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鬼谷子的局 > 第153節 >

第153節


四人打眼一看,瓶中之物,竟是蜂蜜。
童子將蜜漿徐徐倒在手中,然後分別抹在四人的腳脖、手腕、脖頸和耳後。
四人皆是一驚。時值深秋,正是螻蟻、蜜蜂等昆蟲覓食、收藏的最後季節,有了這些蜂蜜在此,後果可想而知。
張儀臉色變了,驚道:「師兄,這——螻蟻來了,還不將我等活活吞了!」
童子也朝自己身上抹了,端坐於地,將空瓶放在草地中央,微微笑道:「四位師弟放心,螻蟻只食蜂蜜,並不吃人!」
「那——」龐涓接道,「若是大黃蜂來了,豈不慘了?」
童子又是一笑:「龐師弟,師兄記得有人說過,即使利刃加脖,也不會擅動分毫。一隻小小的野蜂,師弟難道怕了?」
龐涓脖子一硬:「何人怕了?在下不過說說而已!」
「諸位師弟,」童子朗聲說道,「只要心平如鏡,紋絲不動,莫說是大黃蜂,縱使巨蟒來了,師兄也保證你們毫髮無傷!」
四人見童子也是一身蜂蜜,自無話說,各自坐定,靜候各類昆蟲光臨。
這日偏巧天氣暖和。清晨倒也無事,到太陽出來,陽光照進林子時,昆蟲們開始忙碌起來,先是幾隻螞蟻爬來,繼而是無數只螞蟻,兵分數路,有條不紊地一個接一個攀上他們的軀體。縱使他們已有心理準備,但那滋味,真如受刑一般。又過一時,果有野蜂飛來,飛來飛去的嗡嗡聲馬上又使他們忘掉了身上的螞蟻,全神貫注地應對這種體型更大的傢伙。
待太陽落山、昆蟲們紛紛撤退之時,他們終於吁出一口長氣。
這一日,好歹算是熬下來了!
童子第一個起身,朝四人嘻嘻笑道:「師兄恭賀你們,今日這一關,也算過了!」
龐涓忽一下爬起,將手伸進衣服裡,不一會兒,摸出一隻螞蟻,狠狠一捻,將其捻得粉碎,恨恨說道:「你娘的,真還想在此地安家哩!」
「什麼安家呀?」張儀撲哧笑道,「只怕是龐兄身上曲裡拐彎的地方太多,這只螞蟻心眼卻直,走迷路了!」
眾人聽得直樂,龐涓亦笑道:「張仁兄這張利嘴,在下佩服!順便問一句,中午那隻大黃蜂飛來時,聽到它那飛來飛去的嗡嗡聲,仁兄心裡是咋個想的?」
張儀想也未想,應聲回道:「祈禱!」
「祈禱?」龐涓倒是一愣,「講來聽聽,你是如何祈禱的?」
「在下的祈禱是,『令人敬畏的大黃蜂啊,你若想落下,這就落到對面那人的身上吧,那傢伙肌肉壯健,皮膚厚實,你的這桿槍紮下去,定會有種成就感哪!』」
經張儀繪聲繪色地這麼一說,眾人笑得前仰後合,童子「咯咯咯」笑個不住,竟是笑得岔了氣,一邊笑,一邊按腰「哎喲」起來。龐涓一邊笑著,一邊急步上前,在他背上輕輕捶打幾下,見他感覺好些,這才攔腰抱在懷裡,輕輕一掄,托在肩上:「師兄大人,師弟今兒失禮了,一路背你回去!」
黃昏時分,鬼谷草堂裡,玉蟬兒手拿銀針,在一根絲瓜上一下接一下地刺著。鬼谷子走出洞來,站在一邊,看有一時,走到幾前坐下,點頭道:「蟬兒,來。」
玉蟬兒走過來。鬼谷子裸出左胳膊,放在几上,微微笑道:「照這兒扎。」
玉蟬兒萬未料到鬼谷子會拿自己讓她做試驗,握針的手微微顫動:「先生,我——」
「從上往下,先扎雲門穴。」
玉蟬兒的手顫得越發厲害:「我——」
鬼谷子兩眼凝視她,鼓勵她道:「蟬兒,道造化萬物,最奇的是造化了生命。而生命中最奇的莫過於人,知人者又莫過於醫。你選擇由醫入道,可見你有慧心。由醫入道,不在唸書,而在感悟。這些日來你熟讀《內經》,但《內經》只能教會你修醫之方,要想真正領會醫道,尚待切身體悟。只在那根絲瓜上下針,你是無法體悟出來的。」
玉蟬兒仍在猶豫不決,鬼谷子拍拍胳膊,笑道:「放心吧,這副老皮囊,扎不爛!」
玉蟬兒閉上眼睛,穩會兒心神,重新睜開眼睛,輕聲說道:「先生,蟬兒——蟬兒真要紮了!」
「下針吧,就當它是那根絲瓜!」
玉蟬兒找準雲門穴,見先生點頭,咬咬牙,閉眼紮下。
先生讚道:「嗯,扎得不錯,位置對了,再往裡稍稍捻一捻,對,就這樣捻,稍向左偏一下,對,就是這兒,好,蟬兒,雲門穴就在這兒!」
玉蟬兒不無關切:「先生,疼嗎?」
鬼谷子笑道:「你扎得恰到好處,怎會疼呢?」看看天色,轉過話題,「童子他們,也該回來了吧!」
玉蟬兒小聲問道:「先生,今日這一關,他們——過得去嗎?」
鬼谷子點頭。
「您讓童子這麼折騰他們,能行嗎?」
「行與不行,還要看明日那一關。四人若是能過,倒是可教!」
玉蟬兒想一會兒,仰臉問道:「先生,蟬兒有一事不明!」
「說吧!」
「他們四人,沒有一人是來修道的,先生卻在這兒硬逼他們修道,這不是緣木求魚嗎?」
「唉,」鬼谷子長歎一聲,「他們來此是否修道,老朽豈能看不出來?只是——這些日來,老朽前思後想,覺得隨巢子所言,也不是全錯!」
「隨巢子?」玉蟬兒倒是一怔,「隨巢子先生說什麼了?」
「他說的是,『人生苦樂雖為自然,戰亂殺戮卻是人禍。既為人禍,當有人治。』眼下世道昏亂,民不聊生,與天道相背,亦當早一日結束才是!」
玉蟬兒大睜兩眼:「先生,難道您想讓他們四人去治理世間紛亂?」
「要看他們能否成器了!」
「這滿三個月了,先生看出他們能成器嗎?」
「當然看得出來。他們皆是很好的璞玉,稍加琢磨即可成器。至於能成多大的器,這個得靠他們自己。」
「先生是說,成器大小取決於自身,那——取決於什麼呢?」
「取決於對道的感悟。悟得多,可成大器;悟得少,可成小器;一點不悟,就不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