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差異的起因 >

差異的起因

瞭解了這兩個國家的歷史背景以後,讓我們回到本章開頭所提到的讓人驚詫的差異:為什麼共享一島的兩國在政治、經濟和生態史的發展有著如此南轅北轍的差異?

部分答案與環境差異有關。伊斯帕尼奧拉島的降雨由東而來,因此踞於島東的多米尼加共和國有更充沛的雨水,作物生長也就更快。伊斯帕尼奧拉島上最高的山峰位於多米尼加共和國,源自高山的河流大多往東流入多米尼加這邊。另外,多米尼加還擁有廣闊的河谷、平原、高原以及肥厚的土壤。特別是北部的西保河谷是全世界最肥沃的農地之一。相比之下,海地這邊由於高山阻擋了來自東部的降水,氣候相對乾燥,山區比多米尼加來得多,可供精耕細作的平地則很少,多屬石灰岩地質,土壤淺薄貧瘠,恢復能力差。然而矛盾的是,海地所佔的地方雖然先天環境不盡人意,但農業經濟蓬勃發展卻要早過多米尼加。其原因在於海地的農業財富是以森林和土壤這一環境資本的衰竭為代價的,就像漂亮的銀行賬面隱瞞了負現金流。在本書的最後一章,我們會再次討論這一主題。

儘管環境上的差異造成了這兩個國家不同的經濟發展道路,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社會和政治體系的差異,對此海地的經濟付出了相對慘重的代價。在這種意義上,兩個國家大相逕庭的發展方式被誇大了,許多其他因素也一併導致了最終結果的發生。

在這些社會與政治的差異中,其中一個是因為海地曾是富甲一方的法蘭西殖民地,是其海外帝國中最有價值的一塊。而多米尼加共和國則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在16世紀晚期,西班牙自身的經濟與政治勢力已奄奄一息,自然顧不上伊斯帕尼奧拉島。因此法國能夠在海地投資密集型的奴隸種植園農業,西班牙則無能為力。法國將大量奴隸輸入到海地的種植園,因此在殖民地時代,海地的人口已經是它鄰居的7倍。即使在今日,海地人口約為10000000人,而多米尼加共和國只有8800000人。但海地的國土面積僅為多米尼加共和國的一半多一點而已,所以海地的人口密度是多米尼加共和國的2倍。高人口密度與低降雨量這兩個因素相結合造成了海地大量森林遭到濫伐、土壤養分流失的局面。除此之外,運往海地的奴隸船隻返回歐洲時滿載木材,因此到了19世紀中期,海地低地和山坡的木材被砍伐殆盡。

第二個社會與政治因素是多米尼加共和國大多是講西班牙語的歐洲後裔,歡迎和吸引歐洲移民與投資人,最後這些移民與投資成為多米尼加共和國的經濟支柱,而海地多數為講克裡奧語的前黑人奴隸,同時,1804年後,海地的政策對移民和投資多加限制。這些前往多米尼加的移民中有許多中產階級商人和專業人士,對該國發展貢獻極大。多米尼加人甚至在1812年到1821年間自願重歸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其後在1861年到1865年間,其總統選擇西班牙作為保護國。

另一個造成經濟差異的社會因素是作為奴隸史和奴隸起義的產物,大多數海地人擁有自己的土地,憑此得以自給自足,無需政府協助發展現金作物與歐洲各國進行交易,而多米尼加卻得以發展出口經濟和海外貿易。海地的精英分子對法國有強烈的認同感,對海地本土則冷淡得多。他們既不收購土地也不發展商品農業,只是一味從農民身上搾取財富。

近代的差異則與兩位獨裁者不同的抱負息息相關。楚吉洛致力於發展工業經濟,建立現代化國家(儘管是為己利),而杜瓦利埃卻沒有這麼做。這可以看作是兩位獨裁者不同的秉性,也折射出兩個社會的差異。

最後,在過去的40年中,海地濫伐森林與貧困問題比多米尼加共和國更為嚴重。多米尼加還保有大面積的森林覆蓋率,並開始發展工業化。在楚吉洛執政期間開始計劃建造水壩用以水力發電,巴拉格爾政府與後來的領導人負責著手建設。多米尼加共和國還進口丙烷與液態天然氣做燃料用以替代森林木材。相形之下,海地的一貧如洗迫使它的人民不得不繼續仰賴砍伐森林製成的木炭作燃料,從而進一步加速了對所剩無幾的森林資源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