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為何日本會成功 >

為何日本會成功

如果有人在1650年造訪日本,可能會預測到日本將因濫伐森林最終淪落到崩潰的地步,日益增長的人口為日益減少的資源爭奪不休,民不聊生。為什麼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能夠成功地採用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因而轉危為安,而古代的復活節島民、馬雅人、阿納薩茲人和現代的盧旺達(第十章)、海地(第十一章)卻走向失敗呢?這個問題背後有一個更大的問題,也就是第十四章將會探討的:在群體決策過程中,什麼是成敗的原因?成敗的關鍵在於哪幾個環節?

一般人以為,中晚期德川幕府時代日本治林成功的原因如下:愛好自然、受佛教影響尊重生命、受儒家價值觀的影響。事實上並非如此,這幾個簡單的短語並不能準確地形容日本管理森林的複雜性,因為它們既不能解釋德川幕府早期濫伐森林的行為,也無法解釋當今日本大肆耗竭海洋資源,以及掠奪其他國家資源的行為。實際上,日本育林的成功部分原因在於生態環境的優勢:有些環境因素我們已經在第二章討論過,比如復活節島等波利尼西亞群島上的森林極易被砍伐殆盡,而蒂科皮亞和湯加等島嶼的森林卻一直茂密繁盛。生活在後者的島民們受上天眷顧,生態環境強韌,樹木再生速度快。而日本也像這些島嶼一樣,降水豐富、土壤年輕,而且火山灰落塵和來自亞洲的沙塵提高了土壤的肥力,這些都是樹木再生的有利條件。日本育林成功還與其自身社會有關:日本沒有山羊和綿羊,因此不存在過度放牧、破壞山林的問題;其次,德川幕府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內戰,因此對馬的需求大量減少;再則,豐富的海產品可以提供蛋白質和肥料,因此減輕了森林的壓力。最後,日本社會雖然利用牛、馬作為役畜,但是為了解決濫伐森林和草秣減少等問題,這些牲畜的數量還是漸漸減少,農民們改用鐵鍬和鋤頭等農具來耕作。

其他原因還包括日本社會各階層無論貴賤都意識到,長期保護森林能帶來很大的好處。對貴族精英而言,幕府將軍平定天下後,社會繁榮穩定,無內憂外患,他們希望自己的家族能一直統治日本,事實上,德川家族確實統治了250年。因此國家和平、政治穩定,以及他們對於自己將來的自信,大大鼓勵了幕府將軍為國土做長遠的投資和計劃。相形之下,馬雅國王、海地和盧旺達的總統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有無希望繼承自己的位子,甚至不清楚自己能在位多久。除此以外,日本社會種族和宗教的同源性高(至今仍是),不像盧旺達、馬雅或阿納薩茲社會種族間分歧很大。最後,德川幕府時代的日本相當孤立,既不與外國通商,也不向外擴張,顯然必須依靠自己的資源生存下去,不可能掠奪他國資源為己用。同樣對平民百姓而言,社會太平安定,人民遵紀守法,自然不會去搶奪鄰居的木材。由於社會穩定,又不受外來影響,因此日本的貴族和農民都深信未來就像現在這個樣子,所以未來的問題現在必須解決。

不管是富有還是貧窮的農民,一般都希望將土地傳給自己的後代。因此,越來越多擁有林地的人都願意對森林進行長期投資,有的是期待子孫會繼承森林的使用權,有的是因為租期長故願意做長遠投資。很多村子將公有林地分割成若干塊,租給不同的農民們,以此避免第十四章將會討論的「公有地的悲劇」。村子裡還有一些林地受制於木材供應條約,這些條約早在砍伐之前就已簽訂。至於政府林地,則是政府與村子或商人們商議簽訂長期合約,由後者來經營管理。以上種種政治和社會因素,使得將軍、大名和農民都為各自利益全心致力於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就像明歷大火以後,大家都意識到短期內耗盡森林資源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當然,即使人們目光長遠,也不一定能做出明智的決策。常常他們更偏重於短期的目標,因此就會做出對短期和長期都不利的事。這就是為何人生和歷史要比化學反應來得複雜,而且難以預料;也是為什麼本書並不鼓吹環境決定論。領導人不僅要積極應對眼前的危機,而且要能夠預見危機、當機立斷,施行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這樣才能真正改變社會的命運。同理,人民大眾採用由下而上管理方式時,也要具備積極果斷的態度。幕府將軍和蒙大拿那些為了泰勒野生生物保護區而努力的朋友,分別為兩種管理方式的典範,但共同點是追求長遠的目標,造福於大眾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