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巔峰追光者 > 8.4 把秋天裝進鏡頭 >

8.4 把秋天裝進鏡頭

8.4.1 前期拍攝

這幅《把秋天裝進鏡頭》是我在黃刀拍攝極光時順帶創作的,正趕上9月份那裡的樹木變黃,而湖面又是天天平靜得出奇,所以我被各種各樣的倒影所吸引,紅的,黃的,綠的,紫的,這是一個五顏六色的季節,每一次按快門,我都感覺將秋天裝進了鏡頭,甜美如蜜,讓我細細品嚐。在這裡,我想談一下關於秋景拍攝的思路,然後我們再回來討論這幅作品。

秋天,大地變成了一個旋轉舞台,那鮮紅色的楓樹、金黃色的白樺、古銅色的橡樹等植物都在盡情展示它們無與倫比的美,而在這你家唱罷我登場的大幕下,攝影師忙碌著,陶醉在捕捉美景的幸福中。但無論是層林盡染的大場面,還是一葉知秋的小風光,相機和眼睛所見總是有一段距離的,如何最大限度地拍出與眾不同且詩意盎然的秋景成了許多攝影愛好者的苦惱所在。「我看到的景色很漂亮呀,怎麼拍出來就不是這個樣子?」解答這個問題的根本就在於攝影語言的運用,這也是一個構圖、用光、對焦、參數設置等綜合因素影響的結果。以下的討論基於秋景拍攝的兩種模式:大場面和小風光。

層林盡染的大場面

拍攝大場面的秋景幾乎是所有攝影師的夢想,試想晨霧掩映下的楓樹林,紅色隨初升的太陽一樣鮮亮,但這卻又是最難駕馭的秋拍主題,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量顏色和細節的引入很容易導致構圖過亂,抓不到重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拍好秋天的大場面,就要避開過多的元素干擾,而追求整體的線條和色塊。器材上,廣角和長焦鏡頭都能達到這種效果,比如尼康14-24的空間變形可以誇大前景,讓本來干擾視覺的繁茂枝條被前景突出的主題所弱化,而長焦如尼康70-200鏡頭則可以取凌亂樹林的一個局部,最大限度地刻畫線條和色塊的組合。用光上,以日出日落的光線為最佳,尤其是太陽在地平線左右散發的金光,和秋天本身的顏色相近,順光拍攝,除非是有霧,否則盡量取局部,這樣可以使被光線照到的景物單一,而不會出現平光照射帶來的景深過淺的問題,而有霧又是另一回事,霧氣可以使景深加強,即便是細節很多,也會因若隱若現的朦朧感而產生縱深差。逆光拍攝,大場面構圖相對簡單,無論是否將太陽納入畫面,溫暖的金色都會充滿每個角落,同時由於逆光的漸進感,自然使得景物某些部分亮、某些部分暗,從而加強了景深,形成了顏色鮮艷又不凌亂的最終效果。對焦上,如果是有前景的拍攝,則焦點應放在前景上,如果是遠處的一個局部或場面,則焦點可放在畫面的下1/3處,這樣所有元素都入焦。參數設置上,風光片使用光圈優先或者是全手動模式,並且光圈要盡量小(以數值大於8為佳),以獲得最大的景深,快門的選擇要根據拍攝的對象,如果需要虛化流水,快門要大於或接近1秒,在使用三腳架並且沒有風吹草動的前提下,快門速度並不重要,而ISO則盡量選擇小的數值以減少噪點。

一葉知秋的小風光

小風光或者說小景拍攝是秋景攝影中最考驗創意的,它最容易拍好也最難拍好。容易指的是往往主題是一片紅葉,不會引入太凌亂的周邊景物,難指的是小物體的構圖千變萬化,不容易抓到精髓。器材上,微距鏡頭效果最好,雖然有些中焦和廣角也能達到微距鏡頭的對焦距離,但是微距頭所能做到的1︰1畫面呈現則是拍攝小風光的最佳利器,比如尼康的105定焦微距,可遠可近進行小景拍攝。用光上,由於空間狹小,所以即便是正午的強光也可以通過尋找遮蔽物和移動身體來削弱,所以並無特別要求,但是如果選擇順光拍攝,則要注意盡量人為製造或者尋找明暗交替的效果,這樣光影的趣味在於小物體本身帶來最大的視覺衝擊,配上良好構圖所引入的線條和形狀,對比意味強烈。而逆光拍攝則是小風光的重中之重。因為往往逆光可以使植物的葉脈經絡毫髮畢現,同時又能照亮葉面本身,讓紅色或者黃色突出,這樣拍出的畫面既有細節又有顏色。對焦上,由於小景一般離物體較近,所以手動對焦效果最佳,而對焦點一般選擇在物體上的細節鮮明處,使之呈現出最銳利的效果。參數設置上,光圈的選擇要根據景深來定,如果想要虛化背景,突出一片葉子本身,則要選擇大光圈,2.8、4、5.6等,而如果想要葉子和周圍景物全都入焦,則小光圈為最佳。快門的設置跟大場面拍攝類似,也是要看是否有流水長曝的需求,如果有,快門調到接近1秒或者更慢,如果只是靜態拍攝,則要考慮是手持還是上三腳架。手持的話還是要將快門速度調至大於(1/焦距)秒,而上三腳架則快門速度並不重要,ISO則是在保證光圈和快門的基礎上越小越好。

一幅作品的誕生

回到該幅作品,這是一個沒有雲的早晨,太陽剛剛露出地平線,溫柔地將金黃色的光鋪灑到大地上、水塘中、樹林裡,一個不起眼的所在,白樺林的深處,秋色溢出。

這個場景我發現得比較突然,或者說是一閃而過的念頭讓我將畫面定格在這裡。我使用了70-200鏡頭的200mm端,三腳架支在湖岸上,前後左右尋找局部,從構圖的角度來說,抽像取景的難度要大於大場面,因為可控制的元素太多,反倒手足無措了。這裡我選用對稱式構圖主要是基於兩點考慮。第一點就是最大限度地表現秋天,金色的太陽光是秋葉色彩的延伸,而水面的倒影又是岸上白樺林的延伸,而點綴期間的點點枝杈剛好使得這種色彩分佈錯落有致,於是我選擇了對稱,完美的對稱最能表現一種工整與乾淨。第二點是照顧單調的前景,或者說乾脆沒有前景的水面。如果有一個樹樁,或者一枚落葉等吸引人的物體,我會將這些元素作為主體去渲染,背景作為輔助,現在前面完全是空的,那能做的就是讓背景成為主體了。

用光方面,我看中的是初升太陽的暖光造成的斑駁效果,亮的地方明快,暗的地方深沉,同時由於這個時間段的光相對溫柔,所以我可以一張出片。這就更要求曝光的精準,這裡我選用尼康的矩陣測光(或者叫作平均測光)、光圈優先的拍攝模式,曝光補償放在0,這麼做的目的是利用相機自己的測光機制,得到當時最正確的曝光。

對焦方面,景物由於離得很遠,所以我直接擰到了無窮遠並回撥少許。同時手動對焦的模式還有利於我拍多張曝光,由於當時的光線漸漸變強,所以為了保險起見,我也嘗試了不同的曝光補償,這就要求焦平面不動。

最終我選擇了光圈8、快門1/40秒、ISO 800的參數組合,拍出來的效果稍亮,所以後期需要重新調節明暗的變化,如下圖所示。

其實該幅圖我也可以使用另一張稍暗的圖片進行合併,但是由於這張圖各種細節都在,所以通過拉曲線的方式完全可以解決。

8.4.2 後期處理

這幅照片的明暗處理是關鍵,目前的效果太亮,沒有多少對比,另外金黃色的調子不夠出彩,也需要加強。接下來我就一一展現這些操作。

首先,將圖片導入Photoshop中,如下圖所示。

對於光影的控制,主要靠曲線調整圖層來完成,如下頁圖所示。

這裡我把對比度拉高,但是對正中央的枝幹進行遮掩,目的是讓這裡的曝光不會降得太厲害,但是樹上的陰影我要盡量壓暗,為的是和亮部形成更強烈的對比。

接下來是對金黃色的加強,選用色彩平衡對高光色調進行處理,如下圖所示。

由於整體的調子都偏金黃,所以無須使用蒙版擦掉任何部分。

最後就是整體銳度的調節,我使用智能銳化配合明度的融合方式,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