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 > Part Ⅰ 貿易造就和平 >

Part Ⅰ 貿易造就和平

快到年底了,看到一則財經新聞,說因為中日之間的關係不好,日本對中國的出口開始下降,尤其是汽車業。很多國人看到現在日本經濟哀鴻遍野,很高興。我倒覺得,這恰恰應該讓中國人憂心。因為中日貿易一體化,說得更大一點是東亞貿易一體化,這是中國崛起的一個必要條件。如果這樣的一體化進程被阻斷了,會牽扯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認知,就是貿易到底讓敵人更強大,還是讓和平更強大。

這在中國古代,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了,比如漢朝人跟匈奴之間打成那樣,到最後不是還得和親嗎?他們為什麼要接受漢家公主和親呢?其實本質在於貿易,做生意嘛!

@傻蛋_錯了:我覺得羅老師的觀點很真誠,至少是羅老師個人的真實想法;另外羅老師推出的自媒體也確實正在時機,很是佩服,每集必看,就是有感覺啊!個人認為羅老師的觀點大多數是站在北京大城市知識分子角度+書本理論而得到(沒有抱有任何負面詆毀意思)。可能是我也在北京讀書的原因,同意羅老師的90%以上的觀點。

打仗好還是做生意好,這是草原民族和農耕民族經過幾千年的博弈,早有定論的事情。這個博弈的最後一幕,就是所謂的「隆慶和議」[1]。

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後,把蒙古人打跑了,但實際上他們的勢力沒有消滅,甚至到明朝中期的土木堡之變[2]還把明英宗給抓起來了。明朝中後葉的時候,來自北邊的邊患越來越厲害。最猛烈的一次是1542年。這一年俺答汗的蒙古部隊打開長城之後,縱橫三十幾個州縣,光殺掉的男女就二十多萬,還有幾百萬頭牲口,摧毀八萬間房屋等等,這在史料上面記載得都很清楚。

最開始提出停戰談判的人是誰呢?並不是漢王朝,而是蒙古人。這就牽扯到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打仗的算計。首先農耕民族打仗是不可能贏的,或者很難贏。因為農耕民族不會騎馬,尤其是漢民族一旦失去河套地區這片最好的養馬地,基本上就沒有坦克裝甲車了。第二個原因就是遊牧民族在打仗的時候,是沒有後勤的。比如蒙古人打仗是一個戰士有三匹馬,一匹馱輜重,兩匹換著自己騎,這樣可以夜行千里。沒有輜重和糧草的戰士,餓得實在不行的時候,搶不到糧食就殺馬吃。

農耕民族打仗,一般來說一個士兵至少有兩三個後勤人員。所以陳毅元帥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三百萬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這就是農耕民族打仗時候的輜重團隊,而遊牧民族是沒有這個負擔的。

所以到明朝中葉的時候,史料就有這樣的記載,只要出邊一次,基本上當年財政收入的1/4就報銷掉了,而戰果又非常寥寥。因為農耕民族儘管打贏了,斬首幾十個,其他敵人見狀打不過,就騎著馬跑了,所以不可能獲得本質上的勝利。這是農耕民族的劣勢。

遊牧民族也有劣勢,這也是他們打仗的原因。遊牧民族整個經濟生活受天氣的影響太大,一場大雪可能讓牲畜死掉大半,只好南下去搶,否則就沒有活路。可是光靠搶不能達到目的,因為搶到的人口、牲畜是他們最不缺的。他們要的是茶葉、糧食、絲綢、鐵器等。可大部隊一到,老百姓早就把這些能帶走的帶走了,他們搶不到,再加上一些人命的損失,這對遊牧民族來講也不划算。

所以到明朝中葉的時候,挑起談判的是蒙古人。蒙古人反覆派使臣對明朝的朝廷說:「我們做生意吧,不打了好不好?」不料這邊打紅了眼,抓到一個使臣「卡嚓」就殺了。蒙古人就再派一撥,這邊抓到之後「卡嚓」又殺了。蒙古人又派了一撥,一直到三撥之後,明朝的朝廷才開始討論這件事情。

此時,朝廷上立刻分成了忠臣和奸臣兩派。嘉靖皇帝時期著名的忠臣楊繼盛,就是後來因為跟嚴嵩對峙而死的那個忠臣,他堅決反對停戰談判,認為一定要跟蒙古人死磕。後來有的雜文作家評論楊繼盛是「愛國賊」,這個詞就是從這裡出來的。有個奸臣叫仇鸞,這個人在道德上很不堪。他當時講過一句話:「楊繼盛憑什麼說打殺?他見過幾個賊人,上過幾次陣仗?他哪知道能不能打得過?」

@成都市星星:貿易帶來和平的觀點我贊成,羅振寧個人知識量豐富,表述獨到,觀點鮮明,是一個好老師!羅振寧個人觀點不是神丹,不是天書,有些人去批判他,這些人就是喜歡批判,看什麼得到大眾關注就批判什麼,好像這樣才能顯示自己的存在和重要,結果自己其實只是個什麼也不是!

這件事在朝廷上討論來討論去,最後達成了所謂的《隆慶和議》。這過程當中還有一些戰爭,但是自打《隆慶和議》之後,塞北就變成了江南,為什麼?因為貿易開始了。蒙古人不必南下去搶掠,就可以用自己多餘的毛皮、牛羊來換得生產資料。

這就牽扯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財富到底是哪裡來的?用什麼樣的方式獲取財富是最便宜的方式?大家說那當然白來的最好,搶來的最便宜。

其實不對。

舉個例子,假如比爾·蓋茨的Windows 98問世後,所有人都不付錢而是去搶,儘管對我們來說很便宜,可結果是比爾·蓋茨再也不會去開發Windows XP了,更何論我們現在用的Win7和Win8,以及未來的Win9和Win10?這樣一來到底誰合算呢?所以五百年的世界歷史,甚至更久遠的歷史,都在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道理:用貿易更合算。貿易能夠造就和平,而不是所謂的大棒和嚇阻。

羅胖推薦文章:《貿易造就和平》

作者:李子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