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花與淚與河流 > 序:一場因音樂而起的旅行 >

序:一場因音樂而起的旅行

阮義忠

十八年前,因為一首聖詠,我決定造訪亞美尼亞。許多朋友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對這高加索山區小國聞所未聞,且它剛脫離蘇聯,要順利入境十分困難。國際友人也無法給我太多建議,大家對此國都很陌生。有一天,一個名字闖入我的腦海——土耳其的國寶攝影家阿拉·古勒(Ara Guler)。

我和內人在伊斯坦布爾待了一周。阿拉·古勒不但慷慨招待,還特地請亞美尼亞攝影家波荷斯·波荷西揚(Poghos Poghosian)在當地照顧我們。沒有這兩位朋友,我不可能一償造訪亞美尼亞的夙願。

直到現在,亞美尼亞與土耳其兩國之間依然並不十分友好。然而,對我這個旅人而言,兩國人民都讓我深切領受到了他們的熱情、慷慨與好客。

我在亞美尼亞幾乎走遍各省份,但在土耳其只造訪了伊斯坦布爾。兩處各待一星期。在我的回憶當中,兩地是無法分割的,就像任何一場旅行,沒有起點,就不會有終點。

每次旅行都是離家與返鄉的過程,其中最寶貴的經歷都跟人有關。再陌生的地方,只要有朋友,就會發生一些難忘的事。在情感上,那個所在就像家,令人產生歸屬感。

我的旅行經驗常跟音樂有關。在進入亞美尼亞之前,我盡可能收集這個民族的音樂,除了聖詠,還有民歌、舞曲以及各種器樂。亞美尼亞音樂先驅柯米塔茲(Komitas Vardapet,1869—1935)所作的絃樂四重奏,以及他生前親自錄唱的歌謠家裡都有。

去之前就經常跟朋友說我要去亞美尼亞、我要去亞美尼亞,回來之後又經常講那邊發生的故事,許多朋友大概都聽煩了!但直到寫成文章、出書,我才覺得這場旅行終於結束了。每次旅行都有一位帶路人,完成這本書,為的也是要向古勒與波荷西揚兩位朋友致敬、感恩。

事隔這麼多年,許多印象已淡。可喜的是,照片記錄了一切細節。內人袁瑤瑤通過互聯網對照影像,將照片上的場所背景一一搜出,在每篇文章的組織與潤飾上也幫了大忙。卷一的文字部分,完全要歸功於她。

謝謝老伴!

2015年9月2日於台北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