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跟爺爺去捉鬼 > 第11節 >

第11節

  忌諱二
  正月忌揭倒有
  這裡說的揭,是人為的揭,古歷陰曆三十是全年最陰的一天,而倒有(弔錢)是古代的一種刑具,(弔錢,又名『倒有』,古名吊虔,是夏朝的一種刑具,用幾片白紙蓋住受刑者的腦袋,用一個磨盤在受刑者的胸口碾壓,直到受刑者五臟都被壓成血汁為止,而受刑者蓋頭的那張紙早就被染成紅色,染紅之後,有大臣掛在刑場的窗戶上,用來警世犯罪者)是鎮邪聖物,如果被風吹走,說明你家已經有神看管了,如果是人為的揭掉,那麼後果不堪設想!因此一定要到了規定的日子,才能揭掉。
  忌諱三
  正月忌觀紅喜事
  古代很少有男女在正月結婚的,古代有『抬頭紅』一說,即男女正月結婚,乃月太歲壓頭,不利兒孫,因此正月很少有新人結婚。正月在舊歷是『冥婚』的時節,因為陰間的正月和陽間一樣,要放假,所有的陰間物都可以來到陽間,因此當你在荒郊野外看到娶親的,千萬不要駐足觀看,要觀察一下周圍有沒有人,如果很多人都在圍著看,說明是陽間的婚禮,如果周圍一個人也沒有,只有你一個人,或者周圍的人看到婚禮隊伍沒有反映的時候,你最好掉頭就跑,因為很有可能他們是來接你的!!
  忌諱四
  正月忌理發
  古語說:正月理發死舅舅,其實不然,查滿清朝《禮書》書中記載說,正月理發原意為『思舊』後傳言之,傳成了『死舅』,然正月不理發的說法最早卻源於唐朝,唐人稱理發為『消耳』唐朝有一種武器名曰『金鉞』是唐朝用來為十惡不赦的犯人執行死刑,砍頭時用的砍刀,而正月在唐朝則稱為『金月』正月理發和起來就是『金鉞消耳』,就是上法場砍頭的意思!!
  忌諱五
  正月忌扔糧食
  看過三國演繹的朋友應該知道,諸葛亮平定南幫時殺了很多人,後來諸葛亮做成了一種祭品『饅頭』來給死難者獻祭,從那以後,民間便流行用饅頭,或者其他穀物做成麵食,獻給死者,然而正月陽氣上浮,陰氣也同樣上浮,有時往往活人和死人只隔著一層幾寸薄的洋土,如果你不小心把糧食掉在地上,千萬不要撿,要趕快離開此地,如果你故意扔掉糧食,後果不堪設想!因為地下的朋友嘗到一次甜頭,會跟著你的,他們知道你還會扔,在你的身上有甜頭吃,如果你不再扔了,他們會把你當作『饅頭』。
  還有一個事情,就是當年家中有亡人的話,過年的時候是不能在門上貼紅對聯,也不能貼白對聯,只可以也必須貼黃色的對聯。橫批只能寫「吾門素風」之類的字。拜年的人,舞獅子祝賀的人也要繞道而行。
作品相關 第06章 符咒術概序(接191)
  今年過年回家,特意注意了一些事情。我原以為爺爺畫符的本領是姥爹所教。在一次去爺爺家的路上,媽媽跟我說,爺爺本來是不會畫符的,姥爹也沒有學這些,更不用說教爺爺了。原來畫眉村有個叫初爹的老頭,長相十分古怪,天生斜眼歪嘴長舌,專門從事捉鬼。那時還年輕的初爹經常叫年紀更小的爺爺去幫他畫符,由此,爺爺才會很多畫符的功夫。
  媽媽說爺爺肯定還記得許多,要我央求爺爺告訴一些。當我到了爺爺家提出要求時,爺爺卻推說多年已經不接觸這些東西,早忘得乾乾淨淨了。我不知道爺爺不告訴我是否另有隱情,但是一下子立刻對畫符產生了興趣。於是找來一些關於畫符的資料,跟大家一起學習。
  ※※※
  符咒術概序
  一、符咒的起源和發展
  在我們生活的大地上,方術曾經是那樣廣泛的存在著。大到國家的禪代更興,效廟秋祀,小到百姓的消災驅邪,擇日行事,都要借助於方術。尤其在民間,此種影響更加深廣,可謂無往而非術也。它為那些希望生命永駐,宴樂長在的人,帶來身列仙班,飛行雲中的美妙憧憬。而對於那些不堪妨受現世苦難,急欲尋求解脫者,則給予一種永脫輪迴,得為冥界尊者的希望。爭功近利者看到了富貴的捷徑,兢兢度日的小百姓心中升起了豐衣足食的美妙景象……這樣,作為最要方術之一的「符咒」方術也就隨處可見了。以中國而論,雖然經三四十年的反封建破迷信運動,然而在廣大的農村,畫符與唸咒這類現象仍然時有所見。而民間新年所掛的桃符、門聯,端午節家門口懸著的菖莆,艾草,都是符的泛化形式。至於像新年祝詞和其他形形色色的口采等,則便是咒詞的變化形式。可以說,有井水之處,即有符咒方術。
  然而,「符咒」之術,它是中國五術最有爭議的一門學術。歷朝歷代以來,它都是中國道教、民間道壇、神壇或廟會都經常使用的為人消災解厄,開運改動發經常運用的。而且,也是傳統家業社會經常使用的玄學秘術。然而,它是最無法以科學的方式來解釋其存在之真偽虛實,來證明其功能之大小有無。
  談到符咒,必然脫離不了有關神鬼之玄秘之事。一般人對符咒的神秘力量,概括著懷疑或肯定或否定等三種心態。不管如何,事實上在我們日常生活四周,符咒幾乎可說,觸目可見,長相左右。然而,科學昌盛的今日,人類已能登上月球,在太空中漫步,但卻也一直無法以科學的邏輯,來證明神鬼之有無。因此,誰也無法憑空的一口抹煞、否定符咒之術。畢竟在這個世界上無時無刻的會產生許許多多的奇跡、神跡,讓人無法不信,又無法解釋,更無法推翻。然而,什麼又是符咒呢?「咒」是發號命令的語言,「符」是神佛力量彙集表現的體現,也是一種打「人」的工具。實質上,符咒就是一種神佛表現靈力靈跡的唯一表現方式。符咒又有正邪之分,若是邪符,當然而且必然要藏私,隱瞞重點,頂多亦只點到為止。邪術,昌天下人神之大諱,害人又自損陰德。正符,則無藏私與隱瞞的必要與可能,一則為昭信大眾,開揚符咒之術。二則可間接救人助人,造福人群,添己陰德。
  一、符咒文化源遠流長
  符咒的起源是很古老的。相對來說,咒的歷史就更早。字典中對咒的解釋一為「某些宗教或巫術中的密語,也即是禱祝。」二為「詛咒」。祝是咒的早期形式。《正字通》云:「經傳以祝為咒」。根據《說文》對祝的解釋是「祭主之贊詞也」。《周禮》則說「大祝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祈福澤,求永貞。」這些記載很明確地反映出祝的意義就是巫祝通過美好的語言向上天求福,並求上天消之災解難的一種儀式。古代巫祝並稱,可見祝的產生跟巫師的活動是分不開的。巫師是人與鬼神之間進行交流的橋樑,能夠通天達地,溝通鬼神與人之間的聯繫。《國語》對巫的解釋是:一種心地善良而正直的人,他們天生聰明,能夠溝通人與神,又很有學問,能夠弘揚美德,不僅知識廣博,而且見解卓著,他們深得神明的信任,可以感召神靈下降,他們中女的稱「巫」,男的稱為「覡」。人神之間的交流,古人認為最好的方式便是以舞悅神,然後在神靈喜悅的情況下,用祝詞的形式,向他們匯報自己的願望,祈示上天的賜福。所以《說文》又說:「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祝在甲骨文中的形式正是巫師跪倒在地,向上蒼祝禱告祝願的典型形象。
  在遠古時代,巫師往往是各種知識的掌握者,所以許多巫師本身就是眾望所歸的統治者。主持祝這項治動的人名為「屍祝」,後來由於職業性質的進一步專門化,根據祝的目的與對象的不同,分為六祝,各司其職。再後來則老百姓也可以祝禱了。而根據願望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善祝與詛祝。
  無論是善祝還是詛祝,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廣泛存在,其使用者也不再限於專職的巫或屍祝,而是人人皆可用之。從秦漢起,祝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典籍中已是祝、咒並見,在較正式的場合仍稱祝,而在一般的場合或由巫師、方士來使用時,則稱為咒。
  二、符咒的演化
  咒術變化其表現形式主要之處有三點:
  首先,就善祝而言,它逐漸為道教所改造利用,成為治病、消災、改命的一種術數。漢末黃巾起義、領袖了長角兄弟等人就是利用符水咒法來替人治病,後來便發展成了一種專門的治療方法——祝由科。而就詛咒而言,它開始與巫術中的放蠱、厭勝之法結合,其形成的威力常常令人毛骨悚然。
  所謂放蠱約在戰國時期開始被利用。蠱是一種帶毒的小蟲,放蠱就是用毒藥害人。《左傳·昭公元年》:「何為蠱?」對日:「淫弱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孔穎這解說用毒藥藥人,令人不知者法律稱之為蠱。而厭勝的方法,就是用木刻其心,或埋於地,或燒為灰,以達到害人的目的,也可以在某人的住宅附近埋藏邪物,以起到類億的作用。
  第二是佛教咒語的出現。佛教在東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但在當時他並不為廣大中國人所接受,尤其是士大夫,保險公司地,由於他們平時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對佛教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心理。佛教想獲贏得信徒,就必須證明自己的力量,於是咒術就成了他們顯示信力的有效工具。本來,在佛教中就有咒語,後來佛教徒雙吸收了中土咒術的成份,使自己的咒術更加完善,比之道教咒術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歷代高僧,有許多都是行使咒術的行家。
  咒術發展的最大特點是,他逐漸被道教所改造利用,並與另一種方術「符篆」結合起來,成為一種無所不能的靈術——符咒方術。
  所謂「符篆」,其實是一種似字非字的圖形,符的形體為覆文,即將幾個篆字或隸字結合在一起,稍作變化,以模仿動物星辰之勢。道教認為符可以遣神役鬼,鎮魔押邪,祈福招財,安宅治病等。符的來源,據《方平御覽》引「黃帝出軍訣」:蚩尤專政,殘酷而無道,黃帝興兵討伐,戰於逐鹿、士卒死傷甚重,黃商爺天歎息,心中痛苦萬分,就在他苦思對策時,間不知不覺地睡著了,睡夢中他看見西王母派遣來的一個身著狐皮大衣的人授予他一符,並且鼓勵他道:「太一在前,天一備後,得此兵符,戰無不克」。黃帝醒後,悟得其符,及立壇祈禱,祭以大牢,不久巨龜銜符從水中鑽出,將符放於壇上,黃帝再次叩頭,將符著重地佩在了身上,然後再去攻打蚩尤,這時戰役就進行的異常順利了,最後,終於生擒了蚩尤。
  最早的符,應該是今日仍可見到的新年桃符。其元初形式是將桃梗一剖為二,在上面寫些祈福禳災的語句。這種桃符在東漢時期,已經非常滸,家家戶戶懸掛以驅邪招祥。之所以用桃木做材料,是因為在中代傳說中桃木能避鬼。但是由於桃梗做符畢竟困難,於是漸漸地直接將文字寫在彩色的五色繒上,因為古人認為五色繒也能辟邪氣。再往後則就書於特定的紙上。最初的符,是篆書或隸書的祈福降魔之詡的覆文,這一點在較早的道經中還能見到。如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中,有許多的覆文,這便是早期的符。
  三、符咒的意義
  什麼是符咒?所謂符咒,即是道家所用的「符文咒訓」的簡稱「符咒」。若以派別來區分,可簡分為兩派,一派符仔路,一派是華仔路。一般符篆書大都是符仔路,至於華仔路就很少公開傳授,大都私相授受,而且禁忌也比較少。
  按《道法會元》書符筆法云:「符者,合也,信也。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氣合彼之氣,神無形,而形於符。此作而彼應,此惑而彼靈。」又說:「符者,陰陽契合也,唯天下致誠相能用之。精神相附,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紙,號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對。」「符者,神也,神音咒,詛咒而千神明,令加殃也。」
  人類存於宇宙間,生、老、病、死在所難免,為了消除災厄,祈求平安、幸福,逐日以積月累積經驗、探索、分析、綜合,以至需生玄術哲法(符咒),聖人用以為民消災解厄,邪者用以欺壓良民,妄僻者以為玄術魔力以誘世人。其實符咒之作用,最主要辟邪鎮煞,收驚安心,即是給予我們心靈上的寄托與治療,讓心靈有所寄托,如此才此才能將符咒發揮到最大功能。
  四、符咒的流考
  符咒法在古代應用很廣,道家天師派的始祖張天師可以說是符咒法術的始祖。歷史上能這達上乘符咒水平者很多,如姜子牙、鬼谷子、孫臏、張子房、韓信、袁天罡、李淳風、諸葛亮、劉伯溫、太乙真人等等。最具代表的署作如《萬法歸宗》、《風陽府江湖法術總集》、《辰州符咒大全》、《祝由十三科》等等。一般來說,符咒家都以張天師(張道陵)為符咒的始祖,其實不然。
  按《龍魚圖》云:「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篆,以制伏蠻尤,黃帝出車決日,蚩尤無道,黃帝討之,楚西五遣人以符授之,帝悟壇而請,有玄龜銜符從水中出,置於壇中,蓄自是始符錄。」
  按道教所記載,漢末第四代天師再返龍虎山,於祖天師煉丹處建壇,每於三元之日傳授法篆,是為「正量宗」東晉時岳魏夫人(華存,聖號「雲霞玉女」大法教主南嶽魏元君開玄道濟天尊)的弟子楊義、許謐在茅山創建了「上清宗」,傳授符之法。葛玄一派,傳出的《靈寶經》,到了陸修靜給以境修,使靈寶為之教大興,這一派於江西江縣闔寶山,葛玄成道處傳「靈寶經篆」建「元始宗」。以上三處壇場統稱為「三山符篆」。全真派興起後,道場為「混元宗」,傳符篆經法。
  由此可見符咒之術,是為先民所遣留下來的文化要,在黃帝以前即已相當盛行,唯在漢朝更為盛行,傳至後漢張天師集其大成,以此為尾治病,驅邪、消災、祈福,故後代符篆家以張天師為始祖、宗師。
  又以《祝由十三科》所記:「昔軒轅氏以草十療人疾病,猶懼怪異之病,非藥石所能見功,彼所謂怪異之病者,其病源無一定,大抵精神之病也。軒轅氏象鳥獸之足印,制為符篆,又聽獸之聲音,造為咒語,專治精神各病。後人廣其義,以梵語化為符篆。神而名之。符咒之道益廣,而世人逐有扶亂請仙,祝由治病之效用。要言之符咒者,鬼神之一種語言文字也。鬼神無語言,無文字,此符咒之要素即所以代表鬼神之言文字。用之得當,能上格神明,下通幽府,有不可思義之神效焉」。
作品相關 第07章 符咒理論篇(接193)
  符咒方術在華夏民族流播之廣。影響之深,運用之繁、歷史之悠久。都是其他民族所無法比似的。在人類發展的早期階段,符與咒作為巫術的一種,曾經普遍地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的原始部落之中。巫術思維不僅僅是科學的一個始,一個開端,一張草圖,一個整體的還未實現的一部分,它構成了一個經過完善的調節的體系。
  秦漢以前,華夏大地上存在著以黃河為代表的中原文化與以長江為代表的楚文化。由於自然與環境因素,前者形成了強調實踐理性的宇宙人生觀,孔子「敬鬼神而遠之」,對鬼神采取「存而不論」的態度;而後者則形成了信鬼神,好祀的傳統。
  巫術(包括原初的符咒)常常分為兩種,一種叫「順勢巫術」,另一種叫「接觸巫術」,是根據「同類相生」或果必同因原則,也就是說一個人通過模仿等手斷就能實現他想做的事。所謂「接觸術」,就是指只要通過對被茉人接觸過的物體施加影響,那麼也將受到影響。在中國的發間巫術或道教中,符咒運用常常離不開這兩種原理的互滲。
  至於符,從它開始產生起,就源於「互滲」思想。最早的符被認為是後來家家戶戶新年所掛的桃符,所謂「桃符」,《淮南子》許慎注云:「鬼畏桃,令人以桃梗徑寸許,長七,八寸,書祈福禳災之辭。」
  然而「何以鬼畏桃呢?」《風俗通義祀典》云:「謹按黃帝書,上古之時,有神苛與鬱壘兄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有桃樹,二人樹下檢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神苛與鬱壘經葦索,執以食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