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新幾內亞的高地 >

新幾內亞的高地

第一個例子是新幾內亞高地。新幾內亞由下而上的管理方式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人類在新幾內亞自給自足生活了46000年後,直到近代才從外部社會輸入一些無足輕重的經濟物品,如子安貝殼和天堂鳥的羽毛等代表身份地位的奢侈品。新幾內亞是一個位於澳大利亞北面的大島(參見地圖3),靠近赤道,因此擁有茂密的低地熱帶雨林。然而內陸崇山峻嶺,海拔16500英尺的高山終年被冰雪覆蓋。新幾內亞地形複雜崎嶇,400多年來歐洲探險家只在海岸和低地河谷間徘徊,以為內陸是被森林覆蓋的無人區。

然而到了1930年代,生物學家和礦場主第一次坐飛機飛越新幾內亞的內陸地區,赫然發現底下是一個人口密集的世外桃源,景色風情宛如荷蘭的富庶小鎮:谷地開闊坦蕩,綠樹點綴其間,良田美池、阡陌交通;其陡峭山坡上層層分佈的梯田又讓人想到爪哇和日本。村落的四周還用防禦的柵欄團團圍住。此後,有更多的歐洲人前來這裡探險,他們發現當地居民以務農為生,種植芋頭、香蕉、馬鈴薯、甘蔗、蕃薯,也養豬和雞。我們現在知道前四種主要作物(和其他次要作物)都是在新幾內亞本地馴化的,新幾內亞高地是世界上九大作物馴化中心之一。農業已經在此發展了7000多年,是糧食生產實驗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

對歐洲探險家和殖民者而言,新幾內亞高地是一個「尚未開化的野蠻之地」。他們住的是草棚,相互間爭戰不斷,沒有國王或酋長,沒有文字,嚴寒酷暑天衣不蔽體,甚至赤身裸體。他們沒有金屬,所有工具都用石頭、木頭或骨頭製成,用石斧砍樹,用木棍挖掘溝渠、開闢農田,也用木製弓箭和竹刀做武器。

雖然當地人看起來野蠻無知,但農耕技術卻非常先進。迄今為止,歐洲的農業技術專家仍不能理解為什麼有時候新幾內亞人的老方法行得通,而他們善意引進的新技術卻失敗了。例如有個歐洲的農業顧問在新幾內亞驚奇地發現,位於濕地斜坡上的蕃薯田排水管居然是垂直的,他說服村民改正這個可怕的錯誤,按照歐洲的做法應該把排水管安置在平行於地面的位置。出於對他的敬重,村民們遵循這位農業技術專家的指示改變了排水管的位置,於是水蓄積在排水管的後方。其後一場暴雨導致泥石流將所有的農田都衝進河裡。事實上,早在歐洲人來到之前,新幾內亞的農民已經非常清楚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對高地的雨量和土壤瞭如指掌,知道垂直排水管的好處。

幾千年來,新幾內亞的農民們一直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種植作物,垂直排水管的例子不過是新幾內亞人不斷嘗試和犯錯得來的經驗教訓中的滄海一粟。新幾內亞年降雨量達400英吋,地震和泥石流頻繁發生,高海拔地區常年濃霧環繞。在人口密集的地區,糧食需求大,人們必須減短休耕期或取消休耕期,進行持續不斷地耕作,因此新幾內亞人發展出下述一整套包括育林法在內的維持土壤肥力的方法。他們將雜草、青草和老籐等有機物與土壤混合做堆肥,每英畝農田大約16噸堆肥;也將垃圾和草木灰撒在休耕的農田里;用腐爛的木頭和雞糞肥料覆蓋在土壤上。他們還在農田周圍挖溝渠,用以降低地下水位,避免積水,還把溝渠裡的腐殖土挖上來覆在農田土壤表面。豆類作物可固定空氣中的游離氮,增加土壤的氮素含量,可與其他作物實行輪作。事實上,新幾內亞人獨立發展出來的維持土壤養分的輪作理論目前在第一世界被廣泛應用。新幾內亞人在陡峭的山坡壘造梯田,修築柵欄固土護坡,當然還利用垂直排水管來排除多餘的水。這些專業精到的技巧使得當地的年輕人必須學習多年才能成功掌握。我的當地朋友小時候在外求學,長大後回到村子,發現自己幹不好農活,深感這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知識體系。

新幾內亞高地持續耕作的農業不單有土壤肥力不足的問題,還有農民們焚林辟田造成木頭供應不足。傳統的高地生活對樹木依賴很大,如蓋房子、搭籬笆,還有制工具、器皿和武器都需要用到木材,烹煮和取暖也要用木頭做燃料。原先新幾內亞高地遍佈繁盛的橡樹林和樺樹林,但是經過幾千年的開墾之後,在人口最密集的地區(特別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瓦基谷和印度尼西亞屬新幾內亞的巴裡姆谷),海拔8000英尺以下的樹木均已砍伐殆盡。那麼高地居民從何處獲得木頭呢?

在1964年,我來到新幾內亞高地的第一天,就注意到這裡的村子和田地裡種了許多木麻黃。木麻黃又稱鐵木,可分為幾十種,葉子如松針,原產於太平洋群島、澳大利亞、東南亞和熱帶東非等地,現在遍佈全世界。木麻黃木質堅硬(因此被稱為鐵木),但很容易劈開。新幾內亞高地原產的木麻黃是小頭木麻黃,自然生長在溪流兩岸,然後由高地居民將木麻黃的幼苗移植到高地。除此以外,他們還移植了其他的樹種,但木麻黃長得最為茂盛。這種在高地大規模種植木麻黃的方式如今被稱為「育林法」。

歐洲森林學家慢慢才瞭解到小頭木麻黃的獨特優點,以及這些樹給新幾內亞高地居民帶來的好處。小頭木麻黃生長快,是上好的木材和燃料;其根瘤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游離氮,大量的落葉還可為土壤帶來氮元素和碳元素。因此在農田種植木麻黃,可增加土壤的肥力;在休耕地種植木麻黃,則可縮短休耕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土壤肥力,種植新作物。木麻黃的根部還可以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避免水土流失。新幾內亞的農民認為,木麻黃能夠減少芋頭上的甲蟲,雖然農業學家尚未研究出其中的奧妙。另外,高地居民還認為木麻黃樹林能給他們帶來愉悅的美,他們喜歡聽風吹過木麻黃枝葉的聲音,喜歡在樹蔭下乘涼。因此,雖然許多山谷的原始森林已完全消失,但木麻黃育林法使得這個依賴樹木的社會繼續得以繁榮昌盛。

新幾內亞高地居民實行育林法已有多久了呢?古植物學家重建高地植物史的方法與我在第二章到第八章探討過的在復活節島、馬雅、冰島和格陵蘭所使用的方法基本類似:一是分析沼澤和湖底泥芯的花粉來辨別植物種類;二是尋找火燒後的碳粒子或炭化粒子(不管是天然火災還是人為焚林造成的);三是檢測是否因為清理林地造成土壤侵蝕,導致沉積物增加;四是利用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法斷年。

研究結果顯示46000年前,人類坐木筏或獨木舟從亞洲途經印度尼西亞群島初次登上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那時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處於同一塊大陸,尚未分離;現在這兩個地方仍能看到早期人類活動的遺跡。大約在32000年前,這裡開始有頻繁火燒後的炭存在;另外新幾內亞高地非森林樹種的花粉增多了,這表明人類開始涉足此地,可能是前來狩獵或在森林裡採集露兜樹的果實,就像現在的新幾內亞高地居民。大約在7000年前,開始有林地持續清理的跡象,在谷地沼澤也出現人工排水道,這顯示新幾內亞高地農業形成。其後,森林花粉不斷減少,非森林花粉持續增多,一直到1200年前左右。在其中一個時間段,大量的木麻黃花粉幾乎同時出現在相距500英里的東邊的瓦基谷和西邊的巴裡姆谷。今日這兩個地方是最開闊和森林砍伐最多的谷地,也是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地區。在1200年前,情況可能也差不多。

如果我們把木麻黃花粉大量出現這一現象視為木麻黃育林的開始。那麼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且為何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同時出現這種情況?當時可能有兩至三個因素共同導致樹木危機。其一是從7000年前開始高地居民人口不斷增長,致使濫砍森林現象愈演愈烈。其二是厚厚一層火山灰落塵覆蓋了瓦基谷在內的新幾內亞東半部(不過沒有吹至西邊的巴裡姆谷)。這一火山灰落塵被稱作奧格威拉灰燼,源於新幾內亞東海岸附近的長島發生大規模的火山爆發。我在1972年去過長島,島上有一個被群山環繞、直徑為16英里的火山口湖,是太平洋群島上最大的湖泊之一。如第二章所述,火山灰富含養分,可促進作物生長。同時人口也隨之增長,因此木材和燃料的需求更大,而大量種植木麻黃帶來的好處也更顯而易見。最後一個因素是我們可以從秘魯當時發生的聖嬰現象,推測出新幾內亞高地可能遇上乾旱和多霧等問題。

在300年到600年以前新幾內亞高地出現更多的木麻黃花粉,這應該是進一步擴大育林的結果。此結果可能由兩個事件引起:一個是提比托火山灰落塵,這次火山同樣在長島爆發,但產生的灰燼規模比以前奧格威拉灰燼的規模更大,提高的土地肥效也更多,因此對人口增長的刺激也就更強。另一個事件可能是安第斯山的蕃薯引進到新幾內亞高地,作物產量比以前增加好幾倍。自從瓦基谷和巴裡姆谷開始大量人工種植木麻黃之後,高地其他地區也紛紛效仿。那些邊緣地區直到20世紀才開始種木麻黃。這種人工育林法的擴散可能受到技術傳播的限制,從最先開始的兩大谷地才逐漸傳到其他地區,也可能是其他地區自行研究得出。

我將新幾內亞高地人工種植木麻黃的行為作為「由下而上」解決問題的例子。由於新幾內亞高地沒有文字記錄,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他們為何推行這種技術。但是新幾內亞高地是個極度民主、採取由下而上方式制定決策的社會,所以育林法應該也是通過這一方式討論制定的。在荷蘭和澳大利亞殖民政府於20世紀30年代到來之前,新幾內亞高地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出現過政治統一的局面,相鄰村子間偶有戰事,或有時結盟去攻打其他的村子。每個村子裡都沒有村長或酋長,只有比較有威信的人被稱為「大人」,不過「大人」和其他人一樣住茅屋、幹農活。如果村裡要商議決策,所有人都坐在一起進行討論(現在也經常這樣)。「大人」不能下達命令,有時也不一定能說服別人採納自己的提議。今天,在外人(不只是我,還有新幾內亞的政府官員)眼裡,這種「由下而上」的決策方式可能會太過麻煩,因為別人無法從村長那裡得到快捷的答覆。你必須有耐心,花上數小時或幾天,等村民們都一個個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反覆討論後才能得到答案。

人工種植木麻黃和新幾內亞高地採取的其他那些實用的農業技巧應該都是這麼討論出來的。村裡的人看到周圍的森林越砍越少,發現農田土壤的肥力下降致使作物產量減少,又遭遇到木材和燃料短缺的問題。新幾內亞人比我見過的任何一個種族都更具好奇心和實驗精神。早年我在新幾內亞時,看到有人得到一支鉛筆,因為不知道其用途,他就百般嘗試:髮飾?用來戳東西的工具?可以嚼的?長的耳環?用來塞鼻環孔的?試來試去,唯獨沒有用來寫字。當時我曾僱用幾個新幾內亞人做我的助手,與我一起到遠離他們村子的地方工作。他們每到一個地方,就會不停地採摘一些當地植物,向當地人請教其用途,還精挑細選了一部分,準備回家後種在自家的田里。所以,在1200年前新幾內亞人可能也是這樣才注意到溪邊長了許多木麻黃,於是採了一些回家種,結果發現這種樹木好處很多,隨後其他人看到有人在田里種了木麻黃,於是紛紛效仿。

除了樹木短缺和土壤肥力下降,新幾內亞高地居民還面臨著人口過多的問題。為此,許多年裡他們通過種種方法控制人口,如戰爭、弒嬰、用植物來避孕和墮胎、禁慾或通過推算安全期來避孕。因此新幾內亞社會沒有落入復活節島、芒阿雷瓦、馬雅和阿納薩茲等社會的悲慘命運,沒有因為濫伐森林和人口膨脹最終走向崩潰。遠在新幾內亞出現農業之前,新幾內亞高地的居民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數萬年。在農業出現後的7000年中,雖然氣候發生變化,生態環境也不斷受到人類的影響,但這個社會依然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當今的新幾內亞由於公共衛生措施的成功、新作物的引進和種族戰爭的減少,面臨著新一輪的人口爆炸。弒嬰這種控制人口的手段不再被社會接受。新幾內亞人幾萬年來歷經了許多重大的變故,都一一適應下來,如更新世1的巨型動物滅絕、冰河融化和冰河期結束後氣候變暖、農業發展、濫伐森林、火山灰落塵、聖嬰現象、蕃薯的引進和歐洲人的到來等。那麼面對當前的人口爆炸問題,他們是否也能化險為夷,平安度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