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早期歷史 >

早期歷史

歐洲國家建立海外殖民地的目的大多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或獲得戰略優勢。至於歐洲人真正居住的那些殖民地,除了貿易站(為了方便與當地人貿易,通常派幾個歐洲人駐紮在那裡)外,大多是他們認為有發展潛力,能帶來經濟效益的地方,最起碼可以達到自給自足。然而,澳大利亞是個例外,幾十年裡,來這裡的移民並非為了尋求財富,而是出於被迫。

英國在澳大利亞設立殖民地最主要的動機在於緩解國內監獄人滿為患的壓力,防止犯人造反。18世紀時,英國法律規定偷竊40先令以上即判死刑,法官為了避免死刑,通常以偷竊39先令治罪。因此大量的人由於偷竊和欠債被投入牢中,導致監獄和監獄船爆滿。1783年,有些犯人被送往北美做契約奴隸,使監獄的空間壓力稍微得到改觀。當時去北美的還有一些是自願的移民,去那裡尋找財富和宗教自由。

美國獨立戰爭關閉了英國的排氣閥,迫使英國不得不尋找其他地方安置犯人。起初有兩個地方被納入考慮之中,一個是位於熱帶西非岡比亞河上游400英里的地方,還有一個是現代南非和納米比亞邊界奧蘭治河河口沙漠,經過認真考慮,這兩個方案都不可行,最後選擇了離現在悉尼不遠的波特尼灣,那個地方直到1770年才被庫克船長發現。1788年,英國派遣第一船艦載著首批歐洲移民前往澳大利亞。這些移民主要由罪犯和看守他們的官兵組成,這種罪犯輸送一直到1868年才結束。

隨著罪犯人數的增多,除了悉尼以外,澳大利亞海岸還有四個地方也成為犯人集中地,它們分別位於今日的墨爾本、布裡斯班、珀斯和霍巴特附近。這些集聚地慢慢成為五大殖民點的核心,分別由英國治理,最後成為現代澳大利亞六個州中的五個: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昆士蘭、西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之所以選擇這幾個地方是因為它們具有港口或河流的優勢,而非出於農業的考慮。事實上,它們都不適合發展農業,甚至連糧食都無法自給自足,因此英國還要負責運送糧食給這裡的罪犯、士兵和官員。現代南澳大利亞州的核心城市阿德萊德則是一個例外,這一地區由於地殼上升,土壤肥沃,加上冬季降雨穩定充足,因此吸引了德國農民來此墾荒,他們是早期移民中惟一一群非英國人。1803年在墨爾本東邊流放的犯人們發現該地區土壤貧瘠,於是轉向肥沃的西邊,並於1835年在那裡成功發展了農業。

英國人在澳大利亞的殖民地最早從捕獵海豹和鯨魚中獲利。綿羊則是後一個收益點,緣起於1813年,有人穿過悉尼以西60英里外的藍山,發現了一片豐美的牧場。然而,一直到1840年代以前,澳大利亞的糧食還是無法自給自足,依賴於英國補給。自1851年出現第一波淘金熱以後,澳大利亞終於繁榮起來。

歐洲人於1788年才開始在澳大利亞落腳,而當地土著已經在這裡生活了40000多年,知道如何克服惡劣的生態環境,達到可持續發展。無論是歐洲人最初佔領的幾個地區,還是後來發現的適合耕作的農場,澳大利亞的白人很少利用當地土著,不像美洲的白人那樣對印第安人進行奴役。美國東部的印第安人至少還是農民,歐洲殖民者剛來的頭幾年,就是靠印第安人的作物才生存下來,一直到白人能夠種出自己的作物。此後,美洲的白人農民視印第安農民為競爭對手,不是把他們殺了,就是將他們趕走。雖然澳大利亞土著不是農民,沒有糧食可以給歐洲白人,但一樣遭到殺戮,或是從白人居住的地方驅逐出去。澳大利亞白人的發展策略是向可耕種的土地擴張。後來他們發現有些土地過於乾燥,無法發展農業,但適合放牧。於是覺得當地土著可用來幫他們看守羊群。在澳大利亞養羊不像在冰島和新西蘭沒有天敵,而是要時刻當心野狗襲擊羊群。澳大利亞白人勞動力不足,所以需要僱用當地土著做牧羊人,還有一些土著專門從事捕鯨、獵海豹、打魚和沿海貿易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