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爆 發 >

爆 發

日積月累和不斷加劇的矛盾衝突是1994年大屠殺爆發的背景。雖然在1994年之前,盧旺達內部暴力和盜竊事件已經開始升級,作案的大多是那些飢腸轆轆、沒有土地和非農收入的年輕人。將盧旺達不同地區21—25歲年齡層的犯罪率做個比較,大多數區域差異與人口密度和人均卡路里供給有關:高人口密度和飢餓往往與高犯罪率聯繫在一起。

1994年大屠殺以後,安德烈試圖打聽那些卡那馬居民的命運。在獲得的消息中,她發現5.4%的人死於戰亂,而這還只是一個保守估計,因為有些人已經下落不明,所以我們無法得知死亡率是否接近整個盧旺達平均死亡率的11%。可以肯定的是,在基本上是胡圖族人生活的地區,其死亡率是胡圖族與圖西族混居地區死亡率的一半。

在卡那馬遇害的人可分為六類。第一,單身住在卡那馬的圖西族寡婦。我們並不清楚她被殺害的原因是否與她的圖西族身份有關,因為她繼承了許多土地,曾多次捲入土地爭議中,她的丈夫娶了好幾個老婆(因此被其他妻妾以及她們的家族看作競爭對手),同時她死去的丈夫曾被他同父異母的兄弟趕出家門。

還有兩類死者是胡圖族中的大地主,其中最主要的一類為年過半百的男性,正處於父親/兒子鬧土地糾紛的年紀;另一類為年輕人,因為有豐裕的非農收入並用它來買土地,所以遭人妒忌。

下一類為「麻煩製造者」,喜歡捲入各種土地糾紛和其他衝突中。

另外,還有一類是年輕人和孩子,特別是那些來自貧困家庭的人,他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加入自衛隊,相互殘殺。這類人的死亡數可能被低估,因為安德烈如果就自衛隊派系問太多問題,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最後,最多的一類死者是由於營養不良造成的,或者是那些沒什麼土地也沒有非農收入的窮人。顯而易見,他們身體太過虛弱,由飢餓致死;要麼沒有錢買食物或賄賂看守路障的人以換取活命。

因此,如安德烈和普雷特所言,「1994年的大屠殺為解決宿怨、重新分配土地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甚至在那些胡圖族人的村子……這並不罕見,即使在今天,我們仍能聽到盧旺達人說要消滅過剩人口,戰爭是必要的,這樣分到每個人手上的土地資源才能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