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未 來 >

未 來

過去,中國領導人有「人定勝天」的信念,認為環境破壞的問題只會影響資本主義社會,而不會影響社會主義社會。現在中國的環境問題迫在眉睫,領導人也對此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他們的思想轉變始自1972年,那年中國派遣代表團參加第一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然後於1973年成立了環境保護領導小組,1998年(中國發生了前所未遇的特大洪災)該小組升級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1983年,中國政府在理論上將環境保護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政府雖然在盡力控制環境惡化,但實際上仍以經濟發展為重,並以此作為考評官員的標準。政府雖然出台了許多環境保護法規和政策,但是貫徹執行仍不夠徹底。

中國的未來何去何從?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在問這一問題:雖然環境問題在不斷加劇,解決方案也在推陳出新,孰敗孰贏尚未有定論。中國的環境問題迫在眉睫,不僅由於中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更是因為中國歷史的特色之一就是「搖擺不定」。對此,我曾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討論過,中國的海岸線相對平直,沒有像意大利和西班牙/葡萄牙那樣的大型半島,也沒有不列顛和愛爾蘭那樣大的島嶼,主要的河流大多平行排列,由西向東。因此在公元前221年,中國核心疆域已經實現了大統一,此後大部分時間維持統一局面。而地理上支離破碎的歐洲從未達到政治的統一。中國的政治統一使得統治者能夠在廣大的疆域內自主地改弦更張;對此,歐洲只能望洋興歎。當然,改革可能馬上帶來轉機,也可能讓事情一下子變得更為糟糕(因此,我用「搖擺不定」這個詞來表示)。中國的統一局面和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使得中國能夠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就派遣世界上最先進、最龐大的遠洋船隊訪問印度和非洲;也會因為皇帝一聲令下而解散船隊,並將海外殖民地拱手讓給微不足道的歐洲國家;對此,我們也能理解為什麼中國當時的工業革命的萌芽會遭到扼殺。

統一局面給中國帶來的優勢和風險持續至今,在環境和人口問題的重大決策上,中國仍採取搖擺不定的態度。一方面,中國領導人解決問題的魄力是歐美等國的領導人們無法比擬的,例如減少人口增長的獨生子女政策和1998年發出禁止砍伐森林的命令。而另一方面,中國領導人也可能比歐美領導人會造成更大規模的混亂,諸如「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

關於中國目前環境問題的後果,有一點確鑿無疑,即所有事情在好轉之間將變得更為糟糕,這是因為時間差和環境破壞不斷加劇的緣故。自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關稅減免,汽車、紡織品和農產品等商品的進出口量增加,使得國際貿易更加頻繁,這必然對中國造成或好或壞的巨大影響。中國的出口工業將製造成品運往國外,污染物則留給自己,這種現象正在變本加厲。一些進入中國的商品,如廢品和汽車,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而這種現象也在有增無減。與此同時,幾個嚴格遵守環保標準的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強制要求中國採用他們的國際環保標準,並以此作為商品出口到他們國家的條件。中國大量進口農產品可使其降低肥料、殺蟲劑的用量,並減少對生產率低下的農田的利用。此外,進口石油和天然氣也可減少燃煤帶來的污染。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利有弊,一方面,增加進口,減少國內生產,但這僅僅只是把環境破壞的問題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而且這已經發生在木材進口上。中國由國內砍伐木材轉變成從國外進口,從而讓那些木材出口國承擔森林消失的危害。

悲觀主義者會注意到中國存在大量危險,其一是對經濟增長的重視程度高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其二,大眾的環境保護意識低下,這一部分是因為教育投入不夠多,中國的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及第一世界國家的一半。中國的人口總數占世界人口總數的20%,但教育經費只是全世界教育經費的1%。子女的高等教育費用對大多數中國家庭而言都非同小可,一年的學費大約是一個城市工人或是三個農民一年的收入。中國目前的環保法規不成系統,缺乏有效的貫徹執行和長期結果評估。比如正在急劇消失的濕地,雖然政府已出台相關法規,但缺乏一個總體框架對其進行保護。此外,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地方官員由地方政府任命,而非總局任命,因此地方政府經常阻礙環保法規的施行。重要環境資源價格過低變相產生鼓勵浪費的結果。例如用於灌溉的一噸黃河水只值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瓶礦泉水,因此農民沒有節約用水的意識。再則,土地歸政府所有,然後租賃給農民。一塊土地在短期內可能由不同的農民耕種,因此農民不會在土地上進行長期投資或愛惜土地。

中國的生態環境還面臨著更多特定危險。其中車輛數上升、三項超大工程、濕地的急劇消失等問題已初露端倪,其惡果會一直累積下去。即使中國的總人口得以控制不變,預計到2015年時平均每戶家庭的人口將減少至2.7人,但在家庭戶數上卻增加了1.26億戶(超過美國的總家庭戶數)。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魚肉產品的消費也越來越多,肉類生產和水產養殖造成的環境問題將更為嚴峻,如動物和魚類的糞便污染和魚飼料投放過多引發的水體富營養化。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品養殖國,也是世界上惟一一個食用人工養殖水產品多過野生魚類的國家。如果中國人的肉類消費量達到第一世界居民的消費水平,那麼對全世界而言,影響舉足輕重。就像我剛才以鋼鐵為例一樣,當前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人均生產和消費率存在較大的差距;如果告訴中國,不要嚮往第一世界國家的生活水平,中國當然不能容忍這種態度。但是如果中國和其他第三世界的國家,以及當前第一世界國家都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地球必定無法承受。

儘管中國的環境問題危機四伏,不容樂觀,但還是有重大轉機。加入世貿組織和即將舉辦的2008年奧運會刺激中國政府更加關注環境問題。例如為了防禦沙塵暴,政府投入60億美元開始在北京周圍建立「綠色長城」或防護林帶。為了減少北京的空氣污染,北京市政府下令車輛改用天然氣或液化石油氣。中國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逐步淘汰含鉛汽油,而歐洲和美國經過許多年才達到這一目標。近年來,中國建立並實施最低燃油經濟性標準,連SUV汽車也必須遵循此標準,而且新車廢氣排放也向歐洲標準看齊。

中國已經竭盡全力維護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建立了1757個自然保護區,占國土總面積的13%,此外還有動物園、植物園、野生動物繁殖中心、博物館、基因庫和細胞庫等。中國還大規模使用一些環保的傳統技術,例如在中國南方常見的在水稻田里養魚。此法可將魚的排泄物用作天然肥料,增加水稻產量,而且控制蟲害和雜草,減少除草劑、殺蟲劑和化肥的用量。因此在沒有破壞環境的基礎上,增加了飲食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中國目前的森林復育行動也欣欣向榮,自1978年開始大規模植樹造林。為了防洪,1998年更是下令禁止砍伐森林,並著手實施天然森林保護工程。中國從1990年以來,經過與荒漠化的不斷抗爭,將近15000平方英里的土地恢復綠化和固定沙丘。自2000年起,中國還展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特別是針對陡坡上的耕地,並對相關農民給予穀物補助。

中國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呢?目前的中國就像其他國家一樣,在不斷加劇的環境破壞和大力保護環境之間搖擺不定。鑒於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飛快增長的經濟和一貫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國搖擺的幅度比其他國家更為劇烈。其後果不僅影響到中國自身,而且將波及全世界。我在撰寫本章的時候,內心起伏難平,一邊為中國種種環境破壞問題憂心忡忡,一邊又為政府正在大力施行的環境補救措施而欣喜若狂。中國幅員遼闊,且政府採用由上而下的方式制定決策,其影響力勢必深遠重大,超過多米尼加共和國總統巴拉格爾。如果中國政府將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性置於人口增長問題之上,以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魄力和效率來實施環境保護政策,那麼中國的將來必定光輝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