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花與淚與河流 > 高加索的一道傷口 >

高加索的一道傷口

我們這次的行程,唯一沒法造訪的亞美尼亞人聚集區,就是在阿塞拜疆境內,面積4000平方千米的卡拉巴赫(Karabagh)。我問安娜,你們一直說卡拉巴赫美得不得了,不知道跟這裡比起來如何?安娜說:「卡拉巴赫比這裡還要美,就像天堂。」

類似這樣的形容我也聽過。我所收藏的一套六張亞美尼亞音樂全集的錄音者及製作人,戴維·帕森斯(David Parsons)就在最後一張卡拉巴赫專輯裡形容這個地方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塊和地球上不一樣的土地」。

事實上,卡拉巴赫是整個高加索地區的一個傷口。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曾經情同手足,卻為了這個地方兵戎相見。

亞美尼亞人在公元前2年就來到卡拉巴赫。1805年卡拉巴赫被俄羅斯帝國吞併。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卡拉巴赫便成為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這兩個蘇聯加盟國爭奪的焦點。雖然卡拉巴赫境內的亞美尼亞人持續抗爭,希望劃歸亞美尼亞,卡拉巴赫還是給了阿塞拜疆。卡拉巴赫的二十萬人口中,有百分之八十是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百分之二十是信奉伊斯蘭教的阿塞拜疆人。卡拉巴赫居民不斷反抗阿塞拜疆政府強加在他們身上的種種行政、社會、經濟和文化限制,卻得不到任何響應。1988年,亞美尼亞和卡拉巴赫爆發大示威,反對阿塞拜疆繼續統治卡拉巴赫,要求讓卡拉巴赫回歸亞美尼亞,結果竟招致阿塞拜疆屠殺境內幾百名亞美尼亞人。

1988年亞美尼亞大地震後,阿塞拜疆趁機對亞美尼亞和卡拉巴赫實施鐵路封鎖,造成相當嚴重的食物和能源短缺。亞美尼亞人和阿塞拜疆人在卡拉巴赫的零星衝突引發為戰爭,直到1994年雙方才宣佈停火。卡拉巴赫在1993年宣佈獨立,但國際上並不承認。然而百姓的生活漸漸恢復正常,在位於卡拉巴赫和亞美尼亞之間的拉欽走廊(Latchine)併入卡拉巴赫後,卡拉巴赫事實上已與亞美尼亞連接在一起了。

波荷西揚說:「這次我沒安排你到卡拉巴赫,是因為光是那裡就至少得停留一個禮拜。下回你們再來,我們專程去卡拉巴赫。」

我收集的CD中有一張特別罕見,是一位亞裔法國人到卡拉巴赫戰場前線所作的錄音,背景裡充滿了大炮和子彈的咻咻聲。一位婦人在慟悼中彈身亡的兒子,起先是哀號,哭著哭著,號啕聲拉成一首亞美尼亞的哀歌。

我最怕放的就是這張CD,因為不知道該為婦人的歌喉叫好,還是為她的命運叫悲。最最令人絕望傷心的事,有時竟然會是那麼美。這大概就是卡拉巴赫人的宿命吧!

048 公交車站沒指示牌,三個男人蹲在兩條路的交叉口等候,雖沒時刻表,但車遲早會來。

049 亞美尼亞多石,就連小村口的公共給水站石雕也典雅有致;三位壯男玩紙牌打發時間,大概是沒工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