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沒有預見危機 >

沒有預見危機

這張群體決策失敗路線圖的第一站是:問題發生前,群體因沒有預見危機而鑄成大錯。對此相關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缺乏處理同類問題的經驗,因此嗅覺不夠靈敏。

最佳例子是19世紀80年代英國殖民者將狐狸和兔子引進澳大利亞。今天我們知道殖民者將這兩種外來物種引進澳大利亞後,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災難性的衝擊(詳見第十三章)。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種物種是英國殖民者費盡苦心才最終引入進來,而非無心之舉,如微小的種子藏在進口的乾草中,或是生命力旺盛的外來野草獨自生根發芽。狐狸來到澳大利亞後,許多本土的哺乳動物都成了狐狸的盤中餐,這是因為那些哺乳動物是在沒有狐狸的環境下演化而來,所以不具備抵禦狐狸的能力。與此同時,引進來的兔子在澳大利亞不但與牛羊搶奪草秣,還與本土草食哺乳動物爭食,並在地下挖掘打洞。

以後見之明來看,我們會認為這實在是愚蠢至極,殖民者苦心將狐狸和兔子引進澳大利亞,現在卻要花費幾十億美元來彌補損失,控制這些動物的數量。現在我們終於意識到,引進新物種經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當你抵達澳大利亞和美國時,移民局官員首先會問你有無攜帶任何植物、種子或動物,免得這些動植物入境後大量繁殖,造成禍害。大量的經驗使我們學會預測引進新物種的潛在危險(但非每次都成功)。即使是專業的生態學家,也無法預測哪些物種的引進會成功、哪些會招致災難,以及有些物種在某地可以存活,其他地區則不可以。因此毫不奇怪的是,19世紀的澳大利亞人不像20世紀的人經歷過外來物種造成的災難,所以無法預見引進兔子和狐狸的後果。

在本書中,我們不止一次地遇到過一些人類社會由於缺乏經驗,所以無法預見即將到來的問題。例如,格陵蘭的維京人無法預見十字軍東征會重新打開歐洲與亞洲和非洲的貿易路徑,使得該地區的象牙能夠輸入歐洲,從而影響到格陵蘭海象牙的需求;他們也料不到海冰會愈積愈多,並封鎖通往歐洲的海路。同樣,由於科潘城的馬雅人不是土壤科學家,所以不知道大肆砍伐山坡上的樹木會引發水土流失的問題,土壤最終被沖刷到谷底。

然而,以前的經驗並不能保證社會因此具有預見問題的能力。特別是有些經驗由於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有些社會能夠依靠文字將發生過的事件事無鉅細、一一記錄下來,相形之下,沒有文字的社會缺乏保存過去事件細節的方法。例如第四章提到的查科峽谷阿納薩茲社會,在12世紀受到大乾旱襲擊之前,已經幾次經歷過類似的災難。然而,過去的旱災年代久遠,發生在12世紀那代人出生以前,而阿納薩茲人又沒有文字。因此,即使發生同樣的災難,他們仍無法事先覺察到。同樣地,古典時期的馬雅低地在9世紀深受旱災重創考驗,而事實上這一地區在幾個世紀前曾經歷過旱災(參見第五章)。雖然馬雅社會有自己的文字,但只用來記錄國王的豐功偉績和天文曆法,沒有氣候方面的報告。所以馬雅雖然在公元3世紀經歷過大旱災,卻無法幫助馬雅人在9世紀預測到旱災的發生。

在現代文字社會,被記錄在案的事件當然不僅局限於國王或行星,卻也並不意味著我們會因此吸取以前的教訓。我們都是健忘的人,如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一兩年內,美國人對耗油量大的汽車避之不及,但不久我們就將這段經歷置於腦後,開著SUV休旅車到處轉。20世紀50年代亞利桑那州的土桑市出現嚴重的旱災,促使市民們發誓將來一定要好好地管理水資源,但很快他們又故態復萌,興建需要大量水的高爾夫球場,肆意澆灌自家花園。

社會為什麼無法預見問題的另一個原因是錯誤類比。當我們遇到一個不熟悉的情況時,通常會拿過去熟悉的情況與之對比。如果新舊情況的確類似的話,倒不失為好方法;但是如果只是表面相似,則會非常危險。例如公元870年,維京人從挪威和英國移民到冰島,前兩個地區的土壤都是由冰河形成的黏質土壤,哪怕上面沒有植被覆蓋,也不易被風吹走。當他們來到冰島,看到樹木與挪威和英國的大同小異,因此以為是同一種土壤(參見第六章)。然而不幸的是,冰島的土壤並非由冰河作用形成,而是火山爆發被風吹過來的灰燼。一旦維京人們將林地清除,開闢牧場,裸露的土壤很容易就會被風吹走,由此冰島許多地方的表土很快就遭到侵蝕。

法國在二戰的軍事準備是錯誤類比的著名例子。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恐怖血戰之後,法國人認識到抵禦德國的重要性。然而,他們以為二戰會與一戰相似,拖入戰壕戰的深淵中達四年之久。防守方的步兵團利用戰壕來抵禦對方步兵團的進攻,而攻擊方則用新發明的坦克輔助步兵團發動進攻。因此在二戰前,法國人為了防禦德軍入侵,在東部花費巨資建造了工程浩大的馬其諾防線。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了敗仗的德國人意識到要用不同的戰略才能取勝,於是他們用坦克代替步兵做先鋒,組成裝甲部隊穿過以前被認為不適合坦克作戰的森林地形,繞過馬其諾防線,僅在六周內就擊敗法軍。所以法國將領在一戰後作出的錯誤類比,導致他們誤以為即將來臨的新戰爭跟上一場一樣,特別是前一次打了個大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