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金屬礦開採業的運作 >

金屬礦開採業的運作

接下來,讓我們將話題由石油和天然氣開採轉向金屬礦開採問題。金屬礦開採業目前為美國最大的污染源,幾乎一半的工業污染都是金屬礦開採業造成的。美國西部的河流,將近半數的源頭均遭到污染。在美國絕大部分地區,金屬礦開採業正在走向沒落,其大多是自身行為造成的。許多環保團體沒有盡心去深入探究金屬礦開採這一產業。1998年,礦產業發起一個國際性行動,決定改變自身的行為,然而環保團體謝絕參加該行動。

金屬礦開採業的現狀讓人費解。這個產業表面看起來和我們討論過的石油及天然氣產業很像,也與煤礦業類似。這三種產業不都是從地底採掘出來的不可再生資源?沒錯,但它們之間還是有所差異,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經濟和技術方面、產業本身的態度,以及大眾與政府對這些產業的態度。

金屬礦開採造成的環境問題可分為幾種。一種是挖掘對地表帶來的破壞,露天礦的問題尤其嚴重。因為礦藏接近地表,所以要挖去上面的土層。相形之下,開採石油就不必將油層上方的土壤全部挖盡,而是只要挖開一小塊地,深鑿進入地底的油層即可。同樣地,有些金屬礦不在地表附近,而是位於地底深處,這樣的話,採掘方式便與石油開採類似,只需挖一條隧道通往地底下,採礦廢棄物也不會很多。

金屬礦開採造成的環境問題還包括金屬自身引起的水污染、金屬加工化學品、酸性廢水和沉積物等。金屬礦中的金屬和類金屬元素,特別是銅、鎘、鉛、汞、鋅、砷、銻和硒都具有毒性,在開採過程中會污染附近的溪流和地表水。最慘痛的例子莫過於日本富山縣神通川上游的公害事件。神通礦山的煉鋅廠排放含鎘污水,造成很多居民患上骨痛病。採礦所使用的化學物品,如氰化物、汞、硫酸和炸藥產生的硝酸鹽,也都含有毒性。近年來大家都知道,含有硫化物的原礦流出的酸性物質與水和空氣接觸後,會造成嚴重的水污染,而且會把金屬溶析出來。此外,採礦的沉積物也會隨著礦場溢流的水而流到其他地方,對水裡的生物造成傷害,比如堆積在魚類產卵的河床。除了提到的這幾種污染外,很多礦場耗費大量水資源也值得引起世人的重視。

金屬礦開採造成的環境問題還有從礦坑挖出來的泥土和廢棄物,後者主要有以下四種:與礦物一起挖出來的非礦物,金屬礦含量太少沒有經濟價值的廢石,從原礦甄選出精礦後的剩餘物——尾礦,以及在堆浸場過濾墊留下的有毒溶液。尾礦通常堆在尾礦庫中,熔煉金屬的有毒溶液則留在過濾墊上,挖出來的非礦物和廢石則像垃圾一樣堆在一起。至於礦渣泥漿的清理,按照礦場所在地的法律規定作不同處理,有些國家允許礦場把這些廢物傾倒在河流和海洋裡,有些國家則讓礦場把泥漿堆積在地上,然而大部分國家都要礦場把這些泥漿堆積在尾礦壩後面。不幸的是,尾礦壩發生意外事故的概率高得驚人:尾礦壩設計簡單(出於省錢的考慮),支撐力不足,建築材料也大都使用礦場廢棄物,而非混凝土,工期又一拖再拖,只好時時監測,等到驗收完畢並宣告安全無虞。全球平均每年要發生一起尾礦壩重大事故,災情最慘重的一次發生在1972年西弗吉尼亞州的布法羅克裡克,當地尾礦壩崩塌,結果造成125人喪生。

上述種種金屬礦開採造成的環境問題在下面四個礦場得到最好的詮釋。這4個礦場是新幾內亞與其鄰近島嶼上最具價值的礦場,是我進行田野調查的地方。第一個礦場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布根維爾島,這個礦場曾是該國最大的企業,為國家創收外匯最多,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銅礦產地之一。該礦場把尾礦直接傾倒在加巴河支流,對環境造成巨大影響。巴布亞新幾內亞政府沒有能力妥善解決這個環境難題,而政治和社會等一系列問題進一步激化矛盾,布根維爾的居民發動叛亂,引起內戰,導致數千人死亡,國家幾乎分崩離析。從內戰爆發至今,15年過去了,布根維爾島仍然不太平。潘古納銅礦場自然遭到關閉的下場,再沒有重新開工的可能。不僅礦場主的投資血本無歸,債權人也是如此,其中有美國銀行、美國進出口銀行,以及澳大利亞與日本的債券認購人等。這一事件解釋了雪佛龍公司為何與庫圖布油田的地主走得這麼近,是為了得到他們的接納,以免歷史重演。

利希爾島上的黃金公司用深管把尾礦傾倒在海中(環保人士認為這種方式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該公司的所有人宣稱此舉對環境無害。不管利希爾島的黃金公司是否破壞了該島附近海洋的生態,如果全世界其他礦場也把尾礦都倒入海裡,肯定會造成嚴重問題。新幾內亞內陸的奧克泰迪銅礦場有一座尾礦壩,在此壩建造之前,評估設計圖的專家警告這座壩不久就會崩塌。果然不出幾個月,尾礦壩就爆裂了。現在每天有20萬噸的尾礦和廢物流入奧克泰迪河,損害了當地的漁業。遭到污染的奧克泰迪河直接匯入魚類資源經濟價值最高的新幾內亞第一大河——飛河,造成懸浮物濃度增加5倍,引發洪水。堆積在洪泛區上的礦場廢物造成方圓200多平方英里的植被全數死亡。除此以外,一艘載運多桶氰化物的礦場平底船在飛河上游沉沒,致使氰化物流入河中。2001年,世界上第四大礦產公司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關閉了奧克泰迪礦場。對此,公司的解釋是:「奧克泰迪礦場的經營與公司的環保價值觀相衝突,經營這座礦場是一個錯誤。」然而,奧克泰迪出口的礦產占巴布亞新幾內亞出口總值的20%,因此必和必拓公司退出後,巴布亞新幾內亞政府還是讓這座礦場繼續營運。最後一個例子是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省的格拉斯堡·埃茨堡的金銅礦,這座巨大的露天礦場是印尼最具價值的礦場,然而,該礦場把尾礦直接傾倒在米米卡河,接著隨河水流入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之間的淺海阿拉弗拉海。奧克泰迪礦場和新幾內亞的另一個金礦場,再加上格拉斯堡·埃茨堡礦場,全世界只有這三個跨國公司經營的礦場直接將廢物傾倒在河中。

礦產公司面對環境破壞的局面,通常都是在礦場關閉後再來收拾,而不是像煤礦公司一邊營運一邊進行土地修復和生態重建。金屬礦產公司認為「人走茶涼」後還來「善後」已經夠意思,在礦場關閉後的二年到十二年間將礦場清理乾淨,重整坡地以避免土壤侵蝕,促進表土植物生長,用幾年時間整治礦區流出的廢水,這樣做只需花費很少的土地清理和修復費用。然而事實上,任何一個現代大礦場都無法如此行事,遭到破壞的水質通常很難恢復潔淨。酸性礦物污水可能洩流的區域都必須全面整治、綠化,所有遭到污染的地下水和從礦場流出的地表水也需要處理。只要水一天不夠潔淨,污染整治工作就不能停止,因此礦場水污染的整治永遠也做不完。如果沒有酸性污水洩流問題,光是礦場直接與間接環境整治的實際費用,就已經比礦產公司預計的善後費用多出一倍半至兩倍;如果還要處理酸性污水,費用就會比礦產公司預計的高出10倍。因此,環境整治費用的最大變因在於酸性污水問題。銅礦場近年來才認識到這個問題,其他金屬礦場雖然較早意識到,但無論如何,問題總是難以預測。

金屬礦產公司慣用宣告破產的手段來逃避巨額清理費用,將資產轉移到同一群人控制的另一家公司。第一章提到的蒙大拿佐特曼·蘭達斯基礦場就是一個例子。這個礦場由加拿大佩加瑟斯金礦公司開發,1979年開始經營,是蒙大拿最大的金礦,也是美國第一個以氰化物堆浸煉金的大型露天礦坑。開發礦場造成氰化物長期外洩,同時伴有酸性污水流出,聯邦政府和蒙大拿州政府卻未要求這家公司做酸性污水檢驗,使得問題變本加厲。直到1992年,蒙大拿州的礦場視察員才確認該礦場的重金屬和酸性污水污染當地河流。1995年,佩加瑟斯公司同意以3600萬美元和聯邦政府、蒙大拿州政府以及當地的印第安部落和解。1998年,礦場表土復原工作完成還不到15%,佩加瑟斯公司董事會就以投票表決的方式發放500多萬美元的紅利,並把佩加瑟斯公司剩餘的仍有盈利價值的資產轉移到他們創建的新公司阿波羅金礦公司,然後宣告佩加瑟斯金礦公司破產。(佩加瑟斯金礦公司的董事與大多數礦產公司的董事一樣,不住在佐特曼·蘭達斯基礦場的水源下游,因此這部分人就像我們在十四章所討論的少數權貴精英置身於事外,不會嘗到自己種下的環境惡果。)為了清理和整治佐特曼·蘭達斯基礦場的土地,聯邦政府和蒙大拿州政府已經花了5200萬美元,其中的3000萬美元來自佩加瑟斯公司支付的3600萬美元,另外的2200萬美元則由美國納稅人買單。然而,這個表土復原計劃還不包括永久性水處理的費用,這意味著納稅人還要掏出更多的錢。近年來,蒙大拿州13個大型金屬礦場中的5個礦場都是由宣告破產的佩加瑟斯公司擁有,而這5個礦場中的4個是利用氰化物堆浸的露天礦坑(包括佐特曼·蘭達斯基礦場)。蒙大拿的這些大型金屬礦場有10個需要永久性水處理,因此關閉礦場和礦場表土復原所需要的費用,將是原先預計的100倍。

礦產公司宣佈破產後,納稅人要承擔的費用更高。美國科羅拉多州山區年降雪可達32英尺,加拿大銀河資源礦產公司在那裡的薩米特維爾礦場利用氰化物堆浸方式煉金。1992年,也就是銀河資源礦產公司從科羅拉多州政府取得營業執照的8年後,該公司宣佈破產,並在一星期內關閉礦場,造成員工失業,欠地方政府的大筆稅款未繳,環境維護工作中斷,礦場被廢棄。幾個月後,冬雪來臨,礦場有毒廢水洩流,阿拉莫薩河長達18英里的河段因此遭到氰化物污染。其後人們才發現,科羅拉多州政府當時在發放營業執照時,只要求銀河資源礦產公司拿出450萬美元的保證金,而礦場的整治費用將高達1.8億美元。雖然該公司破產清算後,政府把拿到的2800萬美元用於善後工作,美國環境保護署還是從稅收中拿了1.475億美元用於環境整治。

從這些教訓中,美國各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終於開始要求金屬礦產公司,在營運前先繳納復墾保證金,以免將來礦產公司拒絕支付環境整治費用或無力負擔這筆錢。然而遺憾的是,政府監管機構沒有足夠的時間,採礦專業知識也不足,而且不知道礦產公司詳細的開發計劃,因此無法預算復墾保證金的具體金額,所以復墾保證金的數目一般由礦產公司自行估算。最後的結果通常是礦產公司沒有整治環境,政府只得動用他們當初繳納的復墾保證金,但實際整治費用要比礦產公司以前估算的多100倍。這點不足為奇,因為政府讓礦產公司自行估算,對礦產公司而言,既沒有經濟利益也沒有政府法令迫使他們給出全額數目,所以他們盡量低估。復墾保證金通常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現金等價物或信用證,這是最保險的一種;第二種是保險,礦產公司每年向保險公司繳納保險費,最後由保險公司支付環境清理費用;第三種是礦產公司進行自我擔保,承諾公司會擔負礦場環境清理的義務。然而,這種自我擔保通常只是一句空話。現在,除了對礦產業特別友善的亞利桑那州和內華達州以外,其他所有的聯邦土地已不接受礦產公司的「自我擔保」。

美國納稅人目前要支付120億美元用來解決金屬礦開採業留下的爛攤子,進行環境清理和復原工作。為何這筆天文數字的巨債要由我們來承擔,而不是從礦產公司上繳給政府的復墾保證金中支出?部分原因在於礦產公司低估保證金金額。此外,有兩個州(亞利桑那州和內華達州)仍接受礦產公司進行自我擔保,無需保險債券,因此這兩個州的納稅人要付的錢最多。即使礦產公司與保險公司簽保,納稅人最終還是難逃付錢的命運。因為索賠勢必困難重重,就像發生火災後很難向保險公司要求大額賠償。保險公司常常通過所謂的「協議」來壓低賠償金額:「如果你不接受壓價,那麼就要花大價錢請律師,然後再等上5年才等來法院的判決結果。」(我有一個朋友家裡失火,索賠時跟保險公司糾纏了一年,猶如噩夢。)此外,保險公司只在環境整治進行的那幾年進行理賠或支付協議後的賠付金額,保險合同上也沒有規定時間。然而,礦場環境整治費用之高,除礦產公司外,保險公司也可能因此而破產。美國礦產業留給納稅人的十大爛攤子(總計約有60億美元)中,兩個礦場隸屬於瀕臨破產的美國熔煉與精煉公司(環境整治費用約10億美元),其他6個礦場的經營者態度刁鑽,不肯承擔整治責任,其中兩家公司稍微好些。這10個礦場可能都有酸性污水洩流問題,需要進行長期或是永遠的污水處理工作。

毫無疑問,納稅人被迫買單的結果就是掀起蒙大拿等地居民反對金屬礦開採業的不滿情緒。美國的金屬礦開採業日薄西山,只有管制寬鬆的內華達金礦區和蒙大拿的鉑/鈀礦區(下文會詳述個別的例子)還在運營之中。現在全美國只有578名大學生願意投入礦產業,是1938年的四分之一,而且這些年來美國大學生的總數呈爆炸性增長。自1995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採礦計劃由於遭到美國大眾的阻撓而無法進行下去,礦產公司再也無法依靠遊說或拉攏議員來推動自己的開發計劃。如果一個企業將自己的短期利益凌駕於公眾利益之上,長此以往,必將自取滅亡。金屬礦開採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金屬礦開採業這種糟糕的結局讓人深感意外。照理來說,它應該也像石油業那樣可以從環境清潔政策中受益:人工成本降低、員工工作滿意度提高、醫療成本降低、銀行貸款和保險條件優惠、社區接受度提高、發生公眾抗議事件的概率降低。此外,如果一開始就採用先進的環保技術,要比坐等政府的環境標準變得嚴格後再更新設備來得省錢。為何金屬礦開採業會採取這種自取滅亡的做法,而面臨同類問題的石油業和煤礦業卻能力挽狂瀾?答案和先前提到的三點因素有關:經濟、金屬礦開採公司的心態以及社會大眾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