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文 蘭 >

文 蘭

文蘭是維京人在北大西洋最偏遠的一個殖民地,僅僅曇花一現,但故事本身非常地吸引人。這可以算是歐洲人第一次在美洲建立殖民地,比哥倫布早了500年,它是許多探險小說鍾愛的題材。對本書而言,文蘭探險所帶來的最重要教訓在於其失敗的原因。

維京人從挪威出發,在北大西洋航行數千英里,最終抵達北美洲的東北海岸,由於維京船隻無法直航到北美去,因此所有前往北美方向的船隻都是從北大西洋最西邊的殖民地格陵蘭起航,不過即便如此,按照維京人的航海標準還是覺得相當遙遠。從維京人在紐芬蘭的大本營到格陵蘭直航距離將近1000英里,但由於維京人航海技術尚不成熟,出於安全考慮,他們順著海岸線走,所以實際上有2000英里,航行時間為六星期。另外因為只有夏季適合航行,所以去掉從格陵蘭到文蘭來回海上所花費的時間外,留在文蘭用以探險的時間所剩無幾。因此維京人在紐芬蘭建立了一個用於過冬的據點,以便來年夏天大幹一番。

據說文蘭探險旅程是由格陵蘭的紅髮埃裡克的兩個兒子、女兒和女婿組織的(紅髮埃裡克本人曾於公元984年發現了格陵蘭島)。他們此行的動機是探測那裡的土地,看看有什麼物產,是否適合定居。根據傳說所述,他們還帶了牲畜一起漂洋過海,由此看來,如果環境適合,他們有長期殖民的打算。後來,當維京人的殖民泡沫粉碎後,他們仍不斷造訪北美長達300年之久,主要是為了獲得木材(這在格陵蘭總是屬於短缺物資),也可能是為了開採鐵礦和鑄鐵(鑄鐵需要大量的木頭以製成木炭,而木炭在格陵蘭也很緊張)。

關於維京人試圖殖民北美這一事件,我們有兩方面的資料來源:文字記錄和考古挖掘的證據。其中文字記錄主要包括兩個流傳了好幾個世紀的傳說,描述維京人在文蘭的發現與探險,傳說最後由冰島人在13世紀用文字記錄下來。由於沒有其他的證據佐證,學者們認為這些不過是虛構的故事,並認為維京人從沒有到過新大陸。直到1961年,考古學家們在紐芬蘭發現維京人的遺址,上述結論才被推翻,而關於文蘭的傳說也被認定為描述北美最早的記錄,儘管在故事細節上還存在著一些分歧。這些傳說出現在兩份不同的手稿中,一份叫《格陵蘭的傳說》,還有一份叫《紅髮埃裡克的傳說》,傳說的大部分情節相同,但很多細節有差異。根據故事,維京人從格陵蘭到文蘭的航行一共進行了五次,前後不到十年時間,每次航行都只有一艘船,除了最後一次用兩至三艘。

這兩個文蘭傳說不但簡要敘述了維京人在北美造訪過的主要地方,還給出了下面這些地方的挪威名字:黑盧蘭、馬克蘭、文蘭、雷夫斯布地、斯特澳姆約德和霍普。經過學者們的努力,這些名字所表達的意義最終被發現(例如「此地(馬克蘭)平坦,森林茂密,丘陵徐徐地伸向大海,他們路過眾多擁有白沙的海灘……這片土地因此被命名為『馬克蘭』,意為林地」)。現在我們知道黑盧蘭顯然就是加拿大北極地區巴芬島的東海岸,而馬克蘭則是巴芬島南邊的拉布拉多海岸。巴芬島和拉布拉多海岸都位於格陵蘭的西面,狹窄的戴維斯海峽將格陵蘭與北美洲一分為二。維京人為了盡最大可能地探訪那些未知的土地,因此並不直接穿過北大西洋前往紐芬蘭,而是越過戴維斯海峽,到達巴芬島,然後順著海岸線一路南行。傳說中提及的其他地名被證實為加拿大南部拉布拉多海岸地區,能完全確定的是紐芬蘭,其他可能是聖勞倫斯灣、新不倫斯維克和新斯科捨(文蘭就在此地),以及部分新英格蘭海岸。新大陸的維京人為了尋找更多的寶地四處探險,就像當初在格陵蘭的兩個峽灣間發現了一片豐美的牧地。

關於維京人在新大陸的經歷,還有考古學的資料可供分析。儘管考古學家們做了大量的搜尋工作,目前只有一個維京人的據點被辨認並挖掘出來,該遺址位於紐芬蘭西北岸的蘭塞奧茲草原。通過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法,考古學家們推斷這一據點建立於公元1000年左右,與傳說中紅髮埃裡克的子女們所領導的文蘭探險的時間相吻合。蘭塞奧茲草原被認為是傳說裡的雷夫斯布地,那裡有八棟建築被保留至今,其中包括三所住房,最多可容納80餘人;有一個鐵匠鋪,島民們在此煉鐵、打製造船用的鐵釘;還有一個木匠房和幾處修船的場所,但沒有農舍和農具。

據傳說所述,雷夫斯布地不過是維京人過冬以方便來年夏天探險的落腳點,他們隨後在文蘭發現了有用的資源。考古學家們在蘭塞奧茲草原的考古點挖掘出兩個並非產自紐芬蘭的野生胡桃,這一個細小但重要的發現證實了傳說裡的情節。在公元1000年前後氣候溫和的幾百年中,離紐芬蘭最近的胡桃樹產地位於聖勞倫斯河谷的南部,這一地區也接近傳說所描述的野葡萄生長地。可能因為這些葡萄,所以維京人將文蘭地區命名為「酒鄉」。

在傳說中,文蘭富含格陵蘭所欠缺的資源。文蘭最大的優勢在於相對溫和的氣候,緯度較低,夏日生長季比格陵蘭長,青草茂盛,還有冬季和暖,這一切使得整個冬天牛群都可在室外放養,維京人因此不必在夏季忙著準備冬天餵牛的乾草。文蘭森林茂盛,木材豐富,紐芬蘭還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魚類資源,當地產的三文魚比格陵蘭的還要肥美,野生動物的種類也數不勝數,有鹿、馴鹿和在此繁殖的鳥類與它們的蛋。

儘管維京人將寶貴的木材、葡萄和動物毛皮運回格陵蘭,但航海最後還是終止,他們在蘭塞奧茲草原的據點也被遺棄。考古學家們在蘭塞奧茲草原的挖掘成果令人興奮,並證實了維京人確實比哥倫布更早到達新大陸。但是,這一挖掘成果也讓人失望,因為維京人沒有留下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除了一些可能被他們丟棄或遺失的小玩意,像99根斷掉的鐵釘、一根完整的鐵釘、一枚銅針、一粒磨石、一個紡錘、一粒玻璃珠和一枚織針。由此證明,他們並不是倉促離開,而是經過長期的計劃,把所有工具和有價值的東西都帶回格陵蘭。今日,我們知道北美是維京人在北大西洋發現的最大也是最具價值的土地,即使他們只接觸了很小一片地方,但足以深深地吸引他們。那麼維京人為何要放棄文蘭這塊富饒的土地呢?

流傳至今的民間故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答案:當地大量的印第安人對維京人心懷敵意,兩個群體之間無法建立友好的關係。據傳說所述,維京人第一次與印第安人碰面時,對方有9人,維京人殺了其中8個,還有一人逃脫了。這可不是建立友誼的好開端,果然,一大群印第安人隨後划著小船,向維京人紛紛放箭,並射死維京人的首領,紅髮埃裡克的兒子索瓦德。索瓦德臨死前,一把拔出箭感歎道:「我們發現了一片富饒的土地,可惜無福享受。」

下一支登陸北美的維京人曾與當地的印第安人建立了貿易關係(維京人用衣服和牛奶與印第安人換取動物毛皮),但由於有一個印第安人為了偷武器被維京人所殺,導致雙方關係破裂。在交戰中許多印第安人被殺,維京人清楚更大的麻煩等著他們。如《紅髮埃裡克的傳說》的佚名作者所言,「維京人隨即意識到,雖然這片土地能帶給他們一切,但也會讓他們生活在當地土著持久的威脅與攻擊之下,因此他們準備回到自己的故土格陵蘭。」

自從格陵蘭的維京人將文蘭留給印第安人以後,仍時不時去印第安人較少的拉布拉多海岸偏北處,在那裡砍伐樹木,開採鐵礦;其證據是在加拿大北極地區印第安的考古遺址發現了一些如熔鑄的銅鐵和山羊毛織成的毛線等明顯帶有維京人印識的東西。最重要的是在拉布拉多南邊數百英里外緬因海岸的印第安遺址發現了一枚挪威的銀幣,這枚銀幣大約造於1065年至1080年,正值「沉默的奧拉夫」國王2統治時期。印第安人將其當中穿孔,用來做飾物。這個緬因遺址是個大型的貿易村落,考古學家們挖掘出許多來自拉布拉多、新斯科捨、新英格蘭和賓夕法尼亞等地的石頭和工具。這枚銀幣可能是維京人造訪拉布拉多時遺失的或用於貿易交換,後來經印第安人的貿易網絡來到緬因。

關於維京人持續不斷地造訪拉布拉多的記錄在冰島1347年的編年史中也能找到,一艘載著18個人的格陵蘭海船從馬克蘭返鄉途中被海風吹離航道,最終到達冰島。該編年史只是簡述了一下事件,好似太過平常,不值得浪費篇章,「今年的新聞是每年夏天都造訪馬克蘭的船只有一艘中途拋錨,索倫·凱迪斯多德將一大壺奶倒在她的農場,比約尼·波拉森死了一頭羊。這就是今年所有的新聞,都是些雞毛蒜皮的事」。

總之,文蘭殖民地的失敗是因為格陵蘭殖民地本身太小,缺乏木材和鐵礦,遠離歐洲與文蘭,沒有多少可以遠航的船隻,沒有財力組建龐大的探險船隊。駕駛著一兩艘船來文蘭的格陵蘭島民與人數眾多的新斯科捨和聖勞倫斯灣被激怒的印第安人們相比人數懸殊太大,沒有任何優勢。公元1000年,格陵蘭殖民地可能只有500人,因此蘭塞據點的80個維京人意味著格陵蘭精銳人力的巨大不足。最後歐洲殖民者於16世紀又返回北美,試圖侵略這塊土地,他們來自歐洲最富有、人口最多的國家,每年派遣的艦隊也比中世紀維京人的船隻大得多,武器裝備充足。但當第一批英國和法國殖民者登上馬薩諸塞、弗吉尼亞和加拿大時,頭一年就因飢餓和疾病死了將近一半人。所以對於只有500人的格陵蘭,又遠離貧窮的宗主國挪威,無法征服北美就不足為奇了。

於本書而言,文蘭殖民地存在不到十年便夭折所帶來的重要意義在於它部分預言了450年後格陵蘭殖民地的崩潰。維京人在格陵蘭的殖民時間長過文蘭是因為格陵蘭離挪威更近,殖民初期也沒有遇上滿懷敵意的土著。文蘭面臨的兩大問題,即地理位置偏遠和與當地土著關係緊張,格陵蘭也同樣有,只是沒那麼嚴重。如果沒有印第安人,格陵蘭人可能會克服生態問題,發展壯大,而文蘭維京人也會生存下來。這樣一來,文蘭的人口便會急劇增長,1000年後維京人將遍佈整個北美,我這個21世紀的美國人也可能會用類似於現代冰島或法羅語的古挪威語寫這本書,而不是英語。

————————————————————

注 釋:
1.什一稅,歐洲基督教會利用《聖經》中有農牧產品1/10屬於上帝的說法,向民眾徵收的一種宗教捐稅。——譯者

2.奧拉夫三世,1066—1093年在位。——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