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第十三章 「開採」澳大利亞 >

第十三章 「開採」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重要性

從表面來看,採礦業(如采煤、鐵等)是今日澳大利亞最重要的經濟命脈,也是出口收益比重最大的產業。然而,從象徵意義上來說,採礦業也是瞭解澳大利亞的環境史和今日困境的一把鑰匙。由於礦產屬於不可再生資源,只會越挖越少。地底下的金礦不會產生更多金子,因此淘金者不必考慮金子再生率的問題,在經濟允許的條件下一味挖掘,越快越好,直到淘盡為止。礦產和其他可再生的資源不同,森林、魚類和表土可以通過生物再生和土壤變化得到繁衍和更新。如果可再生資源消耗率小於再生率,那麼就能可持續利用;如果森林、魚類和表土的消耗率大於再生率,那麼就像金礦中的金子一樣,最終會有枯竭的一天。

一直以來,澳大利亞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就像開採礦產一樣,消耗率遠大於再生率,結果導致可再生資源越來越少。按照目前的速度來看,澳大利亞的森林和魚類遠在其煤礦和鐵礦采盡之前,就已經消失殆盡。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前兩者屬於可再生資源,而後兩者則為不可再生資源。

除了澳大利亞以外,還有很多國家也在拚命利用環境資源。在本書一系列過去和現代社會的研究中,以澳大利亞作為最後一個研究案例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原因有以下幾條。首先澳大利亞是第一世界國家,不像盧旺達、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國和中國,而本書的大多數讀者都生活在第一世界。在第一世界國家當中,澳大利亞的人口和經濟規模比美國、歐洲或日本要小,且沒那麼複雜,因此比較容易掌握。其次,就生態而言,澳大利亞的環境特別脆弱,是第一世界中除冰島外最脆弱的國家。雖然澳大利亞不像盧旺達和海地那樣搖搖欲墜,但已經有許多環境問題,如過度放牧、土壤鹽鹼化、土壤侵蝕、引進外來物種、缺水和人為旱災等,這些問題已經出現在第三世界國家,遲早也會在第一世界國家爆發。我相信澳大利亞還是有希望解決這些問題,因為澳大利亞人民教育普及、生活水平高、政治和經濟制度相對完善;不像有些國家,人民貧困潦倒、官商勾結,又因愚昧無知造成生態環境惡化。

以澳大利亞作為本章主題還有一個好處,即本書提出的造成生態退化或社會崩潰的五大因素在澳大利亞這一案例中得到極好地詮釋。人類對澳大利亞的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而氣候變化更是使這一問題遭到進一步惡化。澳大利亞和英國貿易往來密切,前者的環境和人口政策也是以後者為典範。現代澳大利亞只是曾經遭到過轟炸,並未真正地經歷過外敵入侵,但環境和人口政策免不了受到外敵(包括潛在敵人)的影響。此外,澳大利亞這一案例也表現出文化價值觀的重要性。從環境受到的影響而言,有些外來文化在澳大利亞遭遇水土不服。因此,澳大利亞人已經開始認真思考這個重要問題:我們應該保留哪些傳統的核心價值觀,而哪些則已經不再適合當今世界?對於這個問題,澳大利亞人比我所知道的其他第一世界國家居民更為認真。

以澳大利亞作為本章研究對象的最後一個原因是我熱愛這個國家,與它相熟已久,因此能通過詳盡的資料飽含深情地來描述它。1964年,我去新幾內亞的路上途經澳大利亞,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這片土地。其後,我又去了幾十次,還有一次趁學術假期到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的國立大學做研究。在這段時期,我被澳大利亞迷人的尤加利樹林深深征服,內心充滿了寧靜和驚歎。除了這片樹林外,世界上只有兩個地方能給我帶來同樣的體會,那就是蒙大拿的針葉林和新幾內亞的雨林。如果我要移民的話,能進入我考慮範圍的只有澳大利亞和英國這兩個國家。本書一系列的案例研究始於我少年時代便一見鍾情的蒙大拿,所以我希望能以成年後愛上的這個地方來做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