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 > Part Ⅱ U盤化生存 >

Part Ⅱ U盤化生存

何為「U盤」

下面說說80後這一代應該怎麼辦。

記得有一次我到一個大學去講課,我隨機做了一個調查。我說大四啦,咱們班同學誰找著工作了,一堆人舉手。我又問都加入什麼樣的組織了,有說考公務員的,有說進入大公司的。我說啊,你們這些找著工作的還真別看不起那些到現在還沒找著工作的同學,沒準10年或20年之後,你們混得還不如當時那個沒找著工作的人好。大家說你這是心理安慰,我說還真不是這樣。為什麼呢?因為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存活,往往以一個獨立的手藝人方式存活,比加入組織要好得多。

@拉高的時光:蘋果公司第一個產品就是麥塔金電腦!就是主機!蘋果是最不與其他設備兼容的!什麼隨時插拔,在這兒忽悠人呢。

這也是我今天想提出來供80後朋友參考的第一個生存困境解決方案:U盤化生存。

我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人。我現在也沒有單位,我是什麼,U盤嘛。所以我的口號總結起來,十六個字:「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

@linan7788626:我覺得羅胖想表達的意思是蘋果賣得最好的,有統治力的領域都是配件,比如iPod,iPad,iPhone,而iMac,MacPro,MacBook雖然賣得也不錯,但遠遠沒有達到統治力的層次。

蘋果公司的產品剛開始都不是主機,當時戴爾、聯想已經在做主機。蘋果公司殺出來,但是是做可以隨時插拔的外部設備。比如剛開始的ipod,還有後來的ipad,其實都是外設。只不過隨著整個計算機的生態系統和產業鏈發展的成熟,這些外設可以自己獨立成為主體。這也是我們這個社會今後發展很可能出現的一種模型,就是這些自由插拔的外設,最後可能是最光輝的一些個體。

其中的原因何在?

這跟我們社會結構的變遷密切相關。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和人的協作變得更加自由,那麼衡量一個節點價值的方式,就出現了非常重要的變化。在一個組織內部,無論是政府機關組織,還是一個公司的組織內部,衡量個人價值的尺度是什麼?是領導啊。一個人幹得好不好,討不討領導喜歡這是關鍵。他的喜怒哀樂、他的個人的偏好,都對一個人的市場價值產生致命的影響。而個人喜好這個標準的不確定性恰恰非常大。也許他就是看你不順眼,那你這一輩子可能有幾年就要被蹉跎掉。

可是作為一個手藝人,作為一個插件,在市場當中,你所面對的衡量個人價值的整個環境就不一樣了。所以我說,市場是一個最公道的價值評價體系。你可能從來沒有做過生意,扛著一筐蘿蔔進了農貿市場,這時你就應該有自信,只要你的定價合理,你的蘿蔔是一定可以賣掉的,因為市場會給你一個公道的價格。

市場是靠無數節點和你聯繫之後,在你身上形成一種定價機制。比如說多年前我家裝修房子時認識了一個小木匠。他剛到北京來的時候舉目無親,只好投靠他們村長的兒子,在一個包工隊幹活。那個村長的兒子就是他們包工頭,他只能加入這個組織,然後他掙多少錢、接多少活兒、加多少班,都由包工頭說了算,這就是組織內的處境。可是一旦到了大城市,一旦進入互聯網社會,他的命運就在發生一點一滴的改變。比如我就覺得這個小木匠的活兒做得好,幹活也認真。於是當我的一些朋友、同學裝修房子時,我就把他推薦過去了。推薦的方式非常簡單,把他的呼機號、手機號、微信號以及QQ號告訴朋友就可以了。

他作為一個節點,就不是只跟這個組織的上線發生聯繫,評價衡量他價值的標尺就不只是一把。所以木匠他就可以以一個手藝人的方式,以一個插件的方式,以一個U盤化生存的方式,隨時隨地插拔到各種系統上。可想而知,衡量這個小木匠的價值就不再那麼僵化了。據我所知,這個木匠現在每個月收入六千到八千,最好的月份甚至能達到一萬塊。

歷史記住的往往是一門手藝

其實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真正的社會底層已經不是幾十年前社會偏見當中認為的那些清潔工、臨時工或者收破爛的。要知道在北京,收破爛兒這個行業的人也是一些U盤,也是一些自由職業者,月收入達到兩萬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還有那些快遞員,不要看他們的工作非常累,實際上收入並不低,像順風這樣的快遞公司,據說他們業務最好的快遞員,月收入也能達到一萬到兩萬。

@吳成林:不錯,對80後走出困境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如:以手藝人的方式U盤化生存;不是你今天交了一份辭職報告,明天再去做一個手藝人;不換生存方式就要換思想,在組織內也可以產生手藝人、專業主義者,也可以U盤化方式生活;命由天定,運由自造等等。

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我們已經發現活在社會底層的,往往是在那些5A級寫字樓裡面,每天上班打卡、中午吃盒飯的剛畢業的大學生白領。為什麼?因為評價他們價值的標尺只有一把,那就是他們的上司、領導的眼光。而對於自由職業者來說,評價他們的標尺則有很多把,借助互聯網環境下這種自由人的自由聯合機理,他們反而能得到更為公正的價值衡量。

這樣一種機理在歷史上是古已如此。《水滸傳》裡宋江被招安,一百單八將裡面活得最舒心又有比較好的下場的,不是宋江、李逵,這兩個人最後服毒自盡,因為宋王朝不再需要他們了。最後活下來的有這麼幾個人:一個是神醫安道全,一個是獸醫皇甫端,一個是刻字匠叫金大堅,一個會寫字的叫蕭讓,還有一個會唱歌的叫樂和。他們都是手藝人,這幾個手藝人分別投靠在不同的部門或大官老爺那裡,因為他們有技能。

技能就有點像U盤,沒有特定的用處,但它有一個獨特的社會節點的價值,插到哪兒它都可以運作。這也是我的一種人生主張,就是在這個社會,你要學會用U盤化的方式,以一種手藝人的精神和這個社會進行協作,而市場會給你一個公道的價格。

從更長的歷史跨度看,一個人在什麼組織內真的那麼重要嗎?

@傾城弦鳴:8年前我根本不用選擇考什麼公務員,8年後我被逼無奈開始看起了考申論的這些書。像您所說,我也算是個手藝人,在音樂這片市場上,U盤插得滿街都是。人家一個大叔開了十幾年的琴行,你三十歲的小伙子,家長會選擇哪個?人家在一個市場中已經摸爬滾打幾十年,你跟他搶飯吃?說白了,一是靠手藝,二是靠機遇,沒人會讓出空餘的插槽,你就算是個U盤也是沒用的。琴行的機遇無非有二:好的地段、競爭環境少。現在中國不缺U盤,缺的是機遇,更何況還有各類關係戶和老油條,想混出來真的很困難。而目前至少我還一直在堅持,但對比那些富二代和官二代,卻感覺非常絕望。

一個人留給歷史的背影,往往真的不是組織內的身份。比如說杜甫這個人,我們都知道是一個震鑠古今的大詩人,提起杜甫他的第一個稱號是什麼?詩人杜甫,而不是什麼工部員外郎。

所以歷史上真正想明白的人,不會把組織內的身份看得那麼重。比如說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遜,他墓碑上的墓誌銘寫道:「這是獨立宣言的起草者,這是弗吉尼亞大學的創始人,傑弗遜埋葬在此。」絕口沒提美國第三任總統的身份。

中國有一個叫吳梅村[1]的人,也就是著名的《圓圓曲》[2]的作者,他去世後只留下一塊墓碑,墓碑上寫著:「詩人吳梅村。」

我們留給歷史的背影往往是一門手藝,而不是某個組織內的一級官銜,所以80後想要活得好,學會這種U盤化生存的思維方式很重要。如果我今天的講述還不是那麼完整的話,建議你去讀一本書,大前研一的《專業主義》,那裡面有更詳盡的理論推導。

羅胖薦書:《專業主義》

作者:【日】大前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