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與外界來往 >

與外界來往

即使中國不與外界來往,停止通商與旅遊,鑒於中國遼闊的面積和龐大的人口,光是排放到海洋與大氣層的水和空氣就會影響到其他國家。20年來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貿易往來、投資和外援之頻繁幾乎呈指數形式增長,在1980年以前,中國的對外貿易微乎其微(現在每年的貿易額達6210億美元),而外國投資則到1991年才起步。中國出口貿易的長足發展是導致環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因素之一,過半的出口商品均由高污染、低能效的鄉鎮企業生產加工而成,貨輪將成品運往世界各地,卻把污染留給中國。1991年,中國已成為外國投資金額僅次於美國的國家。到2002年,躍居世界第一,外資達到530億美元。從1981年到2000年,中國接受的外援包括來自國際非政府組織的1億美元,這對國際非政府組織而言已是大手筆,但與其他外援相比則小巫見大巫,如聯合國發展計劃署向中國提供5億美元,日本國際開發署提供100億美元,還有亞洲開發銀行的110億美元和世界銀行的240億美元。

這些錢加劇中國的經濟增長,同時也使中國的環境問題進一步惡化。現在讓我們來探討世界其他地區對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如何做出回應。當今這種相互作用被安上一頂時髦的帽子,即「全球化」,這一名詞對於本書的主旨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今世界,所有的人類社會相依相存,因此和復活節島、馬雅和阿納薩茲等過去社會相比,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大有不同(我們將在第十六章探討這一主題)。

世界其他地區給中國帶來了許多危害,除了上文提到的由於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經濟損失外,另一種大規模進入中國的有害物竟然是垃圾(參見圖27),這可能會讓許多讀者大吃一驚。有些第一世界國家為了減少堆積如山的垃圾,向中國支付一筆費用後,將未經處理的垃圾運往中國,有的廢棄物內含有有毒化學物質。中國正在不斷擴張的製造業經濟和各個產業也願意接受這些垃圾,以此作為便宜的原材料回收利用。舉個例子,據浙江省海關資料顯示,2002年9月從美國運來重達400噸的一船「電子垃圾」,裡面都是些廢棄的電子設備和零部件,如故障或老舊的彩色電視機、電腦屏幕、複印機和鍵盤等。關於這些進口垃圾數量的統計並不完整,只知道從1990年到1997年,這類垃圾由100萬噸增加至1100萬噸。從1998年到2002年,每年從第一世界國家經由香港轉運到中國的垃圾從230萬噸上升至300萬噸。這意味著第一世界國家把污染問題直接轉移給了中國。

還有比進口垃圾更為糟糕的問題。雖然很多外國公司把先進技術帶給中國,幫助中國解決環境問題,但有些公司卻是把污染密集型產業遷往中國。有些科技產業在他們自己的國家已被禁止,所以就轉至中國等不發達國家。例如,1992年日本將17年前就已在本國禁止生產用以對付蚜蟲的農藥福雅滿的技術,賣給福建一家中日合資公司,毒害了許多人,並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在廣東,外資把破壞臭氧層的含氯氟烴大量進口到中國,光是1996年就進口了1800噸。這一切使得中國減少對臭氧層破壞的進程更為艱難。例如1995年,中國有16998家污染密集型企業,生產出價值500億美元的工業產品。

討論完中國的進口品,現在讓我們廣義地來看中國的出口品。中國豐富的本土生物多樣性意味著許多具有侵略性的物種很可能輸往其他國家,而這些物種在中國豐富的生態環境條件下屬於物競天擇的勝利者。例如,三種常見的對北美洲林木造成大面積侵害的病害均來自中國或東亞地區,它們是栗疫病、荷蘭榆樹病和光肩星天牛。美國本土的栗樹由於感染栗疫病已然全部消失,而荷蘭榆樹病則使我小時候生活過的新英格蘭地區的榆樹大面積死亡,在60年前,榆樹曾是這裡的標誌之一。至於光肩星天牛,在美國最早是在1996年發現的,在楓樹和白蠟樹內,估計給美國帶來的林木損失高達410億美元,比栗疫病和荷蘭榆樹病加起來造成的損失還要嚴重。此外,近年來中國的草魚也在美國45個州的河流和湖泊中安家落戶,與美國本土魚類競爭,給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帶來巨大的影響。另外,中國向外移民的人數也越來越龐大,對生態和經濟產生重大的衝擊。在澳洲的合法移民中,中國人的數量已位居第三(參見第十三章),而跨過太平洋前往美國的合法或非法移民也不在少數。

中國的昆蟲、淡水魚和移民有意或無意地,通過輪船或飛機前往世界各國,還有一些出口物則純屬無意識,經由大氣層抵達其他國家。例如第一世界國家在1995年淘汰了含氯氟烴這種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而中國卻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含氯氟烴生產國和消費國。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元兇,中國排放的二氧化碳佔全世界的12%。按照當前的趨勢來看,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增無減,美國保持不變,其他地區則在逐漸減少。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到2050年,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預計約有40%來自中國。此外,中國還是世界最大的氧化硫生產國,其產量是美國的兩倍。另外,強風將中國的沙漠、退化的草原和休耕農地上被污染的沙塵和泥土向東吹到韓國、日本和太平洋島嶼,並在一星期內穿越太平洋降落到美國和加拿大。這些空氣微粒是由中國的燃煤經濟、濫伐森林、過度放牧、土壤侵蝕以及不當的農業生產方式造成的。

還有一項中外交換,中國的進口數量是出口量的兩倍,那就是中國從其他國家輸入木材的同時,把濫伐森林問題輸出到其他國家。中國是世界第三大木材消費國,農村能源的40%來自柴薪,造紙業和紙漿業所需的原材料也幾乎都用木頭,還有建築業所需的板材。中國對木製品的需求量和國內能供給的木材數量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特別是1998年洪災之後,政府開始禁止砍伐森林。此後,中國的木材進口量翻了6倍,主要是從熱帶地區進口熱帶木材,如馬來西亞、加蓬、巴布亞新幾內亞和巴西等。中國目前的木材進口量僅次於日本,而且很快就會超越。中國也從溫帶國家進口木材,主要從俄羅斯、新西蘭、美國、德國和澳大利亞進口。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木製品的關稅從15%至20%下調到2%至3%,所以中國將進口更多的木材。實際上,這意味著中國與日本一樣,保護本國森林,將砍伐森林的問題轉移給其他國家。在一些國家(如馬來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濫伐森林的問題已經到非常嚴重的地步。

還有一個方面鮮有人提到,那就是中國人民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一樣,希望能達到第一世界居民的生活水平。對第三世界居民而言,這意味著購買房子、家用電器、生活用品、服裝等通過消耗能源大量生產出的消費性產品,而不是那些手工製品。同時也能享受現代醫藥和高水準、高消費的醫療服務;食用大量以人工化肥高效種植出來的作物,而不是用動物排泄物來做肥料,或用植物護根;食用工廠加工食品;以汽車代步(最好是私家車),而不是走路或是騎自行車;購買在外地生產通過物流運輸過來的商品,而非只是本地貨。我知道的所有第三世界居民,甚至包括那些努力維持或再現傳統生活方式的人,對上述第一世界國家生活方式的一些特徵都持認同態度。

中國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一,經濟高速增長,最能說明全球居民對第一世界國家生活方式的嚮往。一個地區的生產或消費總量等於人口數乘以人均生產或消費率。由於中國人口總數龐大,因此生產或消費總量相當高,但人均生產或消費率還是偏低。例如,就主要的四大工業金屬(鋼鐵、鋁、銅和鉛)而言,其人均消費率在中國只有9%。當前中國的經濟正朝著第一世界國家方向突飛猛進,如果中國人均消費率達到第一世界國家居民的水平,即使世界其他地區都保持不變(人口數量和生產/消費率都不發生變化),那麼把中國的人均消費率與人口總數相乘以後,工業金屬領域全球生產或消費總量就會增加94%。也就是說,當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達到第一世界國家水平之後,全球人類的資源利用及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將會倍增。然而,我們並不知道當前地球上的人類資源利用和環境能否承受這樣的衝擊。人們必須有所放棄。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問題自動變成了全世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