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花與淚與河流 > 每個人都在背自己的十字架 >

每個人都在背自己的十字架

每到一個國家,拜訪當地攝影家已經成為我們的慣例。攝影家必須在現場創作,透過不同攝影家所拍攝的不同主題,我們就像從一個人的血管支脈進入,全面瞭解他的內裡。

我們的主人波荷斯·波荷西揚長久以來專注於教堂建築、宗教繪畫、亞美尼亞出名的織錦,以及數也數不完的精美絕倫的巨大十字架石雕。他以照相機替亞美尼亞的文化遺產做見證,而他自己的作品,也毫無疑問地將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凡翰·柯俠(Vahan Kochar)以拍肖像聞名,他的父親,已逝的老柯俠更是亞美尼亞攝影界的導師。父子兩代有計劃地為亞美尼亞各行各業的精英照相。兩人的作品加起來,可說是一個世紀以來的亞美尼亞名人錄。

亞美尼亞的肖像攝影風格,一眼就可辨認,有別於世界其他各處。打光考究、喜歡利用大量陰影或是空曠的背景。對像很少盯著鏡頭看,最常見的是低頭沉思,彷彿唯有這樣,才能揭露人物的靈魂深處。從亞美尼亞歷史博物館裡一個專室所展出的老柯俠作品,最能體會這種精髓。每個人物都在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也在尋求化解原罪之道。

基塔·哈恰圖良(Mkhitar Khachatrian)是亞美尼亞最大的報紙Aravot Daily的資深攝影記者。此報說是最大,歷史卻很淺;創辦於1994年,報張大小只有台灣地區的一半;四張對折,就面積而論,只能算是台灣地區報紙的兩張。基塔以拍攝亞美尼亞大地震著名。他在報社有一個專用的小暗房。從雜亂無章的架子上,他抽出一盒照片給我們看,令人目睹這個大地震對亞美尼亞所造成的傷害有多大,以及他要拍到這些畫面,得克服多少的困難。

比較年輕的赫柏·巴達薩西揚(Herbert Bagdasarian)以記錄宗教慶典活動為主。從他拍的彩色照片中,我們倒是可以感受到屬於亞美尼亞人民華麗和歡樂的一面。赫柏現在比較少拍照了,大部分時間在負責計算機作業。我們在他桌上看到路透社為他們裝設的網絡聯機系統,屏幕上隨時可以看到世界上各角落每分鐘正在發生的事。

嘉吉·哈路因揚(Gagik Harutyunyan)在一間小學打臨時工。好心的校方借他一間教室,讓他改裝成為舒適的工作室及暗房。牆上掛著自己的作品,如同小型畫廊。嘉吉以拍攝卡拉巴赫的戰爭聞名。在戰事頻繁的那幾年,他的作品曾在許多國際知名媒體上發表。他的每張照片都是在炮火隆隆、槍林彈雨的最前線,用生命換來的,令人對卡拉巴赫亞美尼亞人的不幸遭遇,有刻骨銘心的感受。

看過這幾位優秀攝影家的作品後,我本來決定在《攝影家》雜誌上出版一本專號,可是回台灣地區後,卻因兩地通訊困難而鮮有進展。看來除非我親自再去一趟,不然這個專號是不可能完成的。

055 國家歷史博物館有個小展廳,裡面陳列著該國各行各業的精英肖像。所有作品均為著名攝影家柯俠父子之作。

056 教徒領聖體。

057 這次行程,唯一沒法造訪的亞美尼亞人聚集區,就是在阿塞拜疆境內的卡拉巴赫,因為那兒有戰火。但我們從攝影家嘉吉·哈路因揚的作品中看到了戰況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