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消亡的終極原因 >

消亡的終極原因

格陵蘭的維京社會是否在建立之初就注定這種生活方式必然失敗,餓死只是一個遲早的問題?來自美洲土生土長的狩獵採集族群在維京人到來之前已在格陵蘭生活了數千年,他們是否比維京人更具生存競爭優勢?

對此我不這麼認為。不要忘記在因紐特人到來之前,至少有四撥美洲狩獵採集的土著從加拿大極地來到格陵蘭,最終相繼消亡。這是因為極地氣候的變化使得大型獵物,如馴鹿、海豹和鯨魚,紛紛遷徙到其他地方或者定期變換棲息地,而且它們的數量波動也很大。雖然因紐特人已經在格陵蘭生活了8個世紀,獵物數量變化還是會對他們造成影響。考古學家們發現許多因紐特人的房屋被冰雪凍住,好像時空膠囊,在寒冬活活餓死的全家人的屍體都在雪屋裡面。在丹麥人殖民時期,經常有因紐特人步履蹣跚地走向丹麥人的聚落,說其族人們都餓死了,只剩下他/她一個。

維京人比因紐特人和先前在格陵蘭的狩獵採集族群多一大食物來源的優勢,那就是牲畜。實際上,對美洲土著來說,那些生長在格陵蘭土地上的植物,惟一的用途就是作為馴鹿(還有野兔)的食物,而馴鹿和野兔又是他們的獵物。而維京人卻懂得利用這些植物來餵養牛、綿羊、山羊等牲畜,以獲取牲畜的肉和奶。從這方面來看,維京人的食物範圍比較廣,比起以前的格陵蘭居民,維京人生存的機會應該相對更大。維京人和美洲土著一樣,會捕獵一些野味(如馴鹿、遷徙的海豹)為食,但有些美洲土著的獵物維京人卻不屑一顧(如魚類、環斑海豹和海上的鯨魚)。如果維京人樣樣通吃的話,他們可能會生存下來。維京人肯定看過因紐特人捕獵環斑海豹、魚和鯨魚,他們之所以沒有去捕獵,應該是不想這麼做。於是維京人活活餓死在豐富的食物來源環境中。為什麼他們會做出這種決定?從我們後見之明的角度來看,這無異於自殺。

事實上,從維京人自身的看法、價值觀和先前的生活經驗來看,做出這樣的決定並非偶然。讓我們從四個方面來看待這一問題。首先,在格陵蘭複雜多變的環境下生存並非是一件易事。即使對現代的生態學家和農業科學家而言,也是如此。維京人在氣候相對溫和的時期抵達格陵蘭,這是他們的幸運,也是一種不幸。他們沒有過去幾千年內在格陵蘭的生存經驗,沒有經歷過一系列寒冷期和溫暖期的氣候變化,因此無法預測到格陵蘭的氣候將變得非常寒冷,不適合飼養牲畜。20世紀,丹麥人重新把牛和綿羊引進格陵蘭,由於過度放牧造成土壤侵蝕,於是很快就放棄養牛。現代的格陵蘭並非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它嚴重依賴於丹麥的援助,和來自歐盟國家的捕魚執照費。因此,即使按照今天的標準來衡量,中世紀的維京人在格陵蘭發展出一個如此複雜的社會,並生存了450年實在是讓人驚歎不已。

其次,維京人初抵格陵蘭時,大腦並非像一張白紙,可以畫上任何解決問題的方案。事實上,他們就像歷史上所有的殖民者那樣,把自己的知識、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也一起帶了過來,即維京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挪威和冰島的生活經驗。他們將自己定義為奶農、基督徒、歐洲人,特別是維京人。他們的挪威祖先從事乳業已經長達3000年。相同的語言、宗教和文化又將他們與挪威緊密聯繫在一起。就像百年來美國和澳大利亞都感覺與英國血脈相連一樣。格陵蘭的所有主教都是從挪威派遣而來,而非在格陵蘭土生土長的維京人。如果不是和挪威享有同樣的價值觀,在格陵蘭的維京人可能很難攜手合作,以求共同生存。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他們在養牛、北部狩獵地和教堂上投入如此多的財力和人力,即使從純經濟角度來看,這麼做並不能達到利益最大化。然而這支社會黏合劑既幫助維京人克服了格陵蘭的種種困難,也把維京人推上滅絕之路。這種由文化價值觀引發的問題在歷史和現代世界經常出現。如我們先前已經討論過的蒙大拿社會(第一章),當年幫助人們戰勝逆境的那套文化價值觀如今已變得不合時宜。我會在第十四章和第十六章詳細討論這一問題,探索社會該如何成功地判斷哪些是他們應該保留的核心價值。

第三,維京人就像中世紀歐洲的其他基督徒那樣,看不起歐洲人以外的異教徒,也缺乏和他們打交道的經驗。自1492年哥倫布的航海揭開了探險時代的序幕,歐洲人才學會如何以馬基雅弗利式的狡詐來利用和剝削土著,儘管他們看不起這些土著。維京人拒絕向因紐特人學習,而且可能還在對方面前表現出他們的仇視心理。後來前往北極探險的許多歐洲人,同樣因為輕視或敵視因紐特人從而困死在北極。著名的例子有公元1845年,138個英國人組成了一支法蘭克林探險隊,儘管資金充足、裝備齊全,所有人還是在因紐特人居住的加拿大極地地區遭遇不測。那些成功抵達北極的探險家都是善於向因紐特人學習的人,如羅伯特·皮爾裡和羅爾德·阿蒙森。

最後,在格陵蘭的維京社會,權力主要集中在幾個首領和神職人員手中。他們擁有大部分的土地(包括最好的農場),擁有船隻,還掌控著與歐洲的貿易。因此大部分進口物品都是那些彰顯身份地位的東西,如權貴家庭用的奢侈品、神職人員的祭服和寶器,教堂用的銅鐘和彩繪玻璃等。權貴們擁有的船隻大多是去北部狩獵地,以獲得價值連城的出口物品(如海象牙和北極熊毛皮),然後與挪威人交換那些奢侈品。首領們過度放牧,飼養大群綿羊的動機主要有二個:首先羊毛是格陵蘭主要的出口商品,可用來和挪威人交易;其次,獨立的農民在過度放牧的土地上難以生存,最後不得不迫使成為佃農,跟隨在首領身後,成為首領間相互攀比的事物之一。實際上,維京人有很多方法可以改變他們的狀況,如多進口一些鐵,少進口奢侈品,多派一些船隻前往馬克蘭獲取鐵和木材,向因紐特人模仿或發明新的造船方式和狩獵技能。但是這些創新會威脅到首領的權力、聲望和特權利益。因此在嚴格控制、相互依賴的維京社會,首領們不希望看到上述創新成真。

總而言之,維京人的社會結構製造了權貴的短期利益和社會整體長期利益之間的衝突。基於首領和神職人員的價值觀最終被證明是有害於社會的,雖然這一價值觀無論有利有弊,都已深深成為社會的根源。格陵蘭維京人成功地創建出一個獨特的歐洲社會,並在歐洲最偏遠的一隅生存了450年。我們現代美國人不應該馬上就給這些維京人貼上失敗者的標籤,要知道他們在格陵蘭生存的時間長過我們這個英語社會在北美生存的時間。在維京社會最終瀕臨崩潰之時,首領們發現自己孑然一身,已沒有任何追隨者,而特權賜予他們的最後一項權利就是成為最後一個餓死的人。

————————————————————

注 釋:
1.隕鐵是隕石的一種,主要由鐵和鎳及其合金組成,鐵含量常高達90%以上。——譯者

2.乳糖不耐受症,指的是由於小腸黏膜乳糖酶缺乏,導致對食物中乳糖不能分解吸收,引起腹瀉。——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