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當方士那些年 > 第123節 >

第123節

  我點點頭笑著說。
  「此印為世傳克制鬼神的主要法器,為正一宗壇的鎮壇之寶,用於重要的上表時落款處蓋章、符菉上的蓋章,只有蓋了該印章的文書,才被認為具有號令鬼神的能力。」
  「那這印和明十四陵的線索又有什麼關係?」越千玲還是不明白的問。
  「石像上的印是石頭雕刻的,但真正的印並不是石頭做的。」
  「陽平治都功印,玉質厚七分,橫長各一寸半,金螭紐。」秋諾顯然對文物鑒賞天賦非凡,對這印也瞭如指掌。
  「秋諾說的對,陽平治都功印是玉做的,天師石像手指方位,而這印其實就是告訴我們線索在什麼地方。」我點著頭說。「圍著這銀杏樹的其他樹按照五行八卦種植,玉在五行裡屬金,金所指的方位是西方,就是說我們要往一西方去找。」
  「就算知道在西方,可西方的樹也很多,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棵樹啊?」秋諾搖著頭說。
  「天師洞裡的張天師石像有幾面?」我反問。
  「三……三面!」越千玲忽然興高采烈的笑著說。「我知道了,以銀杏樹為中心,西面的第三棵樹!線索就在那兒!」
  按照這些推斷出來的線索,我很快找到西面第三棵樹,和周圍其他樹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在樹的旁邊有一塊岩石,在岩石下面有一個被鑿空的石凹,裡面流淌著清澈見底的泉水。
  岩石上刻著密密麻麻的道教經文,倒影在泉水中,石凹下面有一個石眼,我用手摸了摸,拿出龍頭木,和石眼對比,大小剛好合適,小心翼翼的把龍頭木插了進去,果然完全吻合。
  龍頭木是空心的,插進石眼後,從龍頭裡竟然流出泉水,石凹裡盛滿的泉水水位緩緩下降,等到龍頭不再有水流出來,我看見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水平面所倒影的岩石上的刻字和剛才完全不同,在石凹露出的地方刻著四個字。
  鏡花水月!
  剛才還可以看見倒影的整個巖壁上的刻字,現在只能看見巖壁中間雕刻的佛像。
  越千玲抬頭看著巖壁上的佛像,半天也沒看出端倪。
  「找了半天什麼也沒發現!」
  我目不轉睛地注視著石凹裡倒影的石像,忽然漫不經心的說。
  「你們從裡面看見了什麼?」
  「不就是一個倒影的佛像嗎?」
  「鏡花水月……你們不要管其他的,就從這倒影來看,你們看見什麼?」我若有所思的問。
  越千玲走過去低頭看了半天,偏著頭說。
  「就這麼看倒是挺像一座山上刻著一個佛像。」
  「一座山上刻著一個佛像,又倒影在水裡……這是在指一個地方啊?!」我皺著眉頭淡淡地說。
  「雁回哥,我……我倒是知道一個地方和這倒影一模一樣。」秋諾在身後不太確定的說。
  「什麼地方?」我和越千玲幾乎同時問出來。
  「三江匯,就倒映著一座舉世聞名的佛像,同樣也是雕刻在山上,不同的是,山就是一尊佛,佛就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我看看石凹裡的倒影,猛然一拍大腿興奮地說。「這個線索留的真可謂巧奪天工,隻字不提卻把線索流傳下來,的確是樂山大佛!」
  越千玲聽完重新看看石凹裡的倒影,終於也明白什麼叫鏡花水月,單從倒影裡看,果真是一整座山上雕刻著一尊石像,而且倒影在水裡,和樂山大佛倒影在三江之中不謀而合。
  
  第94章 真龍之穴
  
  我從時間上推算,樂山大佛建於唐初,而留在青城山天師洞的線索分明是明代時候的,兩條線索的年代跨度這麼大,我一時很難把兩者聯繫在一起。
  越千玲參加過的考古眾多,不過都是人為發現後再去挖掘勘察,像今天這樣根據線索一點一點摸索出來的發現還真是第一次,所以興奮的手舞足蹈。
  樂山大佛離蓉城並不遠,離開青城山後我和她們連夜趕了過去,站在樂山大佛腳下的時候已經是清晨,越千玲特意租了一條漁船,臨江眺望樂山大佛有一種別樣風光。
  樂山大佛位於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
  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歷時約九十年,大佛兩側斷崖和登山道上,有許多石龕造像,多是盛唐作品,凌雲寺右靈寶峰上,現存一座磚塔,塔高十三層,造型與小雁塔相似,寺左江中一孤峰卓立,名烏尤,即秦所鑿樂山離堆,上有唐創建烏尤寺。
  這些信息被越千玲如數家珍的說出來,如果是旅遊,身邊有一個學考古的當導遊還真是件不錯的事,不過這些絲毫提不起我丁點興趣。
  線索指向樂山大佛,可這佛就是一座山,山就是一座佛,這個線索未免也太籠統了一點,青城山好歹還有一副川西天倉圖指引,而現在我仰著頭看著江對面威嚴肅穆的大佛一籌莫展。
  「大佛建於唐初,而我們找到的線索是明代留下的,其實想想也合情合理,這大佛氣勢磅礡,就算改朝換代,歷代君王對佛都禮遇有加,斷不會去破壞一座佛相,所以把線索留在大佛之上很容易保存下去。」秋諾冷靜地說。
  「應該不會!」越千玲想都沒想就肯定的說。「大佛兩側的岩石是紅砂岩,是一種質地疏鬆,容易風化的岩石,在近一千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中,更是飽受自然風雨侵蝕和人為的破壞,以致佛身千瘡百孔,面目全非。」
  我點點頭很贊同地說。
  「從現在的大佛看,很明顯是經過人工修葺過的,如果明十四陵的線索真在大佛身上,恐怕早就被破壞了,而且明十四陵這麼重要,真把線索留在一個每天遊人絡繹不絕的地方豈不是太兒戲。」
  「可從天師洞得到的線索,指的就是這裡,這麼大一座山,真要上上下下都勘察仔細恐怕少說也要一兩年時間吧。」秋諾有些失望地說。
  「一兩年……」我一臉無可奈何的苦笑。「毫無頭緒的亂找,不要說一兩年,搞不好一輩子就和這大佛耗上了。」
  清晨的日出緩緩從東方升起,透過薄薄的似煙的晨霧照射過來,整個大佛像鍍了一層金,一圈光暈圍繞在大佛四周,倒影在江水中的大佛猶如佛光普照般威嚴肅穆。
  我一怔,連忙抬頭重新看看四周,剛才還緊縮的眉頭慢慢舒展開。
  「你是不是有什麼發現啊?」秋諾看見我的表情好奇的問。
  「為什麼修建這座大佛?」我答非所問的自言自語。
  「這個我知道,據唐代和明代等書記載,大佛開鑿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結茅於凌雲山中,古代這裡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水勢相當的兇猛,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和尚見此立志憑崖開鑿彌勒佛大像,欲仰仗無邊法力,減殺水勢,永鎮風濤。」越千玲說。
  「算是一種寄托,目的是為了治水。」秋諾也點著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