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礦產公司間的差異 >

礦產公司間的差異

上述對金屬礦產公司的描述,可能會帶給人錯誤的印象,認為天下烏鴉一般黑,所有的礦產公司都是如此。事實並非這樣,也有一些金屬礦產公司或其他礦產公司在環保方面做得比較好。如果我們能瞭解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就可以從中獲得不少經驗。下文我將簡要討論六個例子,其中包括煤礦開採、蒙大拿埃納康達銅業公司現狀、蒙大拿的鉑鈀礦、新近開展的礦物開採與可持續發展項目,還有力拓礦業集團和杜邦公司。

煤礦開採對環境造成的巨大衝擊可與金屬礦開採相比。相形之下,石油開採的影響則要輕微一些。由於煤礦的年產量巨大,煤礦開採產生的廢物要比金屬礦開採來得多,前者每年產生的廢物是金屬礦開採中金屬礦廢物總量的3倍以上。因此,煤礦開採涉及的面積很大,有時甚至要將岩床上方的土壤層都挖掉,倒入河中。當然,有時也能挖到10英尺厚、長達數英里的純煤層,這樣廢物就很少,與煤的比例大約是1比1。而上文提到銅礦開採產生的廢物與銅的比例是400比1,金礦開採產生的廢物則是金的500萬倍。

發生在1972年的布法羅克裡克煤礦尾礦壩崩塌2悲劇喚醒了煤礦開採業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就像埃克森·瓦爾迪茲號北海漏油事件對石油業造成的警戒意義。而金屬礦開採業雖然給第三世界國家帶來可怕的災難,第一世界居民由於沒有親眼看到,所以此類事件無法向那些金屬礦產公司敲響警鐘。美國政府在布法羅克裡克事件的刺激之下,於20世紀70年代和20世紀80年代對煤礦開採制定出比金屬礦開採更為嚴厲的管制條例,要求煤礦公司嚴格實施開採計劃,並交納保證金。

對於政府的管制,煤礦業最初的反應是將其視為災難。但經過了20年,這種情緒慢慢淡化,煤礦業也逐漸習慣那些管制條例。(當然,我並不是指煤礦業都是好的,而是認為他們比20年前來得規範。)一個原因是大部分(但並非全部)煤礦不在美麗的蒙大拿山區,而是位於平地,因此環境恢復較為容易;而且煤礦地區的環境整治也要比金屬礦開採地區更為快捷,通常煤礦公司在停止運營的一兩年內,就能把礦區的土地整治完畢。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我們的社會將煤視作必需品(就像石油那樣,而黃金則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煤和石油的用途何在,但是很少人知道如何使用銅,因此煤礦公司便可能將環境清理費用轉移到消費者的頭上。

有關煤礦業的反應,背後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供應鏈短且透明。煤總是直接由煤礦公司或通過一個中間商送到發電廠、鋼鐵廠等主要的用煤企業。大眾很容易得知那些企業的煤是來自愛護環境的煤礦公司還是破壞環境的公司。石油的供應鏈更短,放眼望去,也就那麼幾家大型石油公司:雪佛龍德士古、埃克森美孚、殼牌和英國石油等,即便油田相距甚遠,但這些公司到處都設有加油站,賣汽油給消費者。因此,埃克森·瓦爾迪茲漏油事件發生後,憤怒的消費者就可能遷怒於埃克森的加油站。黃金則大為不同,它開採出來後,要經過一系列漫長的供應鏈,最終才抵達消費者的手中。當中涉及的環節有精煉廠、倉庫、印度的珠寶製造商、歐洲批發商和珠寶零售商等。請看看你手上戴的黃金婚戒,你肯定不知道這金子來自何處,不知道它是去年開採的,還是已經貯存了20年,不知道是哪家公司開採的,對那家公司的環境政策也一無所知。銅的情況還要複雜,因為生產過程中多了一道冶煉程序。在你買車或買電話的時候,甚至不會意識到你也在買銅。漫長的供應鏈使得銅礦公司和金礦公司無法利用消費者來轉移礦場的清理費用。

蒙大拿礦場環境破壞問題歷時已久,而埃納康達銅業公司以前在比尤特下游的礦場已有人承擔環境清理責任。這是因為埃納康達銅業公司被財大氣粗的大西洋富田石油公司買下,後來大西洋富田石油公司又把這個礦場賣給規模更大的英國石油公司。埃納康達礦場的清理成果最能體現金屬礦開採業和石油業處理環境廢棄物的差異。大西洋富田石油公司和英國石油公司發現他們除了買下埃納康達礦場外,還背上了棘手的環境整治問題。最終他們知道,只有面對問題,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若一味推卸責任只會對自己更加不利。事實上,大西洋富田石油公司和英國石油公司並非很乾脆地一下子就掏出幾十億美元用於環境清理。起初他們也設法推卸責任,比如否認礦場廢棄物污染環境、買通當地的大眾團體、拒絕採用政府方案而是用比較省錢的方式來解決等。他們已經投入不少錢,顯然不想繼續把錢砸在整治礦場環境這個無底洞中。但他們是大公司,不可能單單為了推卸蒙大拿礦場的環境清理責任就宣告破產,最後他們知道一直拖延下去也不是辦法,只好想辦法解決問題。

斯提爾華特礦產公司經營的鉑礦和鈀礦讓人看到蒙大拿礦場美好的一面。斯提爾華特礦產公司不但和當地環保團體簽訂睦鄰協議(這在美國礦產業界可屬頭遭),而且給他們提供經費,歡迎隨時到礦場參觀。他們邀請當地一個名為「鱒魚無限」的環保團體前往礦場附近的波爾德河進行檢測,看魚類是否受到礦產開採的影響。該公司與礦場周圍的社區簽訂的睦鄰協議是長期的,公司承諾如果當地環保人士和居民能接受他們,不反對他們採礦,那麼他們願意提供就業機會,供應電力,還幫助建設學校,加強公共設施。顯然,這個協議讓公司、環保團體和社區三方面都受益。然而,在蒙大拿諸多礦產公司中,為何只有斯提爾華特一家公司這麼做?

這涉及好幾個因素。首先,斯提爾華特礦場擁有的礦產資源價值連城。除南非以外,全世界只有這個礦場出產大量的鉑和鈀(多用於汽車製造業和化學工業)。由於礦脈很深,估計至少還能開採100年,也許更久,因此適用長期開採計劃,而非通常那種撈一把就跑的方式。此外礦產深埋於地底下,不像露天礦坑,會給地表帶來許多問題。而且礦物中含有的硫化物很少,大部分的硫化物都隨著金屬析出,因此酸性硫化物問題微乎其微,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要比銅礦和金礦來得小,清理環境的費用也要少得多。1999年,斯提爾華特公司新總裁比爾·內妥斯走馬上任。他以前在汽車製造業(使用礦產最多的行業)工作,而非傳統礦產業出身,因此沒有一般礦產公司的那種態度。與此同時,他還體會到礦產業的公共關係相當糟糕,因而下定決心尋求長遠的解決之道。最後,斯提爾華特公司管理層於2000年簽訂了前文提到的睦鄰協議,因為當時總統大選在即,他們擔心提倡環保的阿爾·戈爾會當選,而蒙大拿州長選舉的贏家也可能是反商業人士,因此斯提爾華特公司唯有簽訂睦鄰協議才有最大機會為自己買一個穩定的將來。換句話說,斯提爾華特的管理層通過與當地居民協商,為公司爭取到最大利益。然而,美國其他大多數礦產公司則利用其他手段為公司謀取最大利益,如逃避責任、僱用說客或反對政府政策,還有乾脆宣告破產等。

1998年,世界上最大的幾家跨國礦產公司的高層終於開始意識到全世界的礦產業都在漸漸失去運行的「社會執照」。因此他們發起了一個名為「礦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計劃,針對礦產業可持續發展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並請著名環保人士(國家野生動物協會會長)來指導這一計劃。雖然他們希望能夠和更多的環保團體合作,可惜由於礦產公司長期以來聲譽不佳,所以遭到環保團體的拒絕。2002年,該研究組織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可惜大多數礦產公司都沒有採納。

英國礦產業巨人力拓礦業則是一個例外,由於首席執行官和英國股東的大力支持,公司決定採納一部分建議。當然,布根維爾島潘古納銅礦留下的傷痛記憶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力拓礦業曾在那裡因環境問題被迫斥巨資。上文提到,雪佛龍石油公司在北海油田開發工程招標中脫穎而出。同樣地,力拓礦業也因為勇於承擔社會責任而獲得不少商業優勢。位於加利福尼亞東南部死亡谷的力拓礦業硼砂礦區是美國境內環境清潔維護做得最好的礦區。力拓在環保方面的努力,終於得到蒂梵尼珠寶公司的青睞。蒂梵尼珠寶公司的商店外曾有環保人士高舉標語抗議金礦開採造成氰化物外洩,引起魚類大量死亡。因此,這家珠寶公司在選擇黃金供貨商時加入環保方面的考慮,力拓集團由於近年來在環保上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因此脫穎而出。蒂梵尼珠寶這種動機和上文提到的雪佛龍德士古石油公司一樣,而前者更深入的考慮是希望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維持員工的素質和士氣,當然還涉及公司的經營理念。

最後一個具有啟發意義的例子是總部位於美國的杜邦公司。這家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鈦金屬和鈦合金買主,把鈦用於油漆、飛機引擎、高速飛機和航天工具等。大部分的鈦都是從澳大利亞沙灘上的金紅石提煉而來,金紅石含有近乎純粹的二氧化鈦。杜邦公司是一家製造企業,非金屬礦開採公司,他們得向礦產公司購買金紅石。由於杜邦公司所有的產品上面都印有自己的商標,包括含鈦的油漆塗料等,他們當然不希望供應鈦的礦產公司不注重環境保護,因而牽累自己的聲譽。所以杜邦公司與公益團體合作,制定了買家協議和供應商行為準則,要求澳大利亞的鈦供應商都來維護環境。

蒂梵尼珠寶公司和杜邦公司的例子說明普通消費者對石油公司比較有影響力,對煤礦公司或多或少也能施加點壓力,這是因為大眾直接向石油公司購買汽油,也直接付費給使用煤炭發電的電力公司。因此,一旦發生重大漏油事件或煤礦事故,消費者知道該找誰算賬。然而,消費者和金屬礦產公司相隔較遠,即使消費者知道某家金屬礦產公司破壞環境,也無可奈何。以銅礦為例,即使消費者想間接抵制含銅製品也不大可能,因為大多數人甚至連自己買的哪些商品含銅都不清楚。不過,消費者還是可以向蒂梵尼珠寶公司、杜邦公司等金屬的大買家施壓。這些大公司必然知道供應金屬的礦場地點,在環保方面哪家較為積極。消費者的這種影響力量,在木材業和水產業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環保團體也開始利用這種策略來對付金屬礦產公司,他們意識到與其跟金屬礦產公司對抗,不如從金屬的大買家入手。

雖然政府和大眾都認為從長遠來看環境保護還是划算的,但短期內,為了環境的維護、清理和復原,礦產公司還是得花一大筆錢。這筆費用應該由誰來承擔?過去政府法規過於寬鬆,導致礦產公司得以規避清理環境的責任,社會大眾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之下,只好以納稅方式共同承擔這筆費用。與此同時,礦產公司董事會卻通過投票給自己發放大筆紅利,隨即宣告破產,把清理環境的爛攤子留給所有納稅人,這實在令人憤怒不已。現在我們應該好好思考這個現實的問題:礦產公司現在以及以後的環境清理費用,該由誰來承擔?

事實上,目前的礦產公司普遍沒什麼利潤,消費者很難指望礦產公司再撥出經費來整治環境。我們希望礦產公司做好環境清理工作,這是因為採礦造成的惡果將由我們來承受,例如礦場表土無法再利用、飲用水有毒和空氣污染等。即使採用最清潔的方法來開採煤礦和銅礦,仍然無法避免污染問題。如果我們要使用煤和銅,就必須意識到環境清理費用對於金屬礦產公司而言根本無法避免,屬於成本的一部分,就好比礦產公司一定要購買挖土機和冶煉爐一樣。所以,金屬成本加上環境清理費用,自然都由消費者來承擔,石油業和煤礦業均是如此。遺憾的是,金屬的供應鏈太長,而且大多數礦產公司長期以來聲譽不佳,是破壞青山綠水的劊子手,因此導致消費者不願為礦產公司的環境清理費用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