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冰島的背景 >

冰島的背景

在瞭解冰島的歷史之後,我們再來比較冰島與其他五個北大西洋殖民地之間的關係。如上文所述,影響這些殖民地命運的因素主要有四種:與歐洲的航行距離、當地土著的阻撓、農業合適性以及環境的脆弱性。在冰島案例中,上述有兩種因素有利於它,另外兩種因素則不利於它。對冰島殖民者而言,有幸的一是島上沒有其他的種族,二是與歐洲的航行距離不算太遠(比格陵蘭島和文蘭島近,但比奧克尼、設得蘭和法羅群島來得遠),即使是中世紀的船隻,也能載運大量商品相互進行貿易。與格陵蘭人不同的是,冰島人每年都與挪威和/或不列顛進行海上通商以獲得大量必需的進口商品(特別是木材和鐵,後來還有陶瓷),同時也向外輸出貨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4世紀以後,魚乾的出口挽救了冰島的經濟,而格陵蘭因為地處偏遠,通往歐洲的航線經常冰封,所以無法出口。

對冰島不利的因素之一是地理位置偏北,冰島是僅次於格陵蘭的最不適合發展食品業的地區。即使在殖民初期,氣候溫和,大麥的產量也寥寥無幾,而到了中世紀晚期,氣候驟冷,麥子完全無法種植。在窮困的年代,冰島貧瘠的牧場上勉強能放養一些牛羊。不管如何,綿羊在冰島繁殖得還算可以,維京人在此定居後的好幾個世紀,羊毛出口一直是冰島的經濟支柱。而冰島最大的問題在於環境的脆弱性:它是挪威殖民地中土壤最脆弱的地區,植物的脆弱性也僅比格陵蘭好一些。

讓我們用本書提出的五點框架來探討冰島的歷史,這五點框架包括對環境的自我破壞、氣候變化、強鄰的威脅、與其他社會的友好貿易關係,以及文化觀念。其中上述四點因素在冰島的歷史舞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互為作用;只有強鄰威脅這一因素影響甚微,除了某段時期遭到過海盜的侵犯。冰島的生態環境本來就先天不足,而小冰河期嚴酷的氣候更是雪上加霜。儘管環境問題嚴重,與歐洲的貿易往來使冰島得以生存下來。冰島人對環境問題的應對方式取決於他們的文化觀念。有些文化觀念來自挪威,特別表現在畜牧經濟和對飼養牛豬的狂熱態度上。這對挪威和不列顛的土壤來說不成問題,但並不適合冰島。維京人在冰島培養的觀念包括學會飼養豬羊,減少牛的數量,學會小心對待脆弱的生態環境,以及生活態度趨於保守。冰島人的故步自封使丹麥統治者們大傷腦筋,在某些情況下也害了冰島人自己,但不管怎樣,他們最終還是靠保守的態度活了下來。

當今的冰島政府非常關注土壤侵蝕和過度放牧這兩大歷史禍根,正是它們給冰島帶來長期的貧困。因此,當今政府專門有一整個部門來負責水土保持、林地再生、內陸植被再生,以及控制羊群的數量。在冰島如月球般荒涼的高地上,我看到了該政府部門費九牛二虎之力種植的綠化帶,用以防止土壤侵蝕進一步擴大。每當看到這些植樹造林的成果——滿目黃土間幾條纖細的綠化帶——都讓我深感精衛填海的毅力。不管怎樣,冰島人還是取得了一些成就。

幾乎在世界的每個角落,我的那些搞考古學的朋友都在盡力說服政府瞭解考古學的實用價值。他們千方百計地想讓提供科研經費的機構明白對過去社會命運的研究能幫助我們瞭解今天同一地區將會發生什麼問題。而最重要的是,破壞生態環境的悲劇很可能在今日重演,所以我們應該運用歷史知識以避免重蹈覆轍。

大多數政府都把考古學家的懇求當成耳邊風,但冰島則是例外。冰島從1130年前就面臨著土壤侵蝕的威脅,大部分植物和一半的土壤已經消失。關於中世紀島民的生活方式和土壤形態目前還在研究之中。一位考古學家朋友聯繫上冰島政府後開始大談特談考古學的作用,冰島政府回應道:「是的,我們當然清楚瞭解中世紀的土壤侵蝕問題有助於解決今日的問題。我們對此深信無疑,你不用再花時間解釋了。錢在這兒,拿去做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