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水 產 業 >

水 產 業

最後我要討論的是水產業(海洋漁業),其面臨的根本問題和石油業、礦產業、林業一樣:世界人口和富裕程度的增加使得對上述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而供給量卻在不斷下降。雖然第一世界消耗的水產品很多,而且消耗量呈上升趨勢,世界其他地區的水產品消耗量更大、上升速度更快,例如近十年來中國的水產品消耗量比過去翻了一倍。第三世界國家所消耗的蛋白質(來自動植物)中,魚類佔了40%;對超過十億人口的亞洲來說,魚類是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世界各國許多人口從內陸遷到沿海,也增加了對水產品的消耗量。到2010年,世界上有四分之三的人口都將住在離海岸50英里內的地區。鑒於我們對水產品的依賴,世界上有兩億人從事漁業。對冰島、智利等國而言,漁業是最重要的經濟命脈。

任何可再生的生物資源都有經營難題,海洋漁業尤其困難。單一國家在它控制的海域經營漁業都困難重重,更別提是在多國控制的海域了。沒有一個國家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掌控,因此海域很容易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此外,200英里外的公海任何國家都可以管轄。研究顯示,如果合理經營,水產品的捕撈量應該比目前多。然而遺憾的是,由於過度捕撈,世界上大部分經濟價值高的海洋魚類不是瀕臨滅絕,就是急遽減少,再生速度緩慢,迫切需要良好的經營管理。世界上瀕臨滅絕的魚類有大西洋比目魚、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大西洋劍魚、北海鯡魚、大岸灘鱈魚、阿根廷無須鱈和澳大利亞的墨累河鱈魚。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濫漁酷捕地區,自1989年漁獲量達到頂峰後,逐年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前幾章探討過的「公有地悲劇」。對於共享可再生資源,使用者很難達成用量協議。同時,漁業也缺乏有效的經營和規制,再加上所謂的不正當補貼,即很多政府出於政治因素考慮,提供漁船補貼,使得過多漁船出海作業,由此造成過度捕撈的問題,漁獲量越來越少。最後只有依靠政府補貼,才能維持生計。

過度捕撈造成的惡果,不只是我們以後可能無魚可吃,也不只是某種魚類的消失。利用海底拖網等方式捕撈目標魚類時,免不了把其他的魚類也一網打盡。這些被不幸捕撈的魚類或水生動物稱作為「副漁獲物」,副漁獲物的數量可達到全部捕獲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副漁獲物經常在捕撈過程中死亡,然後被拋回海裡,如體積過小的目標魚類、海豹、海豚、鯨魚、鯊魚和海龜等。然而,這種情況並非無法避免。比如,近年來隨著捕魚工具和方式的改進,副漁獲物相對減少。例如,在東太平洋捕撈金槍魚時,海豚副漁獲物的死亡率已減少50倍。漁業也對海洋棲息地造成嚴重破壞,特別是拖網漁船對海床的破壞,以及用炸藥炸珊瑚礁,用氰化物毒魚。最後,過度捕撈也會傷害到漁民自身的利益。涸澤而漁,最終受影響的還是自己的生計。

這些問題不僅困擾著經濟學家和環保人士,一些漁業領導人對此也關懷備至,其中包括聯合利華的主管。聯合利華是世界上最大的冷凍魚採購商之一,旗下幾大品牌廣為人知,如美國的戈登,英國的鳥眼華斯和伊格羅,以及歐洲的芬達斯和福德莎。聯合利華的主管擔憂他們購買和銷售的魚類正在世界範圍內急遽減少,正如發起成立森林管理委員會的木業公司主管擔憂森林面積在縮小一樣。於是1997年,即森林管理委員會成立4年後,聯合利華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成立了一個類似於森林管理委員會的組織,名為海洋管理委員會(MSC),其目的在於向消費者提供貼有生態標誌的商品,通過正面的市場引導,鼓勵漁民解決漁業的「公有地悲劇」問題,而非以威脅的手段來迫使他們改變。現在,一些企業、基金會和跨國公司也加入進來,與聯合利華、世界自然基金會一起參與海洋管理委員會。

在英國,支持海洋管理委員會或購買認證水產品的企業,除了聯合利華,還有英國最大的水產公司楊氏布魯奎斯特公司、英國最大的生鮮食品超市聖斯伯裡、馬莎連鎖百貨公司和西夫韋連鎖超市,還包括擁有多條拖網漁船的寶埃德漁業公司。在美國,海洋管理委員會的支持者有全球最大自然有機食品零售商全有機食品,以及蕭氏超市和喬氏超市。除英美外,其他地區的支持者還有瑞士最大的食品零售商米格羅斯、澳大利亞的凱利斯及法蘭西食品公司,該公司擁有漁船和加工工廠,也做市場和出口貿易。

海洋管理委員會的認證標準是由漁民、水產公司主管、水產品加工廠、零售商、研究漁業的科學家和環保團體多方協商制定的。最主要的考評內容是維護魚群的健康(包括魚群的雌雄比例、年齡分佈和基因多樣化)、以可持續捕撈為原則、不得破壞生態系統的完整、盡量減少對海洋棲息地的破壞、盡可能不捕捉非目標魚種(減少副漁獲物)、制定魚群經營和環境保護的規則和做法、遵守現行法規等。

各水產公司拿五花八門的聲明向大眾消費者集體轟炸,均聲稱自家的捕撈方式不會破壞環境。事實上,有些並不屬實,有些則混淆視聽。因此,海洋管理委員會像森林管理委員會一樣,採取由獨立的第三方來認證。同樣的,他們授權給幾個機構執行認證工作,並不親自參與考核。申請認證純屬自願行為:如果公司認為值得花錢做認證,那麼就可以提出申請。如果小型水產公司想申請認證,則可向大衛和盧西莉·帕卡德基金會的漁業可持續基金申請認證費用補助。水產公司向認證機構提出申請後,認證機構會先作預審,預審結果是保密的,然後才是全面審核(如果該公司預審後仍然願意接受審核的話)。一般而言,全面審核需要一至兩年的時間(對於大型複雜的水產公司,審核時間可能長達3年),然後列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審核結果理想,不足之處也都解決,該公司就能獲得5年的認證,但每年還必須接受一次突擊審核。年度審核結果會在官方網站公佈,以接受各界人士的考察與挑戰。根據經驗,大多數得到海洋管理委員會認證的水產公司都會想方設法保留這個資格,盡力配合海洋管理委員會的要求以期通過年度審核。海洋管理委員會也和森林管理委員會一樣有產銷監管鏈,整個產銷過程都進行追蹤,從漁船到碼頭,從批發市場到加工工廠(冷凍廠和罐頭廠),從批發商、經銷商,最後到零售市場。只有經過認證而且通過產銷監管鏈追蹤的水產品,才能在商店和餐館出售時貼上海洋管理委員會的認證標誌。

魚種、魚群、捕魚方法,以及捕魚工具都能申請認證,而申請人可以是漁民團體、國家或地方的政府漁業部門、加工工廠或是經銷商。至於申請認證的「魚類」也不只是魚,還包括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目前七種已經認證的魚類中,數量最多的是美國阿拉斯加漁獵部的阿拉斯加野生三文魚,第二多的是西澳大利亞的龍蝦(澳大利亞經濟價值最高的水產品,約占澳大利亞水產總值的20%)。其次是新西蘭的無須鱈(新西蘭最具經濟價值的出口水產品)。除此之外,英國還有四種認證數量相對較少的魚類,分別是泰晤士鯡魚、用垂釣法捕撈的康沃爾鯖魚、南威爾士伯裡灣的蛤,以及洛克托裡頓湖的海蝥蝦。目前正在申請認證的有阿拉斯加的狹鱈(美國產量最多的魚類,約占魚類總量的一半)、美國西海岸的比目魚、珍寶蟹、斑點蝦、美國東岸的條紋鱸魚以及加州龍蝦。海洋管理委員會計劃擴展認證範圍,除野生魚類外,人工養殖的水產品(下一章將討論水產養殖造成的嚴重問題)也能申請認證,其中包括蝦在內的十幾種水產品,可能還有三文魚。當前認證問題最大的是野生蝦的捕撈(野生蝦大都採用海底拖網捕魚法,因此有一大部分是副漁獲物)。此外,對於單一國家管轄海域之外的魚類的認證也困難重重。

總體看來,魚類認證要比森林認證來得困難,所需時間也更長。然而,我還是對這5年來魚類認證取得的成績感到驚喜,當前的情況要比我原先設想的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