讀古今文學網 > 花與淚與河流 > 晨風中的靈魂 >

晨風中的靈魂

離開亞美尼亞之前,我們只有半天時間可以買紀念品。波荷西揚問我:「什麼是你非買不可的東西?」

我說:「都都克!」

在埃裡溫市中心的一家樂器行裡,我買到了「都都克」,也對亞美尼亞其他的傳統樂器有了更具體的瞭解。「卡農」(Kanone)這個梯狀的撥絃樂器,看起來像揚琴,聽起來像古箏。它的音色和由指尖產生的千變萬化的旋律,令人神往。「卡曼恰」(Kamantcha)倒是在高加索山脈和中亞一帶都很盛行,它結合了胡琴和小提琴的音色,演奏起來卻有兩者皆無的韻味。

隔壁就是一家有賣進口CD的唱片行。我們在亞美尼亞時,全國尚無製造CD的工廠,大部分人都在聽從CD拷貝的錄音帶。電器行看不到CD音響,買一張CD的錢幾乎要老百姓一個月的薪資。真不曉得這些CD的買主是哪些人。是回來尋根的亞裔人士,還是像我們這樣瘋狂的亞美尼亞迷?

還沒來亞美尼亞之前我已經收集了不少音樂。我發現,美國洛杉磯有一家Parseghian唱片公司,可能是世界上專出亞美尼亞音樂,且種類和數量最多的。這也難怪,因為在加州就有為數一百萬的亞美尼亞移民,只不過很少人知道他們是亞裔人士。小說及劇作家威廉·薩洛揚(William Saroyan)出生的佛柔諾(Frezno)就是由亞美尼亞人一手所造的城。

加州有個「第四個千禧年協會」(The Fourth Millennium Society)出了一本叫AIM的雜誌,報道有關亞美尼亞人的種種。這本雜誌編輯大方、印刷精美,有一流刊物的品位。

法國的Tune-Up唱片公司也是為解亞裔法國人的鄉愁而設立的,出版品的數量雖不多,但質量之精,張張值得典藏。

里昂是法國境內最多亞美尼亞人聚居之處,那裡的亞裔甚至還出了一份叫France Armenie的期刊。我在巴黎的亞美尼亞大使館辦手續時,抱回一大沓,至今沒事時還會取出來看一看。

雖然我有這麼多的收藏,但在埃裡溫的這家小唱片行,我依舊有新的收穫。以前我都是從外國人的角度來認識亞美尼亞音樂,在此我可以透過波荷西揚的推薦,來認識這個國家最頂尖的演奏家。

因癌症而去世不久的小提琴家加羅·賀洛貝揚(Garo Hayrabedian),留下了幾曲不朽的錄音。他的那張《我的生命——亞美尼亞》是他自己作的曲。第一段旋律就有一股把人牢牢吸住的魅力,比起薩拉沙特的《流浪者之歌》,其纏綿悱惻、哀怨動人的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凡·嘉斯帕揚(Dijvan Gasparyan)被公認為當今吹奏都都克的第一把好手。許多國家都出過他所錄製的CD,隸屬於維京(Virgin)集團旗下的一家大唱片公司並曾邀請他和一位爵士吉他手邁克·布魯克(Michael Brook)即興演出,出了一張《黑色搖滾》的專集,以另類音樂的營銷手法攻佔市場。

事實上,最近幾年來,亞美尼亞音樂已滲入流行樂壇和好萊塢的電影配樂。得到這一屆金球獎最佳作曲獎的電影《神鬼戰士》以及羅伯特·德尼羅和讓-雷諾合演的《冷血悍將》,裡面都有亞美尼亞的民間曲調。亞裔加拿大導演阿托姆·伊戈揚(Atom Egoyan)的電影,如《月曆》《色情酒店》等,都有都都克的顫音飄揚其中,彷彿借此可以撫慰他的思鄉之苦。有人說,都都克的聲音就像是「晨風中的靈魂」,伊戈揚和帕拉傑諾夫的電影都會讓人體悟這句話的含義。

除了這兩位大導演之外,流亡世界各地的亞美尼亞後代,歷經艱困考驗而熬出頭的大人物還有網球好手阿加西(Andre Agassi)、歌星雪兒(Cher)、一級方程式賽車好手普洛斯特(Alain Prost)、名歌唱家阿茲納弗(Charles Aznavour)、名演員邁克·康諾斯(Mike Connors)、米高梅電影公司老闆克科裡安(Kirk Kerkorian)以及轟動一時的「自殺醫生」凱歐克因(Kevorkian)。照法國亞裔人士的說法,連法國前總理巴拉杜也是。

058 在國境內逛了一大圈,回到首都,遇見一群開心的年輕人。這是在亞美尼亞一周難得看到的笑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