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第十四章 為何有些人類社會會做出災難性的決策 >

第十四章 為何有些人類社會會做出災難性的決策

通往成功的路線圖

在教育過程中,有兩種扮演不同角色的參與者: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從教師那裡汲取知識。事實上,每一個胸襟開闊的教師都會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挑戰教師的假設和發問教師從未考慮過的問題,從而將知識傳授給教師。最近我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本科部開了一門課,在探討社會如何回應環境問題時,被本科生們的學習熱情深深激勵,一再發現教學相長的道理。實際上,開那門課是為了嘗試介紹本書的材料,當時我已經完成了幾個章節的草稿,正在構思其他部分,因此還能做些改動。

我在第一堂課探討的是發生在復活節島上的人類社會的崩潰,即本書第二章的主題。我講解完後,學生們開始進行課堂討論,他們提出一個看似簡單卻讓大多數人深感困惑的問題:在這個地球上,為什麼有的人類社會會做出災難性的決策,在知道嚴重後果的前提下還將所有賴以生存的樹木統統砍倒。還有學生問我島民在砍倒最後一棵棕櫚樹時會說些什麼。其後每當我在課堂上講解其他的人類社會時,學生們總是會問:人們破壞生態環境,有多少次是有意為之,又有多少次是無心之過?他們很想知道若百年後如果還有人類存在,那時的人們是否會驚詫於今日人類的盲目無知,就像我們驚詫於復活節島民的盲目無知那樣。

為什麼有些社會會毀於他們自身做出的災難性決策呢?這個問題不但使我的學生們感到驚奇,而且也讓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難以理解。考古學家約瑟夫·泰特在他被廣泛引注的《複雜社會的崩潰》一書中,對於因自然資源的枯竭而導致環境崩潰的觀點提出懷疑。他的理由如下:「關於這些社會沒有採取任何修正措施而坐以待斃這個假說是有問題的。複雜社會的特點在於集中決策、信息流量大、各部門高度合作、上下級之間有正式的溝通渠道,以及資源整合。這一構架基本上有能力應付生產力的波動性與不足,雖然它並不是為了這一目的而設計的。事實上,因為有了這種行政組織和分配勞動力及資源的能力,複雜社會才能夠很好地克服不利的環境條件(參見Isbell[1978])。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既然他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何最終還是分崩離析……當複雜社會的執政者看到資源基礎日益惡化時,應該採取理性的手段尋求出路。另一種假設是他們在災難面前無作為是因為寄希望於神靈。」

泰特的理論指出,複雜社會不可能由於管理環境資源失敗而招致滅亡。然而,從本書探討的諸多例子來看,顯然這種失敗一而再地上演。為什麼如此多的人類社會會犯這種錯誤?

約瑟夫·泰特和我在加州大學的學生都注意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即社會群體決策的失敗。這個問題當然和個人決策失誤有關。個人也會做出錯誤的決策:締結錯誤的婚姻、選擇錯誤的投資和職業,以及生意失敗等等。但群體決策失誤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群體成員的利益衝突和群體動力等。因此,群體決策這一複雜的主題無法只用一種解釋來說明所有的情況。

我想在此描繪一張導致群體決策失誤的路線圖,其中各種因素大致可分為四類:首先,群體可能在問題確實發生之前無法預測到它;其次,問題發生後,群體有可能仍然無法覺察問題的實質;再則,他們看到問題後,可能沒有設法去解決它。最後,他們可能努力解決問題,但沒有成功。上述這些導致人類社會失敗和崩潰的種種因素似乎令人沮喪,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可以作為通往成功的路線圖。如果我們能夠瞭解群體做出錯誤決策的原因,那麼就可以利用這一知識歸納總結出一張清單,用以引導正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