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思考的藝術(原書第10版) > 第3章 拓寬視野 >

第3章 拓寬視野

你是否注意到很多人的衣著、談話方式和行為方式都差不太多?所有剃光頭、炫耀文身和在不尋常的地方帶環的人都沒有受到他人影響,這可能嗎?

在這一章中,我們來探討怎樣成為獨特的自己,介紹一些可以幫助你增加獨特性和發掘自身發展潛力的方法。

你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嗎?從前,有6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第1個人摸到了身體,他說:「大象像一堵牆。」第2個人摸到了鼻子,他說:「大象像一條彎彎的管子。」第3個人摸到了尾巴,他說:「大象像一條細細的繩子。」第4個人摸到了耳朵,他說:「大象像一把扇子。」第5個人摸到了腿,他說:「大象像一棵大樹。」第6個人摸到了象牙,他說:「大象像一把長長的矛。」每個人都對大象有自己的看法,但這些觀點只基於片面的視角而形成,都是不準確的。1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這6個盲人一樣,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視野狹窄,思維也就窄化。在這一點上,最重要也是最悲哀的莫過於我們對自身的潛力不夠瞭解。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潛力都沒有充分的認識,我們僅知道現在的自己,而不知道自己還有潛能發展成另外的全新的自己。我們從來都不知道,我們之所以會成為現在的自己,只是緣於偶然。

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我們的發展與成功。有這樣一個實驗,研究者到某所小學進行一個智力測驗,並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教師。其實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出來的。然而,一年之後再對這個學校的學生進行智力測驗,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比其他學生高出一倍。

怎樣解釋這種現象呢?顯然,教師對這些被挑出來的學生有更積極的態度並且將這種態度在不經意間傳遞給了這些學生,學生的自我認識因此而發生改變。2

這個實驗的結果令人驚奇嗎?接下來還有一個類似的實驗,結果更讓人驚訝。研究者請實驗員教老鼠走迷宮,並告訴實驗員,老鼠分兩組,一組是聰明老鼠,另一組是笨老鼠。事實上這兩組老鼠是相同的,研究者只是將它們簡單分成了兩組。然而訓練的結果是,那些「聰明老鼠」真的更快地學會了走迷宮。和學校裡的老師們一樣,實驗員事先對老鼠有了認識,這就影響了他們訓練老鼠時的耐心程度和專注程度,同樣也影響了老鼠的表現。3

研究發現,迷茫無助並非天生,而是通過後天習得的。在一項研究中,研究員給被試幾道無解的題目,但告訴被試這些題目是可以解答的並要求被試努力求解,被試最終因為不能解答而備感挫折,最後不得不放棄。接下來才是這個實驗的亮點:當再次給這些被試真正可以解答的問題時,他們不會再真正努力求解,而是很快就放棄了。4

以上這些研究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啟發呢?有些家長對子女的要求總是不穩定,給子女的反饋也是不能預期的;有些教師只關注學生的消極面而缺乏積極關注;有些領導者對下屬的表現和貢獻視而不見,這些都會讓我們習慣於失敗,而不能真正認識到自身的潛能。

許多成功人士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們不以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定義自己。丘吉爾一直被認為是笨學生;瑪莎·格雷厄姆曾被認為是不適合跳舞的;愛迪生曾被認為是沒有希望的且曾經被強制退學,後來愛迪生有了第一份工作,成為一名鐵路工作人員,但因為和實驗助手燒燬了一輛火車而被解雇;愛因斯坦早年的記錄更加糟糕,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

·「你不是一個很好的學生,」一位教師直截了當地對他說,「你將來沒有任何發展。」

·15歲時被勒令退學。

·愛因斯坦沒能通過蘇黎世理工大學的入學考試,因而又在瑞士高中學習一年方才入學。

·在蘇黎世學校學習時,愛因斯坦表現很平庸,教授並不看好他,拒絕他成為研究生助理,也沒有答應愛因斯坦在學校的求職。

·愛因斯坦最後在一所寄宿學校謀到一份工作,即擔任一名輔導教師,但很快也被解雇了。

你可能會說:「等一下,丘吉爾、格雷厄姆、愛迪生和愛因斯坦都不是常人,問題在於『平常人』是否能不受這些負面評價的影響。」確實是這樣。例如,一位老師注意到:當學生認為自己在某學科中表現很差的時候,他們自己就會無意識地做得很差,他們相信自己是愚蠢的,進而表現得很愚蠢。當他們開始改變自我認識後,也就不會表現得很差了。5

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一切批評和忠告,也並不意味著僅僅憑借信念就能成功,而是說你要知道自己的潛能要遠遠大於你自己所知道的。所以,當你又想到「我不行」「我不會」的時候,記住:之前的經驗並不能決定以後的發展,所謂天才,不過是掌握了訣竅而已,訣竅是可以學習的,你也能學會。

如何變得有個性

哲學家和聖人告訴我們,獨特是罕見的。但有趣的是,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獨特的。(請你想一想,你見過誰承認自己不是獨一無二的?)如果哲學家是正確的,那麼大多數人的自我評價就存在偏差,錯誤的根源在於多數人的假設前提是錯誤的,他們認為:獨一無二的基因和與眾不同的經歷構成了每個人的獨特性。如果真是這樣,就不存在從眾,但事實上他們都是從眾的人。因此,這個前提假設是沒有根據的,獨特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獲得的。

要想變得獨特,最重要的是誠實客觀地看待自己,這需要勇氣,因為這個過程通常需要放棄對自身的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你到底有多麼不夠獨特呢?當你還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學習了,當你有感覺的時候你就能感知外界的刺激,在你用自己的思維去解釋某件事情之前就已經對這件事情有了各種表面印象。在你能有效地解釋某件事情的時候,你已經通過模仿獲得了大量的行動技能並形成反應系統。你不停地練習講話、走路,像你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一樣思考。

然後,你開始上學,接受老師給你的信息與觀念,經常會模仿他們的習慣和態度;你也會受朋友和同學的影響,你做很多事情並不是因為你覺得那樣做是合適的,或者你確實想那樣做,而是因為你相信那樣做會被周圍人所接納。如果你和多數人一樣,那麼你在言行舉止中都會考慮到是否為其他人所接納。

你的態度、習慣和價值觀形成的最大影響力也許並不來自你的父母、兄弟姐妹、老師和朋友,文化才是最大的影響源。根據尼爾森團隊的調查,每個兒童每週平均要看28個小時的電視。6這就意味著從幼兒園到高中,每個兒童花在電視機上的時間平均為20000小時;相比之下,兒童花在教室裡面的時間是11000小時,這還不算上網、玩遊戲、聽音樂的時間。

人是怎樣受文化影響的呢?電視機使人們變得更被動,到18歲的時候,每個人平均接受廣告和商業信息約750000次,這些都使得人們更容易接受信息。電視其實限制了人們的注意範圍,廣告其實是通過促進和敦促自我放任、衝動與及時滿足來削弱自我約束。媒體通過大量的報章雜誌來宣揚自己的觀點,使人們很難分辨卓越與平庸。

社會學家將這種融入社會(包括家庭、鄰里、禮拜、學校等)的過程稱為文化適應,該過程的實質是文化的沉澱。文化影響我們的方式受很多因素影響:我們居住的方式、家庭社會經濟條件、信仰、政治觀點以及家人對我們的照顧。

文化適應可以以很微妙的方式發生,以至於讓我們總覺得自己的價值觀、態度和觀念獨立而不受他人與環境的影響。埃利希·弗洛姆(Erich Fromm)曾經說過:當我們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事實上我們應該說「它使我這樣想」。7這就是我們說的這種幻覺。

其實這種現象並不難理解,我們通常只對自己的想法敏感,而不太能意識到周圍環境對自身的影響,我們感覺並相信自己當前的經驗,所以常常忘了這些經驗的來源。讓我們承認自己的想法源於他人是具有挑戰性的,所以我們都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要變得更獨特不僅僅是宣揚獨立性,還要做到真正的獨立,以下3個步驟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張揚個性:

(1)知道你的思維受到很多東西的影響,對自己說:「我的觀念會被其他很多人的觀念和態度所影響。因為我自己年輕並容易輕信他人,所以我不加批判地接受了他人的影響。這些觀念的態度不一定是正確的,有些還可能是錯誤的和沒有價值的。」那些你格外仰慕和親近的人(母親、父親、叔叔、嬸嬸、老師、教練、名人),想想他們每個人的信念和行為,看看他們這些信念和行為是如何影響你自己的。

(2)將你自己的觀念進行整理和評價,包括那些你特別認可的想法,比如說,問問你自己的政治哲學是什麼,也可以問問自己關於宗教信仰、種族、國家、婚姻、道德和法律的看法,把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相比較,讓自己的觀念真正做到有據可證時,而不僅是因為這些觀念和其他人的觀念相似甚至相同。

(3)選擇幾個最佳的觀念。盡可能客觀地找出那些值得認可和追求的觀念,當你改變思維習慣,做到任何觀點都有據可證,你就變得更具獨特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