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花與淚與河流 > 詩歌中的要角 >

詩歌中的要角

加拉塔大橋(Galata)橫跨金角灣(Halic),連接歐洲伊斯坦布爾的部分舊城與新城。當年我們來的時候,橋下還沒有櫛比鱗次的餐館。一艘艘小船靠在岸邊,有點餓又不太餓時,就可去買個芝麻圈餅、一包烤栗子或一條烤玉米。最美味的就是烤魚三明治,一個長麵包夾一尾油滋滋的現烤青花魚,撒點海鹽、檸檬汁,再加上生菜、洋蔥、西紅柿。

這座長484米、寬42米的大橋,每天有數以萬計的人通過。兩邊向道都各有三條通車、一條人行,中間段還可打開讓大船經過。但在當地百姓的心目中,加拉塔大橋不僅僅是兩岸間的通道,還有精神方面的象徵意義。

十九世紀,它還為木造時,便是詩歌中的要角。近代的土耳其文學家,幾乎無人不在作品中提到這座橋。橋的一頭是皇宮、清真寺,另一頭是非伊斯蘭教徒的商人、外交人士。通過此橋,就彷彿從一個文明抵達了另一個文明。

1502年,有一位教皇的軍事工程師給奧斯曼蘇丹貝雅茲特二世寫了封信:「我,您謙卑的僕人,聽說您計劃建一座連接伊斯坦布爾與加拉塔的橋樑,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我,您謙卑的僕人,可以為您執行。」

遺憾的是,蘇丹不相信那座跨距達240米、寬8米、高24米的石拱橋能建得出來,不予理會。當時那位工程師正值50歲英年,名叫列奧納多·達·芬奇。那封信如今由托普卡帕(Topkapi)皇宮博物館保存,橋樑設計圖的草稿則在法蘭西學院圖書館。

我在橋上看風景,被一位挑著草籃的漢子吸引,尾隨他走了一大段,猜想他挑著蒜頭、堅果是要去賣呢,還是剛從市集辦好貨,正在回家的路上。為了構圖,我花了好大功夫避開密密麻麻的釣客,唯有畫面左邊現出一點他們的影子。

這座橋幾乎任何時間都有人釣魚。兩邊鐵欄杆倚著長排持竿人的景象,據說已存在上百年。老手們釣竿上的魚鉤特別多,從海裡一拉就是一長串。相信大部分的魚都被送去了附近的烤魚攤。

下橋後,橋墩旁的一位男子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兩手互疊,可能是想點煙,卻讓人覺得他好像在祈禱。影子孤單單的,在龐大的橋下更顯渺小。

話說,達·芬奇精心設計卻未被青睞的那座橋,經瑞典斯德哥爾摩科技大學研究,證實其規格與結構力學完全適合現代通用。2001年,一群專家以達·芬奇五百年前的設計為基礎,建造了一座聯結挪威首都奧斯陸與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橋,名字就叫達·芬奇的橋。建在公路上的此橋規模較小,專供腳踏車與行人使用。

2006年5月17日,土耳其政府聲明,將依照達·芬奇的設計建造一座橫跨金角灣的橋,但計劃至今尚未實現。

016 橋墩旁有位男子雙手互疊,讓人覺得他好像在祈禱。孤單單的,在龐大的橋下更顯渺小。

017 我在加拉塔大橋看風景,被一位挑著草籃的漢子吸引,尾隨他走了一大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