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德川幕府的難題 >

德川幕府的難題

另一個成功的案例發生在與蒂科皮亞島一樣人口密集的孤島社會,該島很少進口重要的經濟物資,長久以來一直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但兩島的相似點僅此而已。這個島上的人口比蒂科皮亞島多100000倍,擁有勢力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是第一世界的工業經濟大國,社會等級分明、貧富懸殊,位居最高層的是有錢有勢的精英貴族,在「由上而下」解決生態環境危機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個案例就是1868年以前的日本。

日本運用科學方法來管理森林時來已久,但很少為歐洲人和美國人所知。許多森林專家認為今日廣為人知的森林管理技術最先是在16世紀的德國發展形成,隨後在18、19世紀傳到歐洲的其他地方。其結果是,歐洲的森林總面積雖在9000年前不斷減少,但從19世紀開始漸漸增加。1959年我第一次去德國時以為會看到一個人口稠密、都市化程度高的工業國家,但實際上我見到的卻是一大片繁盛茂密、整齊規劃的森林。

日本與德國在同一時期獨自發展出「由上而下」的森林管理方式。讓人驚訝的是,兩個國家都是人口稠密、都市化程度高的工業國。日本是第一世界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按國土總面積來算,每平方英里將近有1000人。按耕地面積來算,每平方英里高達5000人。儘管人口眾多,日本80%的國土都為人口稀少的山區(參見圖20),而大部分人口和農業都集中在僅佔國土面積五分之一的平原。日本的森林保護和管理相當有效,雖然會砍伐一些樹木,但森林總面積仍處於增長狀態。由於森林覆蓋面積大,日本經常自稱為「綠島」。雖然日本的森林看上去像是原生林,其實大部分森林在300年前已被砍伐殆盡,其後就像德國和蒂科皮亞島那樣,人工種植次生林,並進行整體規劃。

日本的森林政策是因環境問題和人口危機應運而生的,但環境問題和人口危機又是由於和平和繁榮才產生的。自公元1467年起,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在長達150年的時間裡,日本內戰不斷,諸藩大名競相爭奪統治權。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1615年德川家康討伐大阪城,殺死豐臣全家,而秀吉之子秀賴的自殺則標誌著日本戰國時代的結束。

早在1603年,德川家康已被天皇賜封為「征夷大將軍」,成為諸侯之首,在江戶(現在的東京)設立幕府,統攬大權。而留在京都的天皇僅僅是日本的象徵而已,無任何實權。幕府將軍的領地佔全國土地的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三由250位大名擁有,但幕府將軍對大名控制非常嚴厲。此外,軍權由將軍獨攬,大名之間不能互相爭鬥,甚至連他們的婚姻、修城或是將財產傳給兒子都必須經過將軍的同意。從1603年到1867年,日本進入德川幕府時代,這段時期日本社會安定,經濟繁榮。

和平與繁榮刺激了日本人口的增長,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戰國時代結束後的一百年裡,由於以下幾個因素相互作用,導致日本人口翻倍:社會安樂、沒有像歐洲那樣遭到傳染病的襲擊(由於日本的閉關鎖國,詳見下文)、兩種新作物的引進提高了農業產量(馬鈴薯和蕃薯)、濕地改良、防洪以及灌溉稻產量的增加等。隨著人口激增,城市不斷擴大,到1720年江戶成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統一了貨幣和度量衡單位,加上社會安定、免除關稅、修建道路和改善沿海運輸,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導致日本的興隆發達。

這段時期,日本對外貿易幾乎被切斷。葡萄牙探險家本著貿易和征服的目的繞過非洲,於1498年抵達印度,1512年來到摩鹿加,1514年到中國,然後於1543年登陸日本。最初來到日本的歐洲人只是兩個遭遇海難的船員,但洋槍從此引進日本。六年後,天主教傳教士的到來給日本帶來更大的影響,有數十萬民眾信奉基督教,其中還包括一些大名。由於耶穌會和方濟各會明爭暗鬥,民間流言四起,傳聞將日本變為基督教國家只是歐洲人準備吞併日本的序曲。

1579年,豐臣秀吉鎮壓了26名日本最早的基督徒。其後信奉基督教的大名有的向官員賄賂,有的暗殺官員。因此,德川家康認為歐洲人和基督教威脅到幕府和日本的穩定。(回顧歷史,歐洲人在中國和印度等國都是先打著通商和傳教的幌子,然後再進行軍事侵略。因此德川家康的歐洲威脅論的確有遠見。)1614年,德川家康頒布禁教令,開始屠殺傳教士和那些拒絕脫離基督教的信徒。1635年,幕府政府變本加厲,施行鎖國政策,禁止日本國民離開本土,也不允許日本船離開日本海域。四年後,更是把所有滯留在日本的葡萄牙人全部驅逐出境。

從此日本開始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閉關自守,只同中國、朝鮮和荷蘭保持著有限的貿易來往(因為荷蘭人聲明決不傳教)。但荷蘭人的活動範圍僅僅限制在一個叫長崎的小島。其他貿易地點還包括位於日本和朝鮮之間的對馬島(用來和朝鮮通商)、南面的琉球(包括沖繩),以及北面蝦夷人集聚的北海道(當時還不算日本的一部分)。除此以外,日本甚至沒有與任何一個國家維持外交關係,連中國也沒有。自1590年代起,豐臣秀吉兩度出征朝鮮,皆戰敗而歸,此後再沒有向外發動侵略。

在閉關自守的兩個世紀中,日本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特別是自產的糧食、木材和大多數金屬足以應付一時之需。進口物資大多為糖、香料、人參、藥材、水銀、每年160噸昂貴的木材、中國生絲、鹿皮等用以製造皮革的動物毛皮(因為日本國內牛數量有限)和用來製造火藥的鉛與硝石。而隨著日本國內自產生絲和糖產量的提高,相關物資的進口量逐年下降,由於火槍被禁止使用,因此火藥原料的進口也少了。這種自給自足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佩裡率領艦隊逼迫日本打開國門,要求准許美國捕鯨船和商船在日本港口停靠,以便補給燃料和食物。面對西方人的堅船利炮,德川幕府顯然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保護日本。1868年,幕府統治被推翻。從此,日本自一個半封建社會迅速轉變為現代國家。

然而17世紀的和平與繁榮導致人口過分膨脹,木材需求提高(幾乎所有木材都是國產的),從而出現濫伐森林現象,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19世紀晚期之前,日本大多數的建築都為木質結構,而不是用石頭、磚塊、水泥、泥土和瓦片。木質建築是日本的傳統,一部分因為日本人對木頭的偏好,也可能是由於日本早期森林面積廣闊,於是給人取之不盡的假象。社會安定繁榮,隨著城市和鄉村人口激增,建築木材需求量加大。自1570年左右起,豐臣秀吉和其後的德川家康,還有許多大名競相建造大型城池和廟宇,以此展現雄偉壯觀的氣勢。單單為了德川家康修築的三大城池就砍伐了10平方英里的森林。在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和他兒子德川秀忠統治時期,日本總共興建了200多個城鎮。德川家康死後,建造城鎮所需的木材甚至比貴族大興土木所用的還要多,這是因為城裡的房屋鱗次櫛比,都是木質結構,用茅草覆頂,冬日用火爐取暖時,很容易引發大片火災。最大的一次火災是1657年的明歷大火2,半個江戶城都毀於一炬,死者多達十萬人。重建江戶所需的大部分木材都由海船運過來,而打造海船又需要大量的木材。同時豐臣秀吉遠征朝鮮,也需要大量的木材造船。

建築木材並非是日本人濫伐森林的惟一動機。木頭也可用於做燃料,除了取暖和烹煮外,制鹽、燒製磚瓦和陶器等工業也需要大量薪柴。木頭還被製成木炭用來打鐵。另外,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糧食,所以更多的林地被清理出來作為農田。農民們施用「綠肥」(葉子、樹皮和樹枝),也以草秣(灌木和青草)來餵養牛馬,不管是綠肥還是草秣均取自於森林。每英畝農田需要5至10英畝的森林提供綠肥。在1615年戰國時代結束以前,大名和將軍都以草秣喂戰馬,削竹子制武器,大量利用森林資源。擁有森林的大名每年必須向幕府將軍進貢木材。

1570年至1650年間是日本建築熱潮的鼎盛時期,也是濫伐森林最猖獗的時期。其後由於木材漸缺,建築熱潮也慢慢降下溫來。起初砍伐樹木只要得到將軍或大名的命令即可,如果農民需要用木,也可以上山自行砍伐。到1660年,私人企業的伐木量已遠超過官府。例如,江戶發生另一場大火時,一個遠近聞名的私人木材商紀伊國屋文左衛門預料到木材需求會大漲,於是大火尚未撲滅,他就已經啟程前往購買大量木材,準備回江戶大發一筆橫財。

日本森林消失的最初跡象大約始於公元800年,本州島上畿內盆地的森林被砍伐殆盡。本州島是日本最大的島嶼,像大阪和京都這些大城市都位於該島。公元1000年,本州島附近面積較小的四國島上的森林也呈現出逐年消失的趨向。到了1550年,日本四分之一的林地上的樹木都被砍光(主要是本州島中部和四國的),其他地區還有一些低地森林和老齡森林。

1582年,豐臣秀吉大興土木,由於領地內木材不夠,因此成為第一個在全國範圍內徵收木材的統治者。他控制了一部分日本最具經濟價值的森林,而且每年所有的大名都必須向他進貢木材。將軍和大名除了擁有自己領地內的森林外,還能將村子或私人林地上的珍稀樹種佔為己有。幕府為了運輸木材,不惜清除河道上所有的障礙物,以便讓原木漂流而下,然後再裝船運往城裡的港口。日本三大島上伐木成風,從九州島南端到四國,一路延伸至本州島北端。到1678年,伐木之風已然擴散到北海道的南端,當時北海道並不屬於日本領土。1710年,日本三大島(本州島、四國和九州島)和北海道南部的森林差不多已經砍伐殆盡,只剩下陡峭險峻之地和以當時技術很難運送下山的地方的老齡木。

森林的消失沉重打擊了德川幕府時代的日本,除了木材、燃料和草秣短缺外,大型建築也不得不停工。村子間或同村人搶奪木材和燃料的爭鬥不斷升級,甚至在大名之間或大名和幕府間也會為木材而反目。對河流的用途也出現意見分歧,有人要用河流運送原木,有人則想在河邊釣魚或用河水灌溉作物。正如我們在蒙大拿所見,次生林比老齡木更容易招致野火,釀成森林火災。此外,日本雨水、雪水豐富,地震頻發,因此一旦斜坡上的林木被清除,土壤侵蝕的問題就會變本加厲,低地遭受洪水的概率也會增大。與此同時,土壤侵蝕和泥沙淤積也會使低地灌溉系統的水位增高,如此一來,暴風雨引發的破壞就會更加嚴重。森林消失自然減少綠肥和草秣的數量,從而進一步影響作物產量,而同一時期,人口卻在不斷增長。因此,17世紀以來,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經歷過數次大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