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羅輯思維2:有種、有趣、有料 > PartⅡ 康有為,你攤上大事兒了 >

PartⅡ 康有為,你攤上大事兒了

異想天開的「圍園殺後」

好萊塢有一部叫《貓狗大戰》的故事片,如果你在家裡養過貓和狗,你會發現它們確實經常打架。為什麼呢?其實是因為它們的語言系統不一樣。對貓科動物來講豎起尾巴就是攻擊的前兆。可對犬科動物來說就好冤枉哦,它豎尾巴搖尾巴這是討好你的意思,你怎麼能認為我要打架呢?反過來對貓科動物來說,它覺得抬起前爪撓你是示好的表現,是我們倆交朋友的意思;可犬科動物就會很緊張,你抬起爪子來要幹什麼?所以兩個完全不同的語言系統會導致大量的誤解。

羅胖每日微信精選

△本身

昨天我說,人生選擇的關頭,最重要的就是回到興趣本身,而不是向外去尋找其他客觀標準。於是就有朋友問,那我怎麼才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呢?其實由此一問就很悲催也很無厘頭,因為興趣是人生來俱有的東西,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怎麼還要去尋找呢?如果非要找的話,那就向內找,剝離掉一切與事情本身無關的東西,回到事情本身。什麼目的啊,意義啊,為什麼啊,劃不划算啊,有沒有用啊,這都和興趣無關,和事情本身無關。其實回到事情本身,就事論事是一種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別說找興趣,你連談一次正常的戀愛都不可能。

這也適用於我們今天這個話題,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梁啟超這些小臣,他對於高層政治的那種理解,和高層政治的真實狀況之間有著巨大的話語系統上的反差。後來有的歷史學家就嘲笑康有為這一派說:康有為那種對政治觀點的認知,基本上就是一個農村土老帽的鄉村紳士看了幾本小說、戲曲之後對於宮裡政治的理解。比方說慈禧和光緒之間的利益統一性遠遠大過分歧。即使有分歧,那也是家人、母子之間的那種分歧,而不是敵對的、兩派政治勢力之間的那種你死我活的決鬥。

比方說我們前面提到有傳聞說慈禧太后要到天津借榮祿之手,借檢閱新軍的時機來廢掉光緒皇帝。拜託,慈禧真的要廢掉光緒有那麼費勁嗎?那真的就是二指寬的條子的事情。後來在戊戌政變時期不就是這樣嗎?慈禧太后一還宮,直接把光緒皇帝和幾個親近大臣叫來,然後把這個兒子數落一頓後說:打明兒起老娘開始上朝,你就一邊兒歇著了。就是幾句話的事情,哪還要借什麼軍隊和榮祿之手?

吐糟羅胖

@Seegrace:

你能用普通人的邏輯去思維皇帝家的親情嗎?尤其是中年喪夫和喪子,更是扯淡!皇帝是她的丈夫,更是其他更多女人的丈夫,她作為一個貴妃,即使傷感,也輪不到她。兒子不聽自己的話,死更是一種向各方交待的最好方式。帝王家有多少親情可言,更何況在巨大的權威和虛榮面前,這點親情更微弱得不值得一提。即使是公認的明君,如李世民,對於自己的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照殺不誤,更何談其他人。這種思維還好意思顯擺出來?可笑。

但是反過來說,慈禧真要把光緒皇帝廢掉也不容易。因為雖然慈禧你是皇太后,你回宮光緒皇帝見著要跪接,有一堆的當時的孝道來限制光緒皇帝的行動。可是要知道,你的權力從哪兒來啊?就因為你是他媽,你是他媽你才有權力,對吧?你是因為靠著掌握了皇帝,你才有太后的權力。所以你要廢掉皇帝,實際上就是廢掉你的權力基礎。太后所有的權力行使都要通過皇帝,什麼叫垂簾聽政啊?你在簾子後頭,前面得坐著皇帝。

在戊戌變法之後,其實慈禧就動了廢光緒皇帝的心思。但是結果呢?遭致了幾乎所有朝廷重臣的反對,最著名的就是當時兩江總督劉坤一寫的那個奏折,其中有一句話叫「君臣之份已定,中外之口難防」,這句話當時流布得很廣。什麼意思?就是我跟這個皇帝君臣之份那是天注定的,你不能再幹這個事情了。更何況中外之口,我們民間的輿論、國際各種列強的輿論也決定了你不能廢掉這個皇帝。所以慈禧太后後來想廢皇帝,但她發現她也做不到。

更可笑的是就是康有為這些人,他想幹的一些事情簡直就是匪夷所思。他們想要把頤和園圍起來把太后給抓住。他們想了一個什麼招呢?他們跟光緒皇帝說我們發現頤和園裡有一筆寶藏,現在只要我們要派人把它挖出來,這樣我們大清國的財政就有救了。你能不能給我幾百個人,我帶著到頤和園去挖寶藏。他們就想著就用這幾百人把慈禧太后給抓起來。你有沒有搞錯?這也太小兒科了吧?

羅胖每日微信精選

△結論

話說有個人問推理大師:啥叫推理啊?大師反問:你們家有割草機嗎?有啊!如果你有割草機那就可以推斷你一定有塊草坪。是啊是啊,有塊草坪!如果你有塊草坪你就一定有套房子。對啊對啊,有套房子。你買套帶草坪的房子一定是為了結婚。對啊對啊,我剛結過婚。如果你結婚了,你就一定有個妻子。沒錯,我有個媳婦。既然你有媳婦而且很愛她,那麼根據邏輯推斷,你就是個異性戀。偶喲!太了不起了,從割草機能推理出異性戀太牛叉了。這個人就歡蹦亂跳的走了。過了一會兒他遇到一個朋友,劈頭就問你們家有割草機嗎?沒有啊。你這個死同性戀,以後離我遠一點!你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結論其實不怕簡單,怕的是邏輯的粗暴。

但是如果你不是把慈禧殺掉,而是把她抓起來軟禁,有沒有可能呢?可以說絕無可能。這是中國幾千年的政治運行到清代後期已經是一種定型的方式了。皇帝一定是以孝治天下。皇帝和自己的父母之間關係不好的例子在宋代以後的歷史上,我們幾乎沒有看到過。

比如說如果父母還健在,即使你是皇帝,你也要去每天請安,去陪他吃早飯;看戲的時候你要陪著。這幾乎都是皇帝的法定義務。那光緒皇帝靠幾個小臣通過一場軍事政變把老太后給抓起來,這件事情在當時的輿論界是根本接受不了的。所以說兩宮之間的政治立場的協同,其實遠遠超過了外人的想像。但是你不能攔著康有為這些人一廂情願的繼續想像。

康有為摻和宮廷陰謀大戲

戊戌變法後期最關鍵的時間點是從1898年的9月17號到9月28號這11天。9月17號光緒皇帝突然下了一道明諭(明諭就是正式的聖旨),大概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說有一個叫康有為的人,我前一陣不是下旨讓你到上海去辦報紙嗎?怎麼你還沒走呢?第二層意思是說康有為這個人還算是挺能幹的,有一些想法,所以我還召見了他一回。第三層意思是說,你就不要再耽誤了,你趕緊出京到上海去辦報紙。

羅胖每日微信精選

△目標

一個做營銷的朋友問我,說自己特別好面子,所以常常得罪客戶,問我該怎麼辦。我也沒做過營銷哈,但我直覺上這位朋友的問題不出在好面子上,其實沒有人不好面子的呀,而且沒皮沒臉就一定能做得好營銷嗎?對吧。我覺得這位朋友的問題很可能是:沒有為自己的人生定義好一個清晰的目標。比方說吧花多少年掙多少錢給自己買套房。一個沒有目標的人的悲劇不在於沒有前進動力,而是會陷入到應對各種環境因素的麻煩當中,而且這種麻煩都是單點去應對,所以很難建立分寸感,所以常常會被各種因素推得團團亂轉。而一個有目標的人呢,對具體的麻煩視而不見,但是他有強大的目標啊,所以那些麻煩反而容易在向目標挺進的過程當中被溶解掉。

9月17號這一份諭旨發出來之後,雙方的解讀就有點「貓狗大戰」的意思了,雙方各有各的解讀。康有為說不對,出事了,慈禧動手了。你看道理明擺著,你看我一個小小的工部六品主事,皇帝怎麼會對我的行動要明發諭旨呢?皇帝從來不會為這種小事下正式聖旨的,這是一條。第二,皇帝仍然在暗示說他信任我,要不然怎麼說我這個人還很懂事,他還召見我一次呢?對吧?第三,他讓我迅速地趕往上海,說明皇帝已經被控制了,他在被控制的最後一刻,為了要解救我,暗示我趕緊逃跑。這就是康有為對這份諭旨的解讀。

康有為一拍大腿說:「我怎麼能跑呢?」慈禧太后分明已經把光緒皇帝控制起來了,這個時候我們做臣子的要做的事情是什麼?發動各種力量去解救光緒皇帝。於是後來就出現了譚嗣同夜訪袁世凱,動用大刀王五等一些江湖人士去解救光緒皇帝等事件,康有為開始行動了。

可是如果回到慈禧和光緒這一頭,這份諭旨簡單到不能再簡單。說白了就是康有為當時各種激進的政治主張讓慈禧和光緒覺得害怕。所以慈禧太后肯定是干涉了,跟光緒皇帝說:你不能再用康有為這樣的人。你看你的叔叔恭親王奕䜣臨死的時候就交代過,說康有為是個小人,不能用。所有的朝廷重臣也都覺得他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不要說用他主持變法,即使老在北京這個圈子裡摻和都沒有好事。所以他們大概做成了一種共識,就是讓康有為出局。但是因為你也是著名的變法人士,朝廷還在變法期間,我們也不能把你拿問治罪,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出局好了,你去上海吧。就這麼簡單一個諭旨。

但是這份諭旨對於康有為那個被小說和戲曲培養出來的各種想像力來說,就變成了一場比《甄嬛傳》還要精彩的宮廷陰謀大戲。所以他這邊就開始策動各種各樣的陰謀,其中就包括要把慈禧太后給抓起來。

這個旨意是在頤和園下的,所以光緒皇帝很可能是跟慈禧協同了立場之後做了這樣一件事情。

9月18號光緒皇帝回宮發生了一件事,當時一個叫楊崇伊*的人,他跟李鴻章關係非常好,跑到頤和園上了一道奏章給慈禧太后懇請皇太后再來訓政。道理也很簡單,他說皇帝用康有為這些人不行,然後還告了一堆小狀。

小編補充:楊崇伊可以說在戊戌政變中是立了頭功的,慈禧太后也曾認楊「是於國家有功之人」,而楊也曾以首功自居,風光無限。照常理而言,楊崇伊發難於先,告變於前,他個人能揣摩慈禧的心理,抓住時機,應該可以從此青雲直上。卻不料慈禧親政後他並沒有大富大貴。也許他的人品實在連慈禧也看不上。

慈禧太后看了這個情況決定回宮。後來很多人研究戊戌變法的時候覺得這已經是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的前奏了。但是現在大量歷史學的考證發現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慈禧太后這次回宮,可能是為了好幾件事。

第一件事是在山海關一帶,英國和俄國當時有不正常的軍事調動,很可能會引發一些軍事行動,所以榮祿當時也在把袁世凱往回調。第二件事是光緒皇帝第二天要接見日本原首相叫伊籐博文。當時民間也有很多說法,包括楊崇伊的奏折裡也在說,伊籐博文很可能要被聘請成為「客卿」來主持大清國的變法,這對慈禧來說這也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既然發生了這麼多事,慈禧就決定回宮去看一看能夠幫上什麼忙。一邊說她回宮是要發動政變,一方面說她回宮是給皇帝幫幫忙,那到底哪個是真的呢?不信別人,我們信史料。

這個時候就要感謝茅海建先生,他在《戊戌變法史事考》裡就是把當時的檔案給拿出來了。你看看皇太后是怎麼還宮的。9月19號早上老佛爺在頤和園吃完早飯,坐船到了萬壽寺碼頭上岸到萬壽寺拈香,到一個御座房稍坐;然後從廣源閘碼頭接著上船,在船上順水路又走了一會兒,又到西直門,到倚虹堂碼頭,再找了一個行宮稍坐;稍坐之後再換轎從西直門到西安門,最後緩緩地進宮。

網友點評

@zwjv587:

有個小問題,第一個據說慈禧太后去世後,宣統的父親當時清朝的攝政王也就是那個光緒皇帝的弟弟在光緒皇帝的房間裡發現很多紙張,寫的都是四個字:殺袁世凱。如果說戊戌政變主要還是因為康有為等人的陰謀行動而激怒慈禧太后的話,而最主要的告密人也是康廣仁的話,那麼為什麼光緒皇帝會最恨袁世凱呢?

你覺得就這個節奏是政變嗎?完全是好整以暇。這是慈禧太后屢次還宮走的正常程序,而且是大隊人馬浩浩蕩蕩提前準備好的一次還宮。這次還宮之後發生了什麼?可以看到當天晚上慈禧和光緒之間確實發生了一些不愉快,因為第二天皇帝在接見伊籐博文和袁世凱的時候,打不起精神,有點敷衍了事的意思。這說明頭一天晚上確實精神上很受打擊。

這裡插一句,光緒皇帝是一個情緒容易大起大落的人。這是有人在研究光緒皇帝的書法的時候發現,他在情緒特別亢奮的時候寫的那個朱批的諭旨,字都特別大、飽滿和圓潤,比如甲午戰爭前夕;但是有的時候情緒一低落,他那個字寫得就非常小。這就說明他是一個情緒跌宕幅度特別大的一個人。

但是可以肯定,那天晚上他們之間肯定不是發生了什麼政變,要不然政變第二天光緒皇帝怎麼還能出來見外國客人呢?而且是獨自出來接見呢?這是不可能的。但當天晚上發生了什麼?慈禧太后很明顯是要求光緒皇帝說:康有為這個人你不僅不能用,而且還要把他抓起來。所以有了從19號慈禧太后還宮到21號明發諭旨抓康有為。要知道這道諭旨上給康有為定的是八個字叫「結黨營私、莠言亂政」,就講了這八個字,沒講別的。

但是因為17號接到光緒皇帝的諭旨時康有為已經覺得不對了,所以他20號早上就跑掉了。21號抓他沒抓著,抓著了他弟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廣仁。這幾天裡面的政局就變得特別複雜。

我們分兩頭說。這頭其實慈禧太后就覺得這個事已經搞定了,康有為不僅出局,而且馬上要抓起來了治罪了。所以21號早上老太后回頤和園去了。接著按我們前面講的這套順序,從西直門碼頭上船,一路停停歇歇,燒著香,就回到了頤和園。

羅胖每日微信精選

△粗暴

幾十年前,梁實秋先生寫過一篇小故事。話說有一個母親帶孩子逛百貨商店,孩子看見一匹木馬,縱身而上,再也不肯下來,可這匹木馬是人家百貨商店的陳設啊,店員就反覆勸呀,少爺呀,你下來吧,母親也反覆勸啊,都沒用,買吃的,也沒用。反正就是當木馬的釘子戶。最後沒辦法商店只好請來特聘的兒童心理專家,那專家問明了情況,輕輕走上前去,到孩子的耳朵邊上說了一句話,只見那孩子跟觸了電似的,迅速滾下木馬,跟母親牽著手走了。大家就問專家啊,你說的啥啊。專家說,我告訴他你要是再不滾下來,我就敲碎你腦袋。講道理,當然好,但是有時候為了解決問題,還真就不得不用上點粗暴。

可是21號抓到了康廣仁之後就發生什麼事情?從康廣仁的口供裡面供出了一個驚天大案。康廣仁這個人物,我看到歷史資料對這個人的評價不一樣。有的人說他當時就衰了,什麼都禿嚕了,到處攀誣,你饒我一命,我招誰都行,然後把康有為此前的圍園殺後所有的這些計劃就全給說了。

也有一種說法說康廣仁是一個革命志士,抓到之後面不改色心不跳,當時就指責這些人說你們要幹什麼?你們要對皇帝下手,還要對我們下手,你們要再遲來幾天,我們的計劃就要得逞了。然後把自己的計劃說了。總而言之,歷史學家考證這個事還真不是袁世凱告的密,而是康廣仁給禿嚕掉了。

這一禿嚕就要命了,慈禧太后21號早上剛回到頤和園,晚上深夜兼程就趕回了宮裡決定發動政變。這個時候才能稱之為「戊戌政變」。當然這個政變沒有那麼血雨腥風,無非就是加強警戒,宮門要加強部隊防守。後面開始大肆搜捕這種維新人士。因為對於慈禧來說,這還了得?原來我們只對於具體的變法的政見不同,你們要幹什麼?把我老太太抓起來?你犯上啊,你篡逆啊。這個老太太就怒了。

整個十幾天的過程裡面對於慈禧太后來說,她感受的就是:我在培養我的兒子,我的兒子要變法,雖然也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事情,但沒關係,老娘用我的政治權威在背後幫他把著,也出不了大格;關鍵是我判斷這康有為不是東西,所以我要把他攆走,先是把他攆出局,後來我要把他抓起來,這個事也就這麼簡單。你們要幹什麼?你們要把我老太太宰了讓光緒皇帝來主導天下。這個時候就出現了慈禧太后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她跟光緒皇帝之間的親情發生了崩裂,而這一崩裂就是十幾年。而且這個崩裂的結果徹底把中華民族拖入了一場巨大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