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 > Part Ⅱ 馬克思主義與互聯網 >

Part Ⅱ 馬克思主義與互聯網

馬克思主義的理想

下面我們要說的人是馬克思。要知道馬克思同代人和晚一輩的人,對馬克思的看法和今天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俄國早期的共產主義理論家布哈林[6]說:「我早年讀馬克思主義的時候,我覺得馬克思主義那是絲絲入扣的邏輯打動了我,我讀馬克思主義就跟讀歐幾里得幾何一樣,它論證太嚴密了。」

而馬克思同時代的朋友,也是德國大詩人海涅[7]說:「看了馬克思那套東西之後我真的相信這個東西可以實現。只不過我覺得有點兒不寒而慄,難道未來就是那個樣子嗎?但是看了他的書之後,我覺得,那就是未來。」

最有趣的一個例子是沙皇俄國的宰相維特[8]伯爵,他幾乎和馬克思同輩,是沙皇的宰相。他在日記裡寫道:「我越讀馬克思的東西我就越覺得他有一種數學般嚴謹的論證,我覺得這就是人類的未來。」

只不過他後來又說了:「我們俄國現在的基礎不行,具體國情不適合,所以我們現在還得靠偉大領袖沙皇帶領我們前進,但未來我們要實現馬克思那一套理論。」你不要以為維特這只是隨口一說,這些都寫在他的日記本裡,直到他死後出版《維特伯爵回憶錄》時,這段材料才被公佈。

由此可見,對馬克思生活的同代人或者後一代人而言,馬克思主義是在邏輯上非常有魅力的東西。因其論證的嚴謹和科學,捕獲了很多人。

但是,這個情況到了20世紀的20年代就發生了變化,它的魅力主要是體現在道義方面,而不是邏輯方面。

@阿包g:馬克思那時根本就不可能預測150年後會有互聯網,所以把他對共產主義的描述聯繫到當今世界的發展進程,完全挨不著。只能說明馬克思當時空想出來的和擁有互聯網的現在剛好相似,但絕不能說明說馬克思就能真正洞悉世界的發展。馬克思沒那麼偉大,只是馬克思的一些理論符合某一歷史上的某個階段,隨著歷史的不斷推進,馬克思的很多理論如果不改進,終究會被歷史潮流甩在腦後的。

到了20世紀晚期的時候,馬克思主義的命運又發生了變化,它不僅沒有邏輯上的力量,道義上的力量也沒有了。

為什麼呢?蘇聯人搞了幾十年的共產主義試驗,結果經濟上崩潰,理論上破產,還出現了像《古拉格群島》那樣的小說。大家看完小說之後說,共產主義不就是人間地獄嗎?

到了1989年波蘭統一工人黨的最後一任總書記,拉科夫斯基,他不得不把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政黨改名為波蘭社會民主黨。他的秘書把寫好的建黨宣言送給他看,他拿起筆把裡面有關共產主義、馬克思、社會主義的字眼全部圈掉。圈掉以後他自己還很無奈地講道:「你看看人家西德,那個資本主義國家的總理勃蘭特天天在那兒講社會主義,而我們這裡卻要像躲避瘟疫一樣去躲避這個詞,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作為人類進步的偉大旗幟,直至今日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蘇聯以及東歐的巨變及其衰敗,並不是馬克思主義的過錯,而是有些打著馬克思主義旗幟的人「念歪了經」,犯了許多背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錯誤。

真是滄海桑田啊!

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無論是誰,我們的思考起點都應該回到馬克思主義,回到思想的源發地,我們來重新思考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到底是什麼。

@看icanSee1:首先要瞭解,每個具體的人工作是為了獲得什麼,其實是為了獲得生存資源,即食品及電力資源。有了生存資本幫你度過寒冷或炎熱的冬天或夏天,你就能輕鬆活下去,並孵育下一代。科技水平和知識制約人獲取能源的能力。原始人只能利用火取暖,不會利用太陽能,因為沒有必要的必需的能源電力知識。封建時代的人,雖然有了水輪機,但還沒發展出內燃機。電力的產生和使用,讓人類文明徹底進步。但目前人類對食品的依賴方式,還是離不開對土地的依賴。還缺一次食品革命,從根本上的革命,人呼出二氧化碳,人的糞便能產生甲烷,在高溫高壓下,在閃電下,這兩種物質會被再次融合成氨基酸,並可轉變回大蛋白分子,可再次食用。缺的就是這一項技術。

馬克思主義到底在說什麼?

馬克思講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越往前追逐歷史,我們越容易發現,人都會從屬於某一個共同體。在中世紀的歐洲就是這樣,在秦漢時期的中國也是這樣,每個個體都是國家、領主、行會或者采邑當中的一分子,上有領主老爺,下有終身無法擺脫的土地。」

馬克思還說:「這個時候的人是不完善的人,因為他們被束縛在一種不自由的狀況當中。而資本主義幹了一件好事,把人從這種不自由的狀況當中擺脫出來,他們可以自由地到市場上售賣自己的勞動力,他們可以到城市裡去參加工業革命。但是我們又非常驚訝地發現,當人獲得了自由之後,轉瞬之間又淪入一種極為淒慘的狀況。」

馬克思生活的那個時代,我們稱之為維多利亞時代[9],這是英國的國力最鼎盛且最有活力的時代。可是要知道那個時代的倫敦,近似於人間地獄。如果想瞭解這方面的情況可以讀兩本書,一本是恩格斯寫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本叫《倫敦底層社會》,從這兩本書可以看到那個時候工人過的是一種地獄般的生活,所以同時代的狄更斯講:「這裡是天堂,這裡也是地獄;這裡直通天堂,這裡直墮地獄。」

不同年代的人讀出了不同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只因發現更熱愛的事業致使《資本論》拖稿16年,你是一個好派嗎?

馬克思就奇怪了,為什麼人獲得自由之後反而會墮入地獄呢?對此,他用了一個詞,在德文當中稱之為「異化」。所謂的異化就是指一個事物發展到最後卻走向了它的反面。

為什麼人在獲得自由之後,卻又自由地淪入了不自由呢?馬克思認為,這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問題,我們太依附於資本組織起來的那些大組織了。

@瞬秒神葬:馬克思說的怎麼和那些古代歸隱園林的詩人和政治家很像呢?不需要太多的物質,一塊薄田即可。早上耕作,閒時與家人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煮酒論道、騎馬圍獵,春節春遊賞花,夏季扁舟泛湖,秋季觀菊賞月,冬季踏雪尋梅。喝的酒不是很貴的酒但卻是純正糧食釀的;吃的是粗茶淡飯,但卻是綠色食品;交的朋友不是神通廣大,但卻是知心同道的人。難不成憑中國古人的智慧就早已經洞悉人類最幸福生活狀態的機制了嗎?

他認為在未來,每個人重新獲得自由,重新用一種更自由的方式和他人進行協作和交換,這就是共產主義。馬克思一生很少具體地描述共產主義是一幅什麼景象。但是也有一次偶然的例外。1846年他寫了一本小冊子,叫《德意志意識形態》[10],這本書裡有一小段話描述了共產主義的未來。書中寫道:「到了共產主義時代,每個人都不被自己固定的職業所限制,他可以早上起來耕作,傍晚捕魚,下午打獵,吃完晚飯之後寫大批文章。」

說實話,在工業革命剛剛結束的時代,歐洲人是根本讀不懂這段話的,因為工業革命時期的人類得出的最大一個結論就是:只有分工,協作起來才能夠促進效率,分工越精細,效率越高。而馬克思描述的這種景像是不存在分工的,那效率何來呢?所以,當時有的人就說馬克思是烏托邦。

互聯網的力量

可是,處於互聯網時代的我們再回看當年的馬克思理論,我們難道不能會心一笑嗎?他描繪的這種情況實現了呀。

我們每天早上,睜眼就拿起手機刷微博,我們當時事評論員,我們還可以打開電腦,跟世界各地各色各樣的人來往郵件,進行各種各樣的合作。我們到了公司之後,在上班的間歇,趁老闆不在,我們偷偷地在網站上下單,搞電子商務。現在很多公司的前台最重要的任務已經是收取來自淘寶網的快遞了。

我們現在這些公司裡的白領,確實已經不再像當年卓別林演的《摩登時代》裡的工人那樣,把整個生命嵌入到枯燥而殘忍的工業化社會當中,在生產線上一天到晚擰螺絲,擰螺絲,擰螺絲。

我們已經擁有了馬克思當年寫在共產黨宣言裡的那句話所預言的生活,即自由人的大聯合。用更自由的方式和他人進行協作。

什麼是互聯網?互聯網就是自由人的自由聯合,我們一百多年後下的這個定義和當年馬克思的描述幾乎一模一樣。

馬克思的理想永遠是偉大的,誰能說公平不偉大?誰能說自由不偉大?所以,對於中國的某些公知,我們公開來談談心,我們問你們,你們理解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嗎?小心說錯啊,一旦說錯馬克思可是要在歷史的深處對你發出嘲笑的哦!

羅胖推薦視頻:《西方近現代思想史專題》

作者:秦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