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花與淚與河流 > 前世因緣現世果 >

前世因緣現世果

波荷西揚帶著我們一行人到了美拉妮亞親戚所住的山村。我們翻山越嶺,在群山中繞來繞去,格外能體會中世紀時的隱士們在深山中與世隔絕的生活。這個美拉妮亞小時候生活的小村落,正是大作家戈夏凡克當年隱居的所在地。此地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馬,還不到十歲的孩子,也能騎在馬背上溜躂來溜躂去。

美拉妮亞的親戚對我們的造訪喜出望外,立刻大肆張羅晚餐和讓我們留宿的舖位。波荷西揚一家帶來了許多塞凡湖的鱒魚。塞凡湖的魚種類甚多,且美味之至。我在1994年英國毛姆獎得獎作品,菲利普·馬斯登(Philip Marsden)的《交會的場所——追尋亞美尼亞人的蹤跡》一書上讀到,馬可·波羅曾宣稱,這裡是世界上在四旬齋之前,能釣到最好魚類的地方。西蒙·波娃和沙特到蘇聯旅行時,波娃把塞凡湖的「伊序坎魚」描寫為:「長如手臂,粉紅如鮭,極其鮮美。」我們雖不曉得那「伊序坎魚」到底有多美味,但對塞凡湖鱒魚的細嫩至今難忘。難忘的原因之一還有,煮完魚的一大鍋魚湯精華,竟然被他們當廢物給全倒掉了。

至於其他菜,只記得很多很豐富,內容倒給忘了。那天晚上熱鬧極了,也開心極了!原來左鄰右舍皆是親戚,大夥兒聞香而來,開懷吃喝,毫不拘謹。一張方桌擠了滿滿的十二個人,讓我覺得就像是中國人圍爐那樣地溫馨。說不定這裡面有哪位,上輩子是中國人呢!我想,我們和波荷西揚一家一定有某種緣分。要不然,怎麼解釋眼前的一切呢?

而讓我一輩子都不可能忘記的晚餐經歷,是在波荷西揚的好友家中發生的。

我們在一天的傍晚時分,到達薄荷村(Urzazor)。穿過茂密的果樹林,來到一棟木屋前。我們在亞美尼亞所看到的建築,幾乎都是石頭做的。在這個樹木稀少的國度裡,木頭是奢侈的。還沒看到主人,我們已可料想到這是一位堅持品位的人。

尤里·哈恰圖良(Uri Khachatrian)和母親及兒子戴維塔住在這裡。一進門,他就高興地衝著我們笑,用很精準的發音說:「蘇東坡、李白、杜甫!」讓我們一時錯以為遇到了中國同胞。尤里是俄國文學教授,但對中國文化心儀已久。他的藏書又多種類又豐富,塞滿了整間書房。我的眼尖,立刻就發現他有一套意大利威尼斯的Oemme Edizioni出版社所出的《亞美尼亞建築文獻》(Documents of Armenian Architecture)。這套書已經出到了第21冊,每一冊都詳細記錄一所教堂的平面圖、立面圖、透視圖、局部圖標和結構施工法,相信這套書是對亞美尼亞建築成就最詳實的調查與整理了。一看定價,才發現售價昂貴無比,前面已絕版的那十冊,被當成古董在賣,每冊都是薄薄的,折合台幣卻要兩三萬元。尤里的愛書成癡,可見一斑。

九歲的戴維塔長得漂亮純潔,簡直就像天使的化身。雖然言語不通,靠比手畫腳和在紙上畫畫,他就能夠和我們做一切的溝通。大人在講話時,他就靜靜地在旁看著,晶亮的眼神完全透露出了他的聰慧。

050 當天晚餐,家人與親戚共聚一堂,歡迎我們遠道而來。

051 到俄國文學教授尤里·哈恰圖良家做客,晚餐後大家微醺地手舞足蹈。

052 內人袁瑤瑤與美拉妮亞母女及其娘家女眷。

053 鞋子雖已穿到破孔,仍然被用心清洗了曝曬,村民的惜物之情可見一斑。

054 波荷西揚翻山越嶺,帶我們去美拉妮亞的娘家過了一夜,抵達那處偏僻的山村時,他們的親戚在村口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