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智能時代的生存策略 > 社交技能的供給在縮水,需求在增大 >

社交技能的供給在縮水,需求在增大

六年級學生野營的實驗對我們探索未來經濟中高價值的技能很有啟發,它是科技發展的另外一面的證據——絕非唯一的證據。科技不僅在改變勞動的性質,而且在改變人類。

科技發展帶來的後果——改變勞動的同時也改變了人類——正在塑造一個新的世界,人類在這個世界中的作用不同於我們所熟悉的過去。用經濟學術語來說,某些人類基本技能的供給在不斷減少——例如,看見別人的臉就能立刻不假思索地判斷出他的情緒的能力。同時,對這些技能的需求實際上在不斷增加。其部分原因是,人腦的構造與10萬年前的基本相同,所以在人性深處,我們珍視從他人那裡獲得多樣化的體驗——同理心、友誼、傾聽、集體活動,只要有人肯提供這一切。從古至今,尋找這樣的體驗並不成問題,但是現在,它是個問題,而且以後會更嚴重。孩子們在短短5天不用電子屏幕的生活中恢復了部分情緒感知能力,這是可喜的。但是,我們相信,一旦走出大山,他們就會恢復以前使用媒體的習慣,這樣的話,他們的情緒感知能力就會退回比較弱的狀態。我們不能指望孩子們在長大成人後發展情緒感知方面的能力,因為成人使用電子媒體設備的時間也在穩步增長。有證據表明,隨著面對面交往的減少,成人也在逐漸喪失最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而這些技能恰恰是我們熱切渴望的人生體驗中最基本的要素。這樣的體驗越少,我們就越珍視。

科技發展的另一個影響是,組織的發展比以前更快。在過去,基本的商業模式可以持續幾十年,有些甚至持續上百年,報業模式就持續了200年。現在,科技正在改變各行各業陳舊落伍的模式,如媒體界、零售業、汽車業、能源業、專業服務、醫療保健業,任何新模式都不會像舊模式持續那麼長的時間。人類不斷進化,在自然界緩慢且可預測的變化中生存。但是當下,我們的生存卻受到了突然而又無可預測的變化的威脅。組織實現高速、頻繁的轉向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觸及大腦深處的技能,而這些技能卻面臨著逐漸消失的風險。

人類的認知與虛擬生活

引起這些變化的大趨勢是,我們的生活基本上是認知性的,而且越來越虛擬化,使得最根本的人性得不到滿足。我們不能指望這種趨勢發生逆轉,因為這只是科技發展的副作用,發展帶來的益處巨大無比,我們不應該放棄。發達經濟社會中的人也許會抱怨被電子設備牢牢套住了,但科技是促使全球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把幾十億人口從可怕的貧困中解救了出來。就在幾年前,這都是難以想像的事。我們不能回到過去。

但是,我們必須面對當今科技環境對傳統大腦產生的影響,特別是對認知與交流這兩個重要因素的影響。

我們的生活依舊以認知為主要特徵。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社會對認知技能的需求在不斷減少,但基於信息科技的經濟依然需要人工整日盯著屏幕觀看,而且還要思考,這樣的工作基本上屬於「符號分析師」(symbolic analyst)的工作。經濟學家羅伯特·瑞奇首次提出此概念,並準確預言此類工作將是經濟中的核心,其特徵是應用文字、數字、圖像——即符號,並分析符號的意義。也就是說,他們的工作仍然是以認知為主。

長時間以來,這類工作薪酬豐厚,而且其中一部分將來也會是這樣。對於現代化經濟發展而言,大規模向這類工作轉型是必要的。但對於勞動者而言,他們變成了智慧超凡的卡通人物,只有聰明的大腦,別無其他。一些重要的東西——與感官的聯繫、大腦的其他功能——被貶低了。我們以觸覺為例,看看它的鮮明作用。據說觸覺是人類感官中認知性最弱的,是人成長過程中最先發展的,與情緒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但我們對它往往認識不足。例如,在一項實驗中,隨機選取的研究對像閱讀一篇有關兩個人會面的簡短故事。故事被故意寫得含混不清,難以看出兩人是不是朋友,會面是否友好。然後,研究對象就故事回答問題。但是,在閱讀故事之前,一半研究對像拼裝了表面光滑的五片拼圖,另外一半拼裝同樣的圖,但拼圖的表面裹了層砂紙。拼裝表面粗糙的那組研究對象,從故事中看到的是「不太愉快」的會面,與拼裝表面光滑的那組研究對像相比,他們的評價更具有對抗性、競爭性和爭辯性。還有更奇怪的現象,把同一份求職簡歷放在輕重不同的兩個寫字夾板上,拿著較重的寫字夾板閱讀簡歷的人比拿著較輕夾板的人,對求職者的評價更嚴肅(更具有份量),評分更高。坐在硬板椅子上的人比坐在軟面椅子上的人討價還價更狠。

所以,握手這種更為直接的社會接觸活動對我們產生的重大影響超乎想像,對此我們不必感到驚訝。評委對和他們握手的求職者打分比沒握手的求職者要高,即便二者在其他方面相同,情況亦是如此。我們認為,握手的人比不握手的人更值得信賴、更有能力。哈佛大學的弗朗西斯卡·吉諾和她的同事開展了一項關於談判的研究,主動握手的談判者比不握手的談判者更開誠佈公,爭取到的談判結果會更好,即便是其他方面保持恆定的情況下也如此。握手的影響就是這麼大。它簡直是一種導電式的體驗:大腦影像顯示,不僅是握手的實際行動,哪怕是看到別人握手,都可以使大腦內部與回報敏銳性相關的區域活躍起來,也就是說,我們感覺收到了回報。

但是,你當然無法與見不到面的人握手。因此,我們來看一下,科技改變生活並繼而改變人類最基本技能的第二種方式。

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虛擬化。我們與他人(和其他很多事物)的接觸,主要是通過數字信號實現的,而不是通過親身接觸,這是顯而易見的,無須贅述。但是,能夠說明問題的具體數字令人震驚。切記,數字媒體使用的增長速度如此之快,以至在進行數據統計的同時,手頭的數據就已經過時了。我們看到,年齡在16~45歲的美國人,一般情況下每人至少有兩部電子設備,每天有7個半小時花在看電子屏幕上。這絕非富裕國家獨有的現象,在印度尼西亞,人們花在電子屏幕上的時間是每天至少9個小時,菲律賓人花的時間僅比印度尼西亞人少幾分鐘,這兩個國家的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還不到美國的1/10。在這些國家,實際上幾乎在所有國家,人們看的最多的是手機屏幕。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數字不包括打電話的時間,只是看手機的時間。

青少年的時間都消耗在手機上了,這不是妄言。在一個取樣範圍廣、代表性強的美國青少年樣本中,四分之三的孩子擁有手機。其中,14~17歲的孩子平均每月發送5400條信息,每天大約180條,難怪要跟他們談話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短短幾年,信息已經成為青少年交流的主要手段。最近一次統計數據顯示,63%的青少年承認每天都發信息,僅有35%的說在課外時間與朋友們有實際交往。

社交媒體最糟糕的負面作用

從根本上講,人是社會性的,人類幾千年的進化就是為了交往互動。對於當前科技帶來的全新生活方式,我們還絲毫沒有準備。我們支持科技變革,因為它帶來了便利、效率、安全、聯通等一系列益處,但與此同時,應該認識到,我們未能很好地應對變革。在美國的青春期前和青春期(8~18歲)孩子當中,過度使用媒體設備的孩子取得優良成績的可能性,比適度使用和較少使用的孩子要小。過度使用者不太可能說自己與家長關係融洽、對學校滿意,他們更有可能感到無聊,更容易遇到麻煩,更頻繁地感到傷心難過和不幸福。

其他研究表明,在線社交網絡對我們的影響,恰恰與真實的社交網絡產生的影響相反:它降低了幸福感,而不是增加了幸福感。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擁有智能手機、使用臉譜網的青年人,用一種可靠的方法來評估他們的幸福感——一日5次發送簡短問卷給他們,間隔時間隨機,調查的問題是「你現在感覺如何」及其他幾個問題。調查為期兩周,調查開始前、結束後,研究人員要求研究對像評估自己生活滿意度的總體水平。研究中使用的問題,已成為調查個人主觀幸福感的標準方法。

研究結果非常明確:臉譜網的使用情況可以預測不幸福感和對生活的不滿意度。如果喜歡質疑,你可能會想,也許研究對像恰恰是在情緒不好的時候用了臉譜網。研究人員對此進行了檢測,事實並非如此。研究人員每天對研究對像調查5次,同時還跟蹤他們使用臉譜網的情況。可以確定,研究對像在使用臉譜網之後幸福感下降了。那麼,其他個人活動,如體育鍛煉或者閱讀,也可以預測幸福感的降低嗎?可能性不大,因為研究表明大家很享受這些活動。那麼,其他的網絡活動,如寫電子郵件,也會使人感到不幸福嗎?這也不太可能,已有研究並未發現這種效果。出於偶然,研究人員還跟蹤了研究對象的「直接社交網絡交往」,或者叫面對面交談或電話交談,他們發現這種交往「使人感覺越來越好」。

理解主觀幸福感尤其重要,因為它似乎會影響我們的健康,甚至壽命。所以,任何一個影響幸福感的因素對個體、對社會都非常重要。「表面上看,臉譜網提供了一種寶貴的資源,可以滿足人類對社會交往的基本需求。」開展該項研究的人員說。但是,他們在結論中坦言:「線下(即親身)社交網絡的頻繁交往,有助於提升幸福感。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臉譜網上交往,會給青年人帶來相反的結果——可能會降低幸福感。」如此直率犀利的結論,實屬不凡。

即便在網上交往的是真正的、自己熟識的朋友,而不是那種只在臉譜網上聯繫的朋友,我們也會蒙受損失。兩個熟識的好友當面交談時,他們之間的聯繫紐帶比視頻交談更密切,後者又比電話交談更密切,電話交談又比短信聯繫更密切。朋友間對不同聯絡方式帶來的親密程度的評價,與上述排序相同。另外,心理學家還專門研究了交往過程,發現了顯示情感紐帶的「關係線索」,指的是自發的、無意識的行為——大笑、微笑、點頭、打手勢。他們的評分證實了朋友所說的:交往時彼此距離越遠,從交往中獲得的快樂就越少。

也許,我們希望,甚至相信,網上交流有助於我們和那些無法再見面的朋友聯絡感情,但事實並非如此。「很顯然,發信息是最弱的一種保持情感聯繫的交流方式。」研究人員說,「這個發現很有社會意義,因為,在美國大部分年輕人是通過發信息保持數字交流的。」其實,研究人員大可去掉「數字」一詞,在某種程度上,發信息是年輕人交流的主要方式,無須贅言。

這種後果帶來的問題,不僅是不幸福、情感孤獨、社交聯繫不密切,還存在二級效應造成危害的風險。例如,與不使用社交網絡的人相比,使用社交網絡的人不容易對他人產生信任(其原因尚不清楚)。在某種意義上,信任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亞當·斯密早在200年前就曾有過這樣的論斷,我們在近期的金融危機中也見識過,長期合作的生意夥伴,突然間對合作者喪失了信任,然後整個系統就癱瘓不運轉了。不信任的增加,好比經濟發展的齒輪中增添了更多沙子。

當面交談的驚人力量

另外一個例子:沒有面對面交往,只有虛擬化交往,會妨礙有效的團隊工作機制。兩個人面對面交談時,他們的大腦會同步運轉,大腦影像顯示,兩個人大腦中的相同區域會同時亮起來。所以,我們描述自己和他人「同步」的美妙感覺,這實際上不是一種隱喻。但是,當兩個人在一起背對背交談,而不是面對面交談時,這種同步現象就會消失。因為他們無法「解讀」對方,不能像面對面談話時那樣輕鬆、頻繁地進行話輪交替。當然,通過數字信號交往,這種聯結就更弱了。我們將會看到,恰恰就是這些因素——相互解讀和話輪交替——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決定著工作團隊執行各種任務的效果。一個小組,面對面合作時,比通過虛擬網絡合作更加富有智慧、能力更強。

實際上,面對面交往,不僅能使兩人(或更多人)成為一個更聰明的整體,還可以通過非常重要的方式,使每個人都變得更加聰明。除了基本的認知技能,如計數、計算和記憶,還有另外一套被稱為執行功能的技能,本質上講,就是管理與協調基本技能的能力,包括人際交往技能在內。執行功能的重要性在於幫助我們解決難題,發現並更正錯誤,計劃複雜活動,做出艱難決策,抑制一時衝動(例如吃漏斗蛋糕),以實現更有益、更長遠的目標(例如減肥、變得更健康、感覺更好)。在真實的世界裡,要想取得優良成績,高度發達的執行功能是關鍵。

那麼,是什麼促使了執行功能的發展?這裡有一個線索。密歇根大學、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以及華沙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把兩個人安排在同一個房間,讓他們相互認識,或者加深彼此的瞭解,給他們十分鐘時間完成一項任務:弄清楚對方腦子裡想的是什麼。結果二人的執行能力都有所提升。請注意,二者能力的提升,並不是發生在精心設計的實驗室環境裡。這類研究結果都是心理學研究人員給出的,他們自己招募研究對象,控制研究環境,研究對象的行為無異於普通人聚在一起時的自然行為——盡力去瞭解對方,探查對方的想法,單單是這些行為似乎就可以提升我們的能力。

為什麼?要記得,是人的社會性驅動了大腦的發展。研究人員發現,看似簡單的面對面人際交往所需的腦力,似乎很像其他的高層次能力。他們觀察到,當人們面對面相處,試圖瞭解彼此想法的時候,「他們必須保持自己的目標,讓交流繼續下去,思考交流的進展和方向,引導交流的走向,遏制某些苗頭(例如主宰交流),減少干擾(例如對短消息鈴聲的關注)」。這一切「與執行功能相類似,即在監控行為、抑制注意力分散的同時,積極維持計劃和目標」。簡單的面對面會話竟是一種令人高度投入的體驗,能夠發展最高級的整體思維能力。這個例子進一步說明,要探尋人腦是怎樣發展的,答案似乎是觀察面部。

當然,這意味著我們若不能進行面對面交往,而是讓虛擬化交往佔據我們日程表上面對面交往的時間,我們就不能在社交過程中充分開發大腦。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承諾維持和發展思維能力的腦力遊戲行業,其主要原因是,人口激增時期出生的人都已開始衰老。而且,他們的抗衰老運動,為美容手術和牙齒美白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你可能會好奇,面對面人際交往越來越少,這會不會是造成如此多的人覺得有必要訓練思維功能的原因?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很多人註冊在線健腦遊戲來提升腦力豈不是很滑稽,我們有比這更簡單、更廉價、經過長期實驗而且更加愉悅的方式。

我們可以扭轉局勢

如此多的人摒棄面對面的人際交往,漸漸喪失人類特有的能力,無疑是既陌生又熟悉的現象。它如此普遍以至我們對此熟視無睹,而且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這樣做過。麻省理工學院的謝莉·圖科爾研究人與科技的關係長達30年,她發現了一種被視作理所當然的怪現象:「青少年都盡量不打電話,擔心自己會『洩漏太多』,他們寧願發信息也不願打電話。成人也一樣,寧可選擇鍵盤,也不選擇聲音。按照他們的話說,這樣更高效,『實時』做事太花費時間。」我們都可以為這種行為提供貌似合理的理由,然而,在內心深處我們都有一種丟掉了某些意義重大的東西的感覺。圖科爾寫道:「我們已被科技牢牢套住,一旦世界被『拔掉電源』,不再能發信息,不再有滿足,我們就會驚慌戰慄……有時候,人們通過設備聯繫了幾個小時,卻絲毫沒有交流的感覺……這其中有一個問題:虛擬的親密關係會不利於面對面的交往嗎?它會不利於任何形式的經歷嗎?」人人都看得出她所指的是什麼。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放棄人類最基本的體驗,丟棄或荒廢人類最根本的技能,恰恰相反,一切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甚至可以超越對這些技能的保持,變得更加擅長。事實上,我們將會看到,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清楚應該如何發展人類最根本的技能。

誰能發展人類最根本的技能,誰就能過上更富裕、更充實、更有成就的生活。在未來經濟體中,我們怎樣才能更有價值,我們將會幹什麼工作以及如何工作,對於這些問題的探究,把我們引向同一個結論。隨著當今時代兩大科技發展趨勢的結合——科技正在取代人類做越來越多的工作,科技在改變人類的同時也改變著人類的聯繫方式——那些掌握了正在消逝的人類技能的人,將會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人。

由此引出的問題是,這些技能到底是什麼?目前為止,我們是把這些技能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探討的,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它們當中的哪些技能才真正重要,為什麼?它們從何而來?為什麼有些人更擅長這些技能?所有這些問題都有答案。要找到答案,最佳的出發點就是擁有這些技能當中最根本的技能。這正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