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邏輯思維簡易入門(原書第2版) > 準確性和真 >

準確性和真

準確性和不準確性

為了具備一個可接受的準確性,一個信念必須表達(或者接近其所表達的)事實。在前一種情況下,信念是真的;在後一種情況下,信念只是大致為真或接近真。下面這個信念如實表達了事物,因而是真的:

例3-7 巴西利亞是巴西的首都。

真信念具有最高程度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假信念具有最高程度的不準確性,因為其既不表達也沒有接近其所表達的事物的實際情況。例如:

例3-8 裡約是巴西的首都。

任何否定假信念(例3-8)的信念都是真的。所以,「裡約不是巴西的首都」,以及「'裡約是巴西的首都'並不屬實」,兩者都是真的。因此,它們具有最高的準確性。為了確定信念的準確性,我們可以運用專欄3-5中的規則。

專欄3-5 準確性和不準確性

當一個信念為真時,它具有最高的準確性;當一個信念為假時,它具有最高的不準確性。

真和假

作為邏輯思考者,我們必須相信真的事物,而不相信假的事物。不過,由於真事物和假事物往往難以區分,我們有時候會錯誤地相信假事物,就像中世紀的人們相信:

例3-9 太陽繞著地球轉。

當然,最終證明他們是錯誤的:例3-9總是假的,因此是不準確的。這是因為例3-9不僅沒能如實表達事實,而且甚至(最關鍵的是)從來沒有接近其所表達的事物。根據信念接近如實表達事實的程度,一個信念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準確性。然而,有些信念可能是準確的,但卻不是真的。例如:

例3-10 法國是六邊形的。

例3-11 拉格蘭勳爵贏得了阿爾瑪河戰役。

例3-10大致正確,但是還不足以被看作嚴格為真的信念 (對一個製圖師來說還不夠準確!)。類似地,例3-11是準確的,但我們能說它是真的嗎?它大致為真。事實上,這個戰役是由英國軍隊贏得的,不只是軍隊的指揮官。但是說「拉格蘭勳爵贏得了這場戰役」也不完全錯誤。這兩個例子表明準確性和不準確性是一個度的問題:有些信念更接近如實表達事實。因此有些信念比其他信念更準確(或不準確)。但是真和假完全不是「度」的問題:每一個信念非真即假。說一個信念比另一個信念更真(或假)或更不真(或假)是無意義的。一個信念或者為真,或者不真。同時,準確性和真都是一個信念或一組信念可能具有的優點(相應地,不準確性和假是缺點)。

在例3-12以及其他一些含糊的信念中,真和假是不明確的,並且是否準確或不準確也是不明確的。

例3-12 奎因?拉蒂法是年輕人。

同樣,在分析例3-13所示的表達評價的語句時也要小心。哲學家對於評價性語句是否能夠為真或為假是有爭議的。有些語句看起來顯然為真(「希特勒是惡魔」),而另一些語句的真值則比表示支持或贊同態度的語句更不明確(「弗蘭克?辛納提拉的音樂太棒了」)。下面表達品位的語句也是如此:

例3-13 福特野馬比雪佛蘭克爾維特要好看。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採用的慣常做法是指明它們是表達評價的語句(第4章對此有更多分析)。如圖3-2所示。

圖3-2  真和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