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與歐洲的貿易 >

與歐洲的貿易

格陵蘭島上的維京社會還有一個特徵就是「歐洲中心論」。格陵蘭人從歐洲獲得貿易物資,更重要的是獲得非物質的精神思想,即基督徒和歐洲人的身份。我們先來探討貿易物資。格陵蘭從歐洲進口了哪些東西,又出口什麼東西作為交換?

對中世紀的船隻而言,從挪威到格陵蘭需要一個多禮拜的航海時間,而且路上危險重重。編年記載裡經常提到海難,或者出海的船隻一去不復返。因此,來格陵蘭的歐洲船隻並不多,而且一年通常只來二三次,有時甚至幾年才來一次。除此以外,當時的貨船載貨量也很小。如果按照貨船往來的頻率、船隻的載貨量和格陵蘭的人口來做一個估算,每年每人能從歐洲貨船得到的貨物平均約為7磅。事實上,大多數格陵蘭人拿到手的東西要少於這個平均值,因為大部分貨物都是供應給教堂的物資和貴族所需的奢侈品。此外,由於船隻載貨量小,進口的只能是價值高體積小的東西,所以格陵蘭無法依靠歐洲進口大量的穀類等糧食作物,必須自給自足。

關於格陵蘭進口的貨物,有兩處資料來源可供參考:一為挪威方面的文字記載,二為在格陵蘭考古遺址發現的源於歐洲的物品。格陵蘭進口的生活必需品主要有三種:當地極度短缺的鐵、同樣短缺的用來建造房屋和打制傢俱的木材、用作潤滑劑和木材防腐的焦油。進口的非生活必需品大多是教堂用的鍾、彩繪玻璃窗、銅燭台、聖酒、亞麻布、絲織物、銀器、神職人員的聖袍和珠寶等。從農場遺址挖掘出來的奢侈品則有白鐵器皿、陶器、玻璃珠和紐扣等。少數的進口珍稀食物可能是用來發酵做蜂蜜酒的蜂蜜和保存食物所需的鹽。

格陵蘭出口到歐洲的貨物也同樣受到船隻載貨量的限制,因此他們不會像當時的冰島人或現代格陵蘭人那樣出口大量的海產品,況且他們也不願意捕魚。所以出口物資也是價值高數量少的貨物,如山羊皮、牛皮和海豹皮。雖然歐洲人也能從其他國家獲得這些東西,但他們對此需求量很大,製作皮衣、皮鞋和皮帶都要用到。另外,格陵蘭的羊毛同冰島的一樣可以防水,也是高價值的出口品。但是據挪威文獻所載,格陵蘭有五樣來自極地珍稀動物的商品價值連城:海象牙、海象皮(可製成最堅韌的船纜)、活的北極熊或北極熊毛皮(可作為地位的象徵)、獨角鯨和活的世界上最大的獵鷹。由於當時的穆斯林控制了地中海地區,切斷象牙輸往基督教歐洲的通路,因此海象牙就變得炙手可熱。而格陵蘭獵鷹的價值從以下的故事可窺一斑:公元1396年,勃艮第公爵用12只格陵蘭獵鷹從薩拉森人手裡贖回兒子。

海象和北極熊只有在格陵蘭極北部(被稱為「北部狩獵地」)才能捕獵到,該地位於西部聚落幾百英里外,北至格陵蘭西海岸。每年夏天,維京人的狩獵團隊乘坐數艘帶風帆的敞開式六槳小船,日行20英里到達北部狩獵地,可帶回一噸半重的獵物。六月,捕獵琴海豹的高峰期過去後,獵人們需要花上兩星期才能從西聚落到達北部狩獵地,如果從東聚落出發,則要花上四個星期。在那裡一直待到八月底才打道回府。這麼小的船顯然無法運回幾百頭海象和北極熊,因為每頭就重達一噸或半噸。所以這些獵物們在原地就被斬殺,獵人們只帶回連著海象牙的海象下巴和保留熊掌的北極熊毛皮(偶爾也會把活著的北極熊帶回來)。整個漫長的冬季,他們都在家裡處理加工海象牙和毛皮。同時,他們也把雄海象的陰莖骨帶回家,這種骨頭就像一根棍子,長約一英尺,形狀和大小正好用來做斧頭或鉤子的把手(也有人認為它被用來做談資)。

在北方狩獵不但危險,而且代價昂貴。首先,圍捕海象和北極熊不用槍支會非常危險。試想一下你只帶了長矛、魚叉、弓箭或棍棒這類器械去對付海象或北極熊這樣的龐然大物,要是出手不快,恐怕就成了對方盤裡的菜。再試想一下,在回程途中,你得和五花大綁的活生生的北極熊或它的幼仔們在同一條小船上待幾個星期。即使沒有生猛的大熊做伴,這趟航行也足夠讓人聞風喪膽,格陵蘭西海岸的狂風惡浪使許多獵人葬身海底。除了危險重重,這樣的狩獵行動大費周章,要出動船隻、耗費人力和利用寶貴的夏日時光。由於格陵蘭木材短缺,沒有幾個人擁有船隻,一旦船隻出發到北方去狩獵,就無法再用作他途,比如去拉布拉多運輸木材。此外,夏季是乾草豐收的季節,需要大量人力來收割乾草,儲藏到冬季用於餵養牲畜,而精壯勞動力們卻需要北上狩獵,必然造成人力吃緊。格陵蘭人用海象牙和北極熊毛皮與歐洲人交易,所得之物卻大部分是供教堂和酋長們使用的奢侈品。從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船隻、人力和時間應該用在更重要的地方;但從格陵蘭人的觀點來看,這種狩獵除了給獵人們帶來無上的榮耀,也使整個維京社會在精神上感到與歐洲緊密相連。

格陵蘭和歐洲的貿易主要通過挪威的卑爾根港口與特隆赫姆港口。起初,為格陵蘭人運輸物資的遠洋貨船是冰島人和格陵蘭人自己的船隻。由於兩島上都缺乏木材,船隻老舊以後無法更新,因此後來便全靠挪威的貨船。13世紀中葉,經常出現好幾年都沒有船隻前往格陵蘭。1257年,挪威國王哈康·哈康松為了鞏固自己在北大西洋維京社會的地位,派遣3名官員前往格陵蘭遊說當時獨立的格陵蘭人臣服於挪威的統治,並上繳貢品。雖然協議的細節沒有保存下來,但還是有些文獻資料揭示格陵蘭於1261年接受挪威的統治,作為回報,挪威國王答應每年派遣2艘船前往格陵蘭。同樣的,冰島也與挪威達成協議,因此每年有6艘挪威貨船前往冰島。從此以後,格陵蘭的貿易完全受挪威皇室的控制。但由於格陵蘭地處偏遠,致使挪威很難管理,它們之間的聯繫一直處於鬆散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