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冰島的歷史 >

冰島的歷史

冰島的殖民時代始於公元870年前後,最終於930年落下帷幕,當時幾乎所有適合耕作的土地都已被人佔領。大部分殖民者直接來自挪威西部,其他則是移民到不列顛娶凱爾特人為妻的維京人。這些殖民者們試圖在島上重建類似於挪威和不列顛諸島的畜牧業經濟,飼養五種同樣的家畜,結果最後綿羊獨佔頭魁,數量遠遠超過其他動物。羊奶可以製成奶油、奶酪和一種叫做「施俄」的冰島特產,吃起來像美味的濃酸奶。至於冰島人的其他食物,耐心的動物學家通過在垃圾堆識辨出的47000根骨頭,從而推斷出他們也靠狩獵和捕魚獲取食物。原先在島上繁衍生殖的海象很快就滅絕了,不久繁殖的海鳥也不再光顧,於是獵人們將目標轉向海豹。最後,魚成為主要的野生蛋白質來源,冰島的湖泊和河流中生活著大量的鱒魚、三文魚和紅點鮭。沿海岸則是鱈魚的天下。冰島人就是靠鱈魚熬過了艱難的小冰河期,並成就了今日的經濟。

殖民者們在冰島定居之初,島上四分之一的土地仍為茂密的森林,但是他們將森林清除一空,辟做牧場。砍伐下來的樹木則拿來做柴薪、木炭和木材。在短短幾十年內,島上80%的森林被清除,進入現代後這一數據上升至96%,而目前冰島的森林覆蓋率僅為1%(參見圖16)。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根據考古學家對島上最早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的焚燒過的木頭作分析,推斷出大部分木頭不是被丟棄,就是被毫無意義地燒掉了,一直到冰島人意識到所剩的樹木已不夠用幾年才有所收斂。這些依靠焚林開闢出來的牧場,一旦被綿羊和豬翻拱啃噬以後,很難再次生長。今日如果你行駛在冰島上,就會吃驚地發現島上所剩無幾的幾棵大樹都有籬笆防護,以免遭到綿羊的啃噬。

冰島林線以上的高地擁有一大片天然的草原,底下是薄薄一層肥沃的土壤。這對於殖民者而言極具吸引力,因為他們無需清除林木就可以放牧。但是因為高地的氣候更加寒冷乾燥,植物生長也更為緩慢,且不受樹林保護,因此自然環境比低地更為脆弱。一旦作為天然地毯的草原被清除,那麼源自火山塵的土壤將會暴露出來,從而受到風蝕。另外,從山上流下來的水,不管是雨還是融化的雪,都會進一步加劇水土流失。侵蝕形成溝壑後,地表水位就會從溝壑的頂部下降到底部,土壤乾燥,從而加強風蝕的侵害。在殖民初期,島上的土壤便開始從高地沖刷而下,經由低地進入大海。最終高地既無土壤也無植被,以往豐美的草原變成今日我們所看到的人造沙漠(或是羊造沙漠),而低地也緊隨其後遭到大面積的侵蝕。

時至今日,我們不得不問這樣一個問題:那些愚蠢的殖民者為什麼沒有好好地管理他們的土地,以至於造成如此明顯的破壞。難道他們不知道會發生問題嗎?是的,他們最後終於意識到了,但一開始他們並不這樣認為。由於當時他們對所在的土地並不熟悉,除了火山和溫泉以外,冰島看起來與這些殖民者的故鄉挪威和英國非常相似,他們不知道其實冰島的土壤和植物要比故鄉的來得脆弱。對維京人來說,在高地放牧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就像在蘇格蘭那樣。然而他們怎會知道冰島的高地容不下這麼多的羊,甚至在低地也有過度放牧的問題。總之,冰島會成為生態環境破壞最嚴重的歐洲國家不是因為這些挪威和英國的移民們踏上冰島後突然變得莽撞大意,而是面對表面繁茂但內裡脆弱的冰島環境,一味地照搬老經驗。

最後維京人終於醒悟過來,開始尋求補救辦法。他們不再丟棄大塊的木頭,不再飼養會破壞生態的豬和山羊,也放棄了大部分的高地。相鄰的農場們一起合作,共同商討防止土壤侵蝕的決策,比如規定在晚春水草豐美的時候,把綿羊趕到公有高地的牧場度夏,然後到秋天再把羊群趕下來。牧民們先對每個公有牧場的最高養羊數額達成協議,然後按比例分攤到每個牧民。

這種決策靈活、富有彈性,但也很保守。我的冰島朋友甚至用保守和死板來形容自己的社會。丹麥政府自1397年開始統治冰島,誠心誠意想提高島民的生活條件,但時不時遭到冰島人的阻撓。丹麥政府試圖實施一系列的改良方案:種植穀物、改進漁網、在有甲板的船上捕魚而不是用敞艙船、將出口的魚乾再加一道醃漬的工序、促進繩索製造業和皮革製造業,以及開採硫磺用以出口。這些提案意味著改變,但丹麥政府(和具有創新精神的冰島人)發現島民們的普遍反應是無視提議背後潛在的利益,一味採取拒絕的態度。

我的冰島朋友解釋道,想想冰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就能明白這種保守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冰島人受制於長期的歷史經驗,認為他們無論做什麼改變,都只會把事情變得更糟。在冰島早期歷史的頭幾年,殖民者們也曾設計出或多或少可行的經濟和社會體系,但結果是大多數島民仍然一貧如洗,還有一些人活活餓死,不過社會好歹倖存下來。另外其他一些改革實驗也均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這些如月球表面般光禿禿的高地、廢棄的牧場以及慘遭土壤侵蝕的農場,都是活生生的證據,冰島人不得不認命:這不是一個經得起反覆實驗的國家,腳下的土地太過脆弱,如果按照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進行,至少一部分人能活下來,所以別要求我們改變。

冰島自公元870年起的政治歷史可被概括如下:冰島的自治統治維持了好幾個世紀,一直到13世紀上半葉,島上五大家族的首領相互鬥爭,造成死傷無數,農田被焚。1262年,冰島人邀請挪威的國王來統治自己,原因在於山高皇帝遠,挪威國王不會對冰島人造成很大威脅,島民們因此仍可保留自由;另外有一位共同的統治者可以結束當前混戰的局面。公元1397年,斯堪的納維亞皇室間的聯姻使丹麥、瑞典和挪威統一起來,受同一位國王的統治。該國王心儀的省份自然是最富裕的丹麥,對相對貧窮的挪威和冰島沒什麼興趣。公元1874年,冰島實現部分自治,1904年獲得內部自治,然後於1944年正式脫離丹麥。

從中世紀後期開始,鱈魚乾貿易的增長刺激了冰島的經濟。這些鱈魚在冰島海域被捕獲,製成魚乾後出口到歐洲大陸,供應給不斷壯大的城市居民。冰島國內缺乏造船用的巨木,因此捕魚業及漁產品出口往往被外國船隻所控制,特別是挪威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和荷蘭人。到了20世紀初期,冰島開始發展自己的船隊,繼而形成漁業產業化。1950年,漁產品已經占冰島總出口的90%以上,相比之下,以前居主導地位的農產品大為遜色,而冰島的城鎮人口早在1923年就已經超過農村人口。冰島現為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首都雷克雅未克。直至今日,斯堪的納維亞人口仍源源不斷地擁入城市。冰島的農民們放棄了他們的農場,將其改為夏季度假別墅,然後搬到城裡來尋找工作,喝著可樂,享受全球文化。

今日的冰島由於豐富的魚類資源、地熱和河流水力發電,再加上不再為造船的木頭發愁(現代船用金屬造就),這個歐洲以前最貧窮的國家搖身一變成為全世界人均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冰島的成功故事可謂平衡了本書第二章到第五章所探討的那些人類社會的崩潰案例。冰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哈多·拉克斯尼斯在小說《莎卡·瓦卡》借女主角之口道出如下名言:「當該說的都說了,該做的也做了,生命首先是一條鹹魚。」但是,漁業就像森林與土壤那樣,也存在著經營上的難題,因此現代的冰島人不但在竭力補救以往對土壤和森林所造成的破壞,而且試圖阻止對魚類資源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