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羅輯思維2:有種、有趣、有料 > PartⅡ 互聯網正在帶來的衝擊 >

PartⅡ 互聯網正在帶來的衝擊

互聯網到底在對我們幹什麼,將要對我們幹什麼

那這頭大象是什麼?這頭大象就是互聯網以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術。它們像一頭大象衝進了瓷器店,把原來的那些罈罈罐罐全部打翻。我們很多人原來賴以生存、餬口的那些工作突然一下子蒸發了,消失了。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現在面對的情況。

羅胖每日微信精選

△法則

有朋友問我,你現在每週做一檔視頻,以後據說還要每天做一檔視頻,你有那麼多話要說嗎?有那麼多創建嗎?有那麼多東西讓我們眼前一亮嗎?這些我都不敢保證,但是我做這件事情最基本的信心來源是,中國人作為一個民族的整體,實在太缺乏常識了。現在我們還在天天爭論的東西,往往是西方人幾百年前就已經想明白,得出結論的東西。所以我們這一代識點字的中國人,有一個任務就是把常識告訴中國人。這件事就夠我們忙一輩子了,而不必去做什麼創建和創造。

很多人對於互聯網這種技術其實還在掉以輕心。比如說我們傳媒學界,很多人都在說:「不要動不動就講什麼老媒體要死。你們干新媒體的人不要老說你們的老東家的壞話。」我們說傳統電視有危機、傳統電視要死,那個真的是捶胸頓足地在說。因為我不是在預言,而是真的是拿我們親眼看的正在發生的東西跟大家講。當然很多傳播學的教授會反駁說:「當年電視發明的時候,很多人就說電影要死,你看電影死了嗎?電視發明的時候,很多人說廣播要死,廣播死了嗎?不是沒死嗎?不是活到今天還硬朗著嗎?你們憑什麼做出這麼草率的判斷?」

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一輪可不是什麼簡單的新技術出現,這一輪是來自底層的技術革新。互聯網是什麼?互聯網根本就不是什麼新媒體,互聯網是母媒體。所有的原來的媒體樣式要重新換一個地基在上面重新運行。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傳統媒體,你必須把自己的每一根血管、每一塊血肉在互聯網這個基礎上重新搭建起來才能獲得重生。所以我們不管對傳統媒體用的是消失也好、轉型也好、滅亡也好;不管用什麼詞,最終描述的都是同一個現象,你如果不去應對互聯網這個全新的技術,那就是死無葬身之地。

羅胖每日微信精選

△聰明

昨天深夜回到北京,飛機剛落地,就看到空姐拿出一本厚厚的操作手冊對著廣播說,很高興陪伴大家度過幾個小時的旅程,感謝您的配合拉…然後又用一種不明種類的外語重複了一遍。但是我在她的口氣中聽不出任何高興、感謝、愉悅之類的情緒。緊接著的一個細節就是,她說在飛機沒有停穩之前,請大家千萬不要打開手機。但是滿飛機的人好像完全沒有聽見這句話,紛紛掏兜打開自己的手機,包括我在內。場景在中國實在是司空見慣。大家假裝高興、假裝愉悅,假裝感謝,假裝沒聽見,假裝抬眼沒看見。所以我們都是表演系畢業的,大家都是聰明人。

當然今天我們講的主要不是傳媒,我們仍然回到整個經濟的產業大勢來看。人們對於互聯網長期以來有一種低估的態勢。很多人覺得互聯網就是玩鬧嘛,你看小孩去網吧玩遊戲、發QQ、微信,這不就是玩鬧嗎?對產業能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嗎?沒錯,我們今天就從失業這一個角度,去看互聯網到底在對我們幹什麼,將要對我們幹什麼。

話說2004年有兩個經濟學家,他們當時也意識到互聯網對人類的就業可能會帶來一次大衝擊。他倆說趁這個衝擊沒有來的時候,我們先排排座吧,我們看看哪些產業會被衝擊,哪些產業相對安全。他們覺得那些簡單勞動可能夠嗆,比如說寫代碼、大規模的運算,這些職業不太安全。

而他們認為安全的是什麼?他舉了一個駕駛的例子。開車這個事是不好開玩笑的?一個人在開車的時候必須眼觀八方、耳聽六路,接觸、處理的信息是海量的,所以開車這種事情互聯網暫時是搞不動我們的。我們不知道2004年經濟學家們在說的這個「暫時」是多久,6年之後,谷歌就在它的官網上宣佈他們在技術上已經成功地實現了自動駕駛汽車。這個自動駕駛汽車在美國幾個州已經跑了十幾萬英里了,而且過程當中唯一的一起交通事故是人開著車撞了它。那就證明這個東西在技術上已經成熟了。原來需要我們耳聽六路、眼觀八方處理海量信息的事它做到了。不就是逆流而上嗎?跟你死磕嘛,在汽車上裝上各種傳感器,增加運算速度,每秒20次探聽周圍所有移動物體的狀態,然後反饋到電腦的中樞,控制車體的運行。這就是計算能力、網絡能力和各種各樣的技術能力進步的一個結果,而這個結果從預言不可能實現到真正實現只用了六年。

就在經濟學家們2004年做出這樣的一個判斷的同時,美國還搞了一個一共150英里的無人駕駛汽車拉力賽,好多人把自己設計的無人駕駛汽車送去參賽。結果得大獎的汽車只走了8英里,而且還用了好幾個小時;剩下的車不是碰得歪七扭八,就是壓根連8英里都沒有走完。所以當時人們長出了一口氣,原來人類在駕駛汽車這方面的能力電腦是無法替代的。但是怎麼樣?僅僅六年之後,這一切就逆轉了,快得讓人始料未及。

但事兒就這麼完了嗎?沒完。當無人駕駛汽車真的實現之後,我們可以判斷一下它對人類的就業會有什麼影響?你可能會想司機這個職業的可能要消失。沒錯,判斷正確。還有呢?我曾經問過一些企業家朋友,我說給你們出個題目,假設無人駕駛汽車在中國普及,那你說會對整個的汽車產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大家都說,無人駕駛汽車意味著我沒有駕照也可以買汽車啊,所以汽車的銷量會上漲。

我說,我的判斷可能跟你們真的是相反,汽車的銷量不僅不會上漲,而且汽車作為一個大類的、耐用的和高價的消費品也許會徹底退出消費者的清單。但不包括像瑪莎拉蒂、邁巴赫這種有收藏價值的奢侈品類的汽車。只是普通老百姓代步的那種汽車也許會退出消費者的清單。

此話怎講?你想像一下假設現在滿大街都是無人駕駛汽車,我在智能手機上下載一個APP,我們可以在手機上預定一輛汽車,要求無人駕駛汽車在什麼時間、到哪兒來接我,把我送到哪兒,然後我下車,汽車就可以去承接下一個客人了。所以無人駕駛汽車很可能不是增加了汽車的擁有,而是讓汽車進入一種共享經濟的狀態,讓它變成一種公用的出租品。

網友反對

@neo40:

你在開玩笑吧,一看就是不懂裝懂。本期無聊,給沒就業的大學生看的。馬車伕沒了才有的司機,司機沒了有導航軟件的編寫者、修改者、維護人員,還會催生出很多行業和許多產業鏈,做汽車的公司更不會消失。通用公司就是個很好的例子(GE不是視頻裡說的GM)。未來的發展肯定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如視頻後期說的麻辣燙,特色消費是全球財富增長的必然趨勢,難道失業人群都等著要飯,不會幹別的嗎?而且有多少人從事要被互聯網替代的工作呢,九牛一毛而已。連農民都會上網賣農產品的今天絕對不是你說的信息革命的開始。

假設我的這個推論是對的,那結果會是什麼?結果就是現在的汽車產業裡面有半壁江山將會在無人駕駛汽車普及之後整體受到巨大影響。哪半壁?就是所有汽車公司裡面搞銷售的、搞品牌的,搞市場的,搞客戶俱樂部的,所有的營銷渠道,4S店汽配、維修和保險。我的天,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產業群落啊。

那個自動駕駛汽車就是這樣啊,每天你訂一輛汽車送你上班之後,汽車自動到別的地方去。假如你上班有個東西忘帶了,你老婆正好還在家,再定一輛無人駕駛汽車,讓你老婆下樓把東西擱車裡,車到你公司你下樓取一趟,然後車再跑它的。如果車有問題,車自己回修理廠,這個修理廠可能是在誰也不知道的一個密閉的地下防空洞裡,也不需要佔用街邊的店面等等,它自己就可以去修了。那你說這個產業的消失對整個社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巨大的衝擊?

我們以為互聯網的浪潮對就業的衝擊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相對來說比較溫柔的一刀。但是現在看來更可能是驚艷的一槍,直接要把這個社會扎出一個血窟窿。所以不僅僅在六年七年之前我們絕對低估了互聯網,而且現在我們仍然可能低估了互聯網。在很多領域,比如說剛才的無人駕駛汽車、翻譯、大量的醫學技術資料和法律文書的處理等方面,計算機正在呈現出越來越強悍的對人工的這種替代能力。

技術發展會導致我們的失業

說到這兒,各位可能會想這個進程如果真要這樣發展很可怕。它能不能被遏止呢?

網友點贊

@smokeJust:

哪丑了,憨憨的,多可愛啊,羅胖,很喜歡你的「羅輯思維」,加油啊!

網友補充

@浴血前鋒:

小羅這次少說了一樣,就像當年蒸汽機發明時有人說的一樣,可能很多人失業,但事實上是,因為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又誕生了很多新的工作崗位,遠超造成的失業率,而現代電子技術應該也不會出什麼意外。更重要的是,機器越多地替代人工勞動,我們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就會以更大的速度被創造,這可能就意味著,將來人們每週可能只需要上一天班,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就足夠我們一周的享用,甚至是每月每年只工作一天就夠了。所以我覺得,失業總會有。

有這麼一句西方的諺語說:「如果馬能投票的話,汽車就不會誕生。」因為馬要捍衛自己的工作崗位,在汽車誕生之前光英國有200多萬匹馬,如果馬都能投票,它就把汽車廢止掉不就完了嗎?這個想法可以有而且每個時代都會有。但是很可惜,這種想法永遠不會得逞。馬現在哪兒去了?整個英國現在馬已經成了旅遊品或者是寵物。汽車發明之前遍地都是馬,一個城市有幾十萬匹馬車這樣的社會景象徹底地消失掉了。

我還記得19世紀的法國有一個經濟學家叫巴斯夏,這個人以幽默著稱。有一次從巴黎到馬德里修了一條鐵路。波爾多(就是現在出產葡萄酒那個地方)這個地方的議員就跟中央政府反映說:「你看你一修這個鐵路我們當地的搬運工人都沒飯吃了,我們法國經濟不就完蛋了嗎?我提議咱們這個鐵路別一次性修到底,咱們在波爾多這個地方斷一下。這斷一下多好呢?這樣我們所有的運輸工人都有飯吃,我們當地的經濟就能繁榮起來了,對吧?」

巴斯夏聽到這個建議之後就說:「你這個想法太保守了,斷一下哪過癮呢?那就沿途都斷好了,這個鐵路每修到一個鎮就斷一下,沿路就這樣斷下去。看來鐵路真不是個好東西,剝奪了大家的就業機會,會導致經濟倒退。」巴斯夏向來就喜歡用這種反諷的口吻來陳述他的經濟學觀點。

法國當時說外國的東西太有競爭力了,我們得加關稅阻止從外國進口貨,進口貨物搶走我們法國人的工作。巴斯夏說:「對呀,我太贊成了,咱們把法國所有的好斧頭、大斧頭全部都扔了,改成這個小斧頭,最好都不磨直接讓人去砍樹。這樣呢,原來一個人一天可以砍掉的樹現在得三個人用三天砍掉這棵樹,你看勞動增多了嘛,財富就增多了嘛。」他就老用這種方法跟你逗著悶子。

網友點評

@行騙多次:

日本好像已經研究出能炒菜的機器人了,做廚子淘汰更快了!

但是實際上這種逗悶子和幽默的背後,你也能看到人類在近代化過程當中要品嚐的非常苦澀的一種的滋味。那就是隨著我們的聰明才智發明越來越多的技術,在它生根、發芽、長大之後的第一瞬間就要反撲過來,在人類身上狠狠地咬上一口,把你們原來賴以存活的那些工作搶走。所以在上個世紀初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講過一句話,他說有一個詞現在還不太著名,但是未來你會越來越多地聽到這個詞,它叫技術性失業*。也就是說我們人類用聰明才智發明的這些技術結果,反過來會導致我們的失業,這是一個未來越來越清楚、越來越壯大的趨勢。

聽著一百多年前凱恩斯講的這句話,我們再想想現在我們自己從魔瓶裡放出了互聯網這個比以前所有的技術都要強悍無數倍的新的東西,你不覺得這是一個真正的恐怖故事的開始嗎?

可能有人會問,你怎麼把技術進步的前景描述得如此一團漆黑呢?難道技術進步不是人類經濟繁榮的一個最底層的因素嗎?沒錯,其實人類恰恰經常犯一個相反的錯誤,老是低估技術的作用。比如說克林頓剛任總統時召集一幫經濟學家來討論經濟問題的時候,大家那時一個字都沒有提互聯網。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人類經常在固有的格局和資源裡面想經濟發展問題,所以我們老是憂心忡忡。可是人類一次又一次地用我們的聰明才智打破了現在的資源格局,讓資源重新呈現它的版圖,實現經濟的繁榮。所以技術肯定會帶來繁榮,這不用討論。

小編補充:技術性失業是由於技術進步所引起的失業。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是生產中越來越廣泛地採用了資本、技術密集性技術,越來越先進的設備替代了工人的勞動,這樣,對勞動需求的相對減小就會使失業增加。此外,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資本品相對價格下降和勞動力價格相對上升也加劇了機器取代工人的趨勢,從而也加重了這種失業。屬於這種失業的工人都是文化技術水平低,不能適應現代化技術要求的工人。

但是技術會帶來災難性的失業和經濟的悲劇,這兩個結論之間不矛盾嗎?

不矛盾。因為我們通常習慣於用平均數或者總量來衡量經濟的發展,可是關於社會的穩定、個人的幸福,有的時候總量或者說平均數這個概念是不足以說明問題的。這時說明問題的其實是中位數這個概念。什麼叫中位數?比如說我們一屋有五個人,其中有有錢的、有沒錢的。平均數是把大家所有的財富加一塊兒除以五;而中位數則是指我們這五個人當中,誰的財富狀況正好處於中間,比他富有和比他窮的人正好都相等,這個人的財富水平我們稱之為中位數。

那它跟平均數這兩種測算方法有什麼區別呢?比如說我們五個人正在屋裡喝酒,突然一推門馬雲進來了,他是巨富啊,他進來之後你再算這個屋子裡的平均財富,突然暴增。可是對我們原來這五個人有什麼意義?

我們該怎麼窮還怎麼窮,馬雲又不會攤桌子把他的錢給我們分掉,對不對?所以雖然平均數增加了,但這個屋子裡的中位數水平幾乎沒有發生變化。所以經濟發展是一個總量和平均的概念,而社會財富分佈則是一個中位數的概念,這就造成了我們剛才說的那一堆矛盾。

互聯網是翻倍的技術

過去十幾年間,美國經濟在互聯網和其他新技術的推動下暴增了幾萬億美金。可是美國人家庭的平均收入的中位數在過去的十年是不升反降的。什麼原因?就是我們前面分析的原因,因為機器衝進來替代了我們大量的工作。

羅胖每日微信精選

△管理

有朋友說:你羅胖天天說互聯網的好話,那以後公司的管理是不是都要向現在的互聯網公司學習呀?唉,這個還真不一定!比方說吧,北京有一家歷來以行事風格凶悍著稱的互聯網公司,這家公司呢,也有裝修得很漂亮的、寬敞的茶水間,那裡面也有一架桌上足球的遊戲台。從本意上講呢,擱這些東西就是讓員工在休息的時候有一個放鬆的方式。但是,過不了多久,公司老闆有一天就突然說:去,把門口吸煙處和桌球檯的監控錄像調給我看看。我倒要看看是誰經常不幹活,老往哪些地方跑。你看,好好的設施反而變成引蛇出洞的陽謀了。傳統的管理方式以強化控制為目的,互聯網時代的管理以激發活力為目的。真正的分界線在這兒,和公司從事的行業反倒是關係不大呀!

比方說我們現在那些如雷貫耳的大公司,它們是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可是它不招人啊。Facebook是是現在互聯網最炙手可熱的公司,他的員工才幾千人;Twitter(就是美國的微博)員工才幾百人;著名的維基百科,我看到的員工數是57個人,裡面還有好多人是律師。一個蜚聲全世界的大公司,就這麼點兒就業崗位。

我們再看2012年全球市值最高的蘋果公司,他有多少人?美國本土四萬多人,全球也就六萬人。而1960年美國當時最大的公司通用汽車在美國本土多少人?60萬人。換句話說,即使公司規模一樣大,現在的公司利用新技術只需要原來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員工就可以創造出那麼大的一個企業組織。那原來那些人去哪裡呢?當他們失業之後,我們人類如果沒有為這種新技術闖入之後的社會結構去創造全新的就業崗位,讓這些被擠出的人有飯吃,那社會的動盪、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均衡不就是一個近在眼前的事情嗎?

這其實並不奇怪,因為人類歷史上反覆出現過這種場景,當新技術出現的時候原來產業部門裡面的就業人口被大量地擠出。比方說1800年,美國90%的美國人都是老農民;可是到了1900年的時候,美國人只有41%的人還在田間地頭刨生活。今天美國只有不到2%的農業就業人口,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下降。也就是說200年的時間,幾乎全美國人口都從農業這個部門被擠出。

可是要知道在前幾輪的技術對人的就業崗位的替代當中我們有時間啊,農業是用了200年才把人擠光的。可這一次會不一樣,為什麼?因為互聯網這個技術太狠了,它擠出就業人口的速度也許會超出我們的想像。這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效應,這個效應在《與機器賽跑》這本書裡稱之為「下半盤效應」。什麼意思呢?

不知道各位小時候有沒有聽說過一個故事。國王很高興地要獎勵國際象棋的發明者,他就問這個發明家說你要什麼好東西,我賞給你。這個發明家說:「我一個小平頭老百姓,我能要什麼呢?這樣吧,我要得不多。國際象棋有64個格。你在第一個格裡給我一粒米,第二個格裡給我翻倍,兩顆米,就依次翻倍,這樣64個格給我裝滿,我就拿這麼點兒米回家就行了。」

國王說:「這還不好辦嗎?這能有多少米啊,來,賞!」剛開始一格、兩格,沒多少。可是到了半盤的時候,國王就覺得不對勁了,因為每次都是一倍一倍地增長,他就突然發現,當進入到下半盤的時候,即使把全宇宙所有的糧食都給這個人都不夠。對呀,這就是翻倍的力量,翻倍的厲害。

當然這個下半盤效應其實還有一個名詞叫荷塘效應。荷塘效應是什麼意思?夏天的荷葉鋪滿這個荷塘,它在鋪滿的前一天它才鋪一半,再前一天才鋪滿四分之一。因為荷葉鋪滿荷塘也是成倍地增長,也就是說僅僅在三四天前,你還沒覺得這是什麼了不得的事;三四天一眨眼的工夫,它已經滿了,這就是翻倍的厲害。

而現在的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它恰恰就是一個翻倍的技術。這就要說到1965年,著名的因特爾公司的摩爾先生提出來一個摩爾定律*,當時他講現在這個計算機主頻的計算速度每隔24個月要翻一倍,後來這個數字被定義成18個月。但問題是,它不只是計算速度翻一倍,你會發現在整個IT領域,所有的技術指標都在用這個速度在翻倍。就在過去幾十年裡,整個IT系統改進的倍數應該不是幾十倍、幾百倍,是幾千萬倍的改進,這也就是10年到20年時間發生的事情,而且這個速度還在增加。

小編補充: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來的。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24個月(現在普遍流行的說法是「每18個月增加一倍」)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或者說,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個月翻兩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所以也許過去要用200年的時間,用幾代人的命運去承擔著一場失業重新找到工作的這樣一個艱難的歷程,我們要用一代人的生命全部把它承擔起來。所以我們這一代人悲催的命運,失業的命運也許就近在眼前了。

羅胖薦書:《財產、法律與政府》

作者:(法)巴斯夏 著,秋風 譯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4-5

推薦語:將經濟學理論與行文的機智、雄辯這兩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閱讀他的文章,本身就是一種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