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因紐特人的生存之道 >

因紐特人的生存之道

因紐特人的文化和技術,特別是在海洋捕殺白鯨的本領大約在公元1000年崛起於白令海峽一帶。在陸地上有狗拉雪橇,在海洋中則有大船乘風破浪,這使得因紐特人在行走和運輸供給上要比多賽人快速。在中世紀,由於極地氣候變得和暖,致使加拿大極地各島嶼間的海冰融化,因紐特人跟隨北極鯨,順著水路向東穿過加拿大,在公元1200年進入格陵蘭的西北部,然後沿著格陵蘭的西海岸向南抵達北部狩獵地。接著在公元1300年來到維京人的西聚落附近,又大約於公元1400年抵達東聚落。

因紐特人狩獵的目標和多賽人相同,但前者更為有效,因為有弓箭可用(多賽人沒有)。而獵鯨也給因紐特人帶來額外的食物來源,這是多賽人或維京人無法與之相比的。因此因紐特人能夠養活好幾個老婆和孩子,聚落也相對較大,有幾十口人,其中男性獵手就有10至20個。因紐特人也在格陵蘭北部的狩獵地建立了一個叫做瑟默繆特的大型狩獵場,有幾百戶人家住在那裡。夏季,前往北部狩獵的維京人不過是幾十人,試想他們與大批因紐特人相遇,如果沒有處理好關係,會產生什麼後果。

因紐特人與維京人不同,他們代表極地人數千年來克服惡劣環境、在文化上達到的制高點。所以,在夜長晝短的漫漫冬日,格陵蘭的維京人由於缺乏木頭無法蓋房、取暖和照明。因紐特人則用雪塊蓋屋,用鯨脂或海豹脂做燃料和照明。由於造船用木頭短缺,因紐特人以海豹皮覆在船的構架上做皮舟(參見圖18),同時也製造一種叫「烏米埃克」的大皮船,可用來出海捕鯨。

儘管我已經看過一些資料,知道因紐特人的皮艇設計精巧,也坐過結構類似的在第一世界國家非常普遍的現代皮划艇,但是當我第一次在格陵蘭看到傳統的因紐特皮艇時還是大吃一驚。它讓我想到美國海軍在二戰期間建造的狹長、快速的衣阿華級戰艦,戰艦的甲板上架滿一座座高射炮和主炮等武器。因紐特人的皮艇長19英尺,雖然規模不及戰艦,但已長得超過我想像。他們狹長的甲板上也堆滿了武器,有安裝著投擲器的魚叉柄;長6英吋、用套索釘與魚叉柄相連的魚叉頭;射海鳥用的鏢槍,鏢槍上不但有箭頭,還有三個倒鉤,以防箭頭萬一沒射中的話,還有倒鉤替補。除此以外,甲板上還有一些海豹皮製成的氣囊,在捕鯨魚或海豹時做拖拉用;以及長矛,用作給被魚叉射中的動物來個致命一擊。因紐特人的皮艇有一個不同於戰艦或其他船艇的獨特之處,即皮艇是根據划船人的身高、體重和手臂長度量身定做的。實際上划船人是「穿著」皮艇,其座位與划船人的長皮外套縫在一起,這樣的話,冰冷刺骨的海水潑到甲板上時,划船人不會被打濕。克裡斯·凱勒曾試圖「穿」他格陵蘭朋友的皮艇,結果發現自己的大腿太粗,無法鑽進座位的孔洞裡。

從狩獵的策略來看,因紐特人是極地史上最靈活和老練的獵人。他們除了像維京人那樣,在陸地上獵殺馴鹿、海象和大型陸鳥以外,還能飛速劃著皮艇用魚叉捕射海象和海鳥,也能駕駛著大型皮船在廣闊的海洋上用魚叉捕鯨,這些都是維京人無法做到的。一個因紐特人單槍匹馬並不能刺死鯨魚這樣的龐然大物,所以獵鯨行動必然是一群因紐特人乘著大型皮船出海共同完成的。這決非是件易事。如果你是福爾摩斯迷,想必還記得《黑彼得案》,一個已退休的惡魔船長被發現死在自己家中,原本掛在牆上做裝飾的魚叉穿過了他的胸膛。福爾摩斯在肉鋪花了一個早上,拿魚叉刺穿豬肉,卻屢屢失敗。於是他推斷兇手必然是專業使魚叉的老手,因為一個生手縱然力大無窮也不能做到一刺致命。使因紐特人成為獵鯨老手的因素有二:一是魚叉投擲器,可增強射程和威力;二是像黑彼得案中的兇手,需要經年累月的訓練。因紐特人從小就練習投擲魚叉,因此手臂孔武有力,好像天生的魚叉投擲器。

鯨魚被射中後,魚叉頭深入體內,與魚叉頭相連的套索釘鬆脫,使得鯨魚體內的魚叉頭和魚叉柄分離。否則的話,如果不分離,在海裡奮力掙扎的鯨魚可能會將整艘船帶人都拖入水中。和魚叉頭相連的是海豹皮做的氣囊,試圖逃入海底的鯨魚一次次被氣囊拖回來,於是不得不浮出海面呼吸,這時因紐特人就再補上一支帶氣囊的魚叉。等到鯨魚最終筋疲力盡、無力掙扎時,因紐特人就划著船靠近,用長矛給它致命一擊。

因紐特人還有一種特別的技能用來捕獵環斑海豹。環斑海豹雖然是格陵蘭水域數量最多的一種海豹,但因其習性特別,很難捕捉。環斑海豹與格陵蘭其他種類海豹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可以在格陵蘭海岸的浮冰下過冬,僅靠在冰塊鑽一個只夠探出頭來呼吸的孔洞。由於環斑海豹會用一些雪塊將孔洞蓋起來,所以那些孔洞很難被發現。每隻環斑海豹都有好幾個呼吸孔,就像狐狸有許多個窩一樣。因紐特人在捕獵海豹時,不會把洞上的雪塊敲開,因為這麼一來就可能打草驚蛇。獵人們而是在北極寒冷的冬夜,耐心地守在雪塊旁,一等可能就要好幾個小時。一旦聽到環斑海豹呼吸的聲音,就立馬把魚叉擲入洞中。魚叉頭與繩索相連,待海豹筋疲力盡後,獵人們就將其拖上來,再用長矛刺死。維京人從來就沒學會這種複雜的捕獵方式。當其他種類的海豹大量減少時,因紐特人就靠獵殺環斑海豹來果腹。而維京人由於沒有掌握這種技能,因此面臨餓死的危機。

總而言之,因紐特人極地生活的本領要比維京人和多賽人來得高強。在短短幾個世紀內,因紐特人穿越加拿大擴張到格陵蘭的西北部,而多賽文明則從這兩個地區消失了。所以,一共有兩個族群的消失和因紐特人相關,先是多賽人,然後是維京人,這兩者都在因紐特人現身於格陵蘭之後就不見了。因紐特人來到格陵蘭西北部後,多賽人仍在此地生存了一至兩個世紀,因此這兩個族群應該知道彼此的存在。然而,目前尚無直接的考古學證據可以證明雙方有過接觸,在他們各自的遺址裡沒有發現有對方的東西。不過還是有些間接證據存在:格陵蘭的因紐特人後來表現出一些多賽人的文化特徵,這是他們到格陵蘭之前並不具備的,如切割雪塊的骨刀、雪屋的圓屋頂、皂石,以及一種叫做「極北5」的魚叉頭。顯然,因紐特人不只有機會向多賽人學習,而且在極地生活了2000年的多賽人的消失必定也與因紐特人有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由想像多賽文明終結的情景,我的版本是在某個嚴酷的冬天,多賽人飢寒交迫,難以為繼,於是他們的女人棄家離開,走進了正在大嚼北極鯨和環斑海豹的因紐特人的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