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花與淚與河流 > 大巴扎 >

大巴扎

人人都說大巴扎最能展現老伊斯坦布爾的風情,可我們夫妻在裡面不到半個鐘頭便頭昏腦漲。珠寶、瓷器、皮革、服飾、地毯、金銀銅鐵器皿金燦炫目、各自成區。才逛一小段路就有無法消化之感,一切都太多太多了,無論店面、商品、色彩、氣味或人。問題是根本走不出去,彷彿陷入永無止境的迷宮!

看過資料,你就會明白這當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有頂市集有多驚人!面積31000平方米,店面涵蓋61條街、超過4000家,平均每天吸引遊客30萬。

貨品種類多如天上繁星,只有想不到的,沒有買不到的。直到十九世紀末,任何家庭成員在此逛個一天,就可從傢俱、器皿、棉被、地毯到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全家人的穿戴、打扮的各種所需一併採辦完滿。其中包括男主人的弓弩、長矛、盾牌、彎刀。

有群男人圍在通道裡,鬧哄哄地又喊又叫。在邊上觀察了一會兒,才明白他們不是在吵架、打架,而是討價還價、標售商品。細看,幾乎人手一部仿如黑磚頭的通話設備。在那個年頭,這可是最高端的手機。

伊斯坦布爾是傳統絲路的最後一站,在早年,亞洲各國的貨品均由此轉進歐洲。奧斯曼帝國征服此城後不久,於1461年蓋了兩個木造大倉庫作為紡織品貿易中心,後來演變成商場。接下來的500年,歷經地震、火災的大巴扎經過改建、擴充,成為現在這樣的磚石、拱門、鐵梁結構。

商店不斷加入,街區隨之擴張,並加蓋頂篷跟原有的市集互相連接。到十七世紀初,幾乎所有地中海的商家都會來此交易。工匠和買賣人聚集在以商品命名的街道,代代相傳,備受尊敬與信任。

整個市場有如一座室內小鎮,除了17家旅館、4個噴泉、10口水井、2座清真寺,還有土耳其浴場、銀行、警察局、茶室、餐廳。兩萬人在此就業,但從前製造棉被、拖鞋、頭巾、氈帽的作坊已不復可見。

翻看照片檔案,數以千計的店面,我竟然只拍了一家!搞不懂為何如此,細看畫面才恍然大悟——這兒除了紀念品特別,還賣土耳其傳統樂器!懸在半空中等待知音的那一夥,脖子較短、形如琵琶的是烏德琴;肚子圓圓、脖子較長、有七根弦的叫「薩」(Saz)。奧斯曼時代,土耳其人帶著薩四處征戰,使這種樂器在中亞、近東以及地中海一帶廣為流傳。現今演唱會常用的伴奏樂器「巴格拉馬」,就是薩的演化。

英俊的店主正在吹奏一管短笛,既打發時間,又能吸引顧客。肯定是吹得特別動聽,才會讓當時的我忍不住按下快門。

010 一群男人鬧哄哄地圍在大巴扎內,原來是在討價還價、標售商品。

011 大巴扎數以千計的店面,我只拍了這一家,因為有土耳其傳統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