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德川幕府的對策 >

德川幕府的對策

1657年發生「明歷大火」事件,重建首都江戶需要大量的木材,再加上城市人口過分膨脹,德川幕府因此意識到國內木材和其他資源短缺的危機已經變得非常嚴重。這樣下去日本可能會成為另一個復活節島。然而,事實上,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日本的人口數量逐漸趨於穩定,資源消耗的速度也在可承受的範圍。這種轉變是由好幾代將軍通過「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達到的。他們崇尚儒家思想,提倡節儉和積累,因此使日本逃過一劫。

部分轉變包括對海產品的依賴加強,以及與蝦夷人進行食物貿易,因此農業壓力得以減輕。同時他們也採用新的漁業技術,例如使用大型漁網、進行深水捕撈。大名們和各村落所擁有的土地從此也包括與他們土地相連的海域,他們必須對此嚴加控制,不准任何人過分捕撈,以免造成海洋資源枯竭。由於政府的干預,越來越少人利用森林作為作物所需的綠肥來源,改為用魚來做肥料。此外,他們也開始捕獵海洋哺乳動物(鯨魚、海豹和海獺),並組建了漁業協會,用以資助必要的船隻、設備和大量勞動力。他們與北海道蝦夷人的貿易範圍也擴大許多,蝦夷人以煙熏三文魚、海參干、鮑魚、海藻、鹿皮和海獺皮與日本人交換米、清酒、香煙和棉布。其結果是北海道的三文魚和鹿大量減少,蝦夷人無法再靠狩獵來支持自給自足的生活,而是依賴於日本輸入進口品,蝦夷人最終因經濟崩潰、傳染病和軍事征服走向消亡。因此,德川幕府為了解決日本資源枯竭的問題,其中一個手段就是耗盡其他地區的資源(直到19世紀,北海道才被劃入日本版圖)。當時的日本和現代許多第一世界發達國家一樣,為了解決自身的資源問題,不惜耗盡他國的資源。

另一個轉變是人口接近零增長。在1721年到1828年間,日本的人口從26100000僅增長到27200000。與幾百年前相比,18、19世紀的日本人採取晚婚、延長哺乳期、通過閉經拉長生育間隔、避孕、墮胎和弒嬰等手段來控制人口。出生率下降也反映出一般老百姓在面臨糧食等資源短缺時自身作出的應對行為。在德川幕府時代,米價與出生率成反比。

其他的轉變還體現在減少木材使用量。從17世紀晚期開始,在燃料上,木炭取代木頭;在建造房屋上,輕型構架取代重型木材;在烹煮食物上,節能的爐子取代開放式火爐;在取暖上,易攜帶的小型木炭暖爐取代在屋裡生火,另外再充分利用陽光來為房屋保暖。

許多「由上而下」的決策旨在矯正伐木和種樹之間的不平衡,其中除了減少砍伐外,同時也積極種樹。統治階級開始重視環境管理的最初跡像是在1666年,即明歷大火的9年後,幕府發佈告示,警告民眾濫伐森林將帶來土壤侵蝕、溪流淤積和洪水等問題,並強烈要求大家多種樹。幾乎同一時期,日本全國上下開始行動,社會各階層均不得任意砍伐森林。到18世紀,全國林地管理體系已經建立起來。借歷史學家康拉德·托曼的話而言,這一體繫著重於「誰能夠做什麼、地點、時間、怎麼做、要花費多少錢,以及預算多少」。所以,德川幕府時代治理日本森林問題的第一個步驟是消極地減少砍伐數目,這樣做雖然會導致林木產量比以前減少,但至少可以爭取時間,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與此同時,德川幕府下令社會各階層不得爭奪日益稀少的森林資源。

這種消極回應主要針對木材供應鏈的三個環節:林地管理、木材運輸和城鎮的木材消耗。在第一個環節中,由於幕府將軍直接掌控日本四分之一的森林,於是他從財務省指派一名資深官員負責管理他的森林,然後對250位大名擁有的森林也分別派去山林奉行。這些山林奉行們將已遭砍伐的林地進行封鎖,使森林得以再生;如有農民需要砍伐樹木或在政府林地飼養牲畜,都必須得到山林奉行的許可;同時嚴禁山民焚林闢地。至於不屬於將軍或大名的村屬林地,就由村裡的頭領來管理。森林是全村的共有財產,供所有村民使用,但必須遵守砍伐規則,禁止外人砍伐,另外僱用守衛保護森林。

將軍和大名們負責森林管理中每項事物登記在冊所需的費用,以江戶西北部800英里外輕井澤附近的一片林地為例,山林奉行所做的記錄之詳盡,令人歎為觀止。1773年,這片林地面積約為2.986平方英里,共有4114棵樹,其中573棵樹呈彎曲或多結,3541棵樹生長良好。這4114棵樹中,78棵為大型針葉樹(66棵良好),樹幹長24—36英尺,樹圍長6—7英尺;293棵中型針葉樹(253棵良好),樹圍長4—5英尺;255棵生長良好的小型針葉樹,樹幹長6—18英尺,樹圍長1—3英尺,預計於1778年砍伐;另外1474棵小型針葉樹(1344棵良好),預計於1778年後再砍伐;120棵中型山脊針葉樹(104棵良好),樹幹長15—18英尺,樹圍長3—4英尺;15棵小型山脊針葉樹,樹幹長12—24英尺,樹圍長8英吋至1英尺,預計於1778年砍伐;320棵小型山脊針葉樹(241棵良好),預計於1778年後再砍伐。448棵橡樹(412棵良好),樹幹長12—24英尺,樹圍長3—5.5英尺,還有1126棵樹此處不再一一詳列。這種計算方式體現出極端的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沒有一個農民敢隨意砍伐。

第二個環節是將軍和大名在要道和河流處設置關卡,仔細檢查運木船,確保人人遵守林木管理規則。最後一個環節是一旦有樹被砍伐,必須先經過關卡檢查,瞭解為誰砍伐、為何砍伐。經濟價值高的杉木和橡木專供幕府使用,農民很難得到。建造房屋所用的木材數量取決於屋主的社會地位:管理多個村子的大莊屋3可用30間(1間指6英尺長的木樑),大莊屋的繼承人可用18間,莊屋可用12間,組頭可用8間,交納稅金的農民可用6間,而普通農民和漁民只有4間。將軍頒布一些法令,規定何種木材做較小用途。例如,1663年幕府勒令江戶的木匠禁止使用杉木和絲柏木製作小木盒,也不准用杉木製造家用器皿,但大木箱除外。1668年,將軍更進一步禁止用杉木和絲柏木等上好木材做公共標誌牌。38年後,大型松樹也不得用於新年裝飾。

以上這些均為解決日本森林危機的消極手段,其目的在於確保林木只有在將軍和大名的規定範圍內才可使用。同時,將軍和大名也停止濫伐森林的行為。除此之外,完整的解決方案還包括積極種樹,防止土壤侵蝕。日本從17世紀發展出一套詳盡的科學育林法。幕府和商人們僱傭森林學家對森林進行觀察和實驗,並在有關育林法的期刊和手冊上發表研究結果。1697年,宮崎安貞編寫了日本第一部最重要的農書《農業全書》,該書詳述了如何收集、提取、乾燥、貯存和準備種子;如何平整、施肥、碎土和拌勻苗床;播種前如何浸泡種子;播種後如何用稻草覆蓋;如何拔除苗床上的雜草;如何移植和間隔幼苗;4年後如何將發育不良的幼苗拔除,補種新苗;如何擴大間距;如何修剪樹枝,促使樹幹高大挺拔。種植樹木除了用種子繁殖外,還可使用移栽幼枝或萌芽更新法(使砍伐後的樹樁再發新枝)。

漸漸地,日本獨自發展出培育人工林的想法:將樹木視為一種成長緩慢的作物。政府和私人都開始購地或租地來培育森林,特別是在具有經濟價值的地區,比如有木材需求的城市附近。從一方面來看,人工育林成本高、風險大,需要大量資金,不但前期需要花重金僱用工人種樹,往後幾十年還得投入更多的資金用於照料樹林,一直要等到樹木成材後投資方能收回。在樹木成長期間,任何時候都可能因為火災或病蟲害而慘遭損失;而在樹木播種之初,又難以預測幾十年後木材市場的價格波動。從另一方面來看,人工林有幾大好處是天然林無法與之相比的。首先,培育人工林可以只選擇栽種具有經濟價值的樹種。其次,可以提高樹木的質量,以獲得更高的售價,例如通過修剪樹枝使樹幹又長又直。第三,可以選擇靠近城市或河流的地方來種樹,以方便用河流運輸木材,如果是從偏遠山區把原木運下山,運輸費用會很高。最後,培育人工林可以自行控制樹木栽種間隔,統一規劃,能夠減少後期的砍伐費用。有些日本人工林的木材能做特殊用途,聞名遐邇,因此價格也高,如吉野林場以出產製作酒桶(貯存清酒)最好的板材而聞名。

日本人工育林的興起得益於公平統一的機構在全國範圍內以同樣的方法執行。不像當時的歐洲,四分五裂成數百個公國或王國,而幕府時代的日本是一個由集權政府統治的國家。西南部屬於亞熱帶氣候,北部則是溫帶氣候,整個國家總體上多雨潮濕,地形陡峭,屬於火山地形。一邊是崇山峻嶺,一邊是平原農田,為人工育林提供了一致的生態環境。傳統上,日本的森林有多種用途,木材大都歸貴族使用,農民從森林裡撿拾肥料、草秣和燃料。人工林專門用於生產木材,其他用途只限制在不影響木材生產的前提下。此外還僱用守山人保護森林,以避免非法砍伐。因此,日本人工林在1750年到1800年間大面積擴張,長期以來面臨的林木短缺的危機終於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