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奧克尼、設得蘭和法羅群島 >

奧克尼、設得蘭和法羅群島

北大西洋群島中的六個殖民地好比是研究同源社會的六個平行實驗。如我在本章開頭所提到的,六個實驗結果各不相同:奧克尼、設得蘭和法羅諸島的殖民地順利地發展了1000多年,從沒遇到過嚴重的生存問題;冰島殖民地最終克服貧窮和一系列政治動盪也堅持了下來;格陵蘭的維京社會只存在450年;而文蘭殖民地則不到十年就棄甲而逃。這些截然不同的結果顯然與各地區之間的環境差異密切相關。對此,最主要的四個環境變因如下:船隻從挪威和英國出發所需要的航行時間和海洋距離、來自非維京居民的阻力、發展農業的合適性,特別是緯度和氣候、環境的脆弱性,尤其是土壤侵蝕和森林消失等問題。

在這六個實驗結果中,能夠對其做出解釋的因素只有四個。我們不能苛求它們像太平洋地區那樣,有81種實驗結果(81個島嶼)和9種因素。可靠的統計分析需要更多單獨實驗結果,因此,在太平洋地區,單憑統計分析便能斷定各種因素的重要程度。然而在北大西洋地區,自然實驗的數量遠不夠實現這一目的。如果一個統計學家只掌握這麼點信息,必然會宣稱維京人的問題無法解決。當歷史學家企圖通過比較法來研究人類歷史,會常常碰到這種困境:可能的單獨變因太多,零星幾個實驗結果無法從統計上確立各種變因的重要性。

不過,歷史學家對人類社會的瞭解不只是原先的生態環境狀況和最後的結果,他們也掌握關於每一環節的大量信息,特別是研究維京社會的學者,通過計算船隻的數量和運載量記錄來分析航行時間的重要性;通過歷史上維京侵略者與當地居民鬥爭次數來分析被入侵者抵抗的影響;通過當地植物與家畜種類的資料來分析該地是否適合發展農業;通過歷史上森林消失和土壤侵蝕的跡象(比如花粉數量和一些植物化石)以及對木頭等建築材料的鑒別來分析生態環境的脆弱程度。這些中間環節的資料再加上最後的結果,我們就可以對六個北大西洋殖民地中的五個由近到遠、由富到貧做簡要的檢測:即奧克尼、設得蘭、法羅、冰島和文蘭。在接下來的兩章中我將對格陵蘭維京社會做進一步的詳細探討。

奧克尼群島離不列顛北端不遠,被巨大的天然海港斯卡帕灣包圍,是英國海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重要的基地。從蘇格蘭最北端的約翰·歐格羅茲到奧克尼島的最短距離只有11英里,而從奧克尼乘維京船不到24小時就能到挪威。因此,挪威的維京人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入侵奧克尼,也能從挪威或不列顛進出口任何物品。奧克尼群島就是所謂的「大陸島」,曾與不列顛同屬於一塊陸地,14000年前由於冰川期結束,海平面上升因此與不列顛主島分開。許多陸上哺乳動物如麋鹿(即不列顛的紅鹿)、水獺和野兔穿過陸橋來到奧克尼,使那裡成為狩獵的好去處。入侵的維京人很快征服了當地土著皮克特人。

除文蘭以外,奧克尼群島是維京人北大西洋殖民地中最南的一個,位於灣流之中,氣候溫和。由於冰河作用,該地土壤肥沃厚實,沒有嚴重的侵蝕問題,因此在維京人到來之前,皮克特人已經開始在奧克尼群島上墾荒耕種。維京人抵達奧克尼後繼續務農,直到今天作物產量仍然很高。現代奧克尼出口的農產品有牛肉、雞蛋、豬肉、奶酪和一些農作物。

維京人在公元800年左右攻下奧克尼群島,並將這些島嶼作為基地,用以劫掠附近的不列顛和愛爾蘭,並在奧克尼群島建立了一個富裕強大和獨立的挪威王國。維京人的財富可體現在公元950年他們將17磅重的銀塊埋於地下,這足以與斯堪的納維亞大陸最大的銀塊相媲美,使北大西洋其他的島嶼望塵莫及。另外建於12世紀的聖馬格努斯大教堂也是財富的一大象徵,該教堂深得不列顛雄偉的杜倫大教堂的精髓。公元1472年,由於王朝政治間一些瑣碎的原因(丹麥國王在公主出嫁時沒有履行承諾向蘇格蘭國王詹姆斯提供豐厚的陪嫁,因此將奧克尼島作為失信的賠償讓給蘇格蘭),奧克尼群島的統治權從挪威(當時受丹麥管轄)轉至蘇格蘭,但島上的居民一直到18世紀都在使用挪威方言。今日生活在奧克尼群島上的皮克特人和挪威人的後裔因為北海石油而致富。

上述對奧克尼群島的描述有一部分也能用於下一個北大西洋殖民地,即設得蘭群島。最早住在該島的是皮克特農民,9世紀被維京人佔領,然後在1472年歸於蘇格蘭統治,其後一段時期居民們仍然講挪威語,近年來也因北海石油致富。設得蘭群島與奧克尼群島的差別在於前者的地理位置更靠北更偏僻(奧克尼以北50英里,蘇格蘭以北130英里),風力更強,土壤較為貧瘠,農業生產力較低。設得蘭與奧克尼一樣,以養羊、生產羊毛為經濟支柱,但設得蘭無法養牛,因此逐漸將重心轉向漁業。

法羅群島的地理位置比上述兩個島嶼更加偏遠,位於奧克尼以北200英里,挪威以西400英里。滿載殖民者和貿易物品的維京船往西行,比早期的船走得再遠些才能到達這個島嶼。維京人上岸時發現島上只有幾個來自愛爾蘭的隱士,關於他們的存在不過是傳說而已,並沒有考古學的證據。

法羅群島地處北極圈以南300英里,緯度在挪威西岸兩個最大的城市(卑爾根和特隆赫姆)之間,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但是由於它比上述兩個島嶼更靠北,因此對農民和牧民而言,每年的生長季更短。法羅群島面積狹小,海洋鹽霧籠罩全島,再加上強勁的海風,對森林發展尤其不利。島上的原生物種最高的要數矮柳、樺樹、白楊和杜松,而它們一開始就被第一批上島的殖民者全部砍盡,新長出來的幼枝也被羊群吃光。如果氣候乾燥,可能會有土壤侵蝕的問題,但是法羅群島濕潤多霧,每年的降水天數平均為280天,其中大部分為接連不斷的暴雨。不過島民們還是想方設法減少土壤侵蝕的問題,比如修築圍牆和梯田來防止土壤流失。格陵蘭和冰島上的維京人在解決土壤侵蝕問題上並不成功,特別是冰島人,並不是因為他們對此視而不見,而是冰島的土壤和格林蘭的氣候特別容易受到土壤侵蝕的危害。

維京人在公元9世紀來到法羅群島,定居下來後試著種植一些大麥等作物。今日,法羅群島上的農地僅佔全島面積的6%,上面種著馬鈴薯和其他一些蔬菜。挪威的重要牲畜牛和豬,以及地位低下的山羊到了法羅群島,為避免過度放牧,不到200年就被島民們放棄了。法羅群島的經濟漸漸靠養綿羊出口羊毛為中心,後來也出口一些鹹魚。現在的法羅群島還出口鱈魚、大比目魚和養殖三文魚的魚乾。在出口的同時,島民們也從挪威和英國進口許多島上無法生產的必需品,例如大量的木材。因為當地除了漂流木,沒有任何建築木材;另外鐵也需要進口才能打制工具;還有需進口石材和礦物,如砂輪、磨刀石和軟皂石來製作廚具,以此取代陶瓷。

由於維京人的到來,公元1000年左右,法羅群島差不多和其他維京人的北大西洋殖民地同時改信基督教,後來還興建了一座哥特式教堂。法羅群島於公元11世紀成為挪威的附屬國,然後在1380年跟隨挪威一起劃入丹麥的統治,最後於1948成為丹麥自治區。今日島上還有47000個居民仍然講源自古挪威語的法羅語,這種語言與現代冰島語十分相像,所以法羅群島人能閱讀古挪威文字,也能和現代冰島人相互溝通。

總之,法羅群島並沒有遭受那些困擾生活在冰島和格陵蘭的維京人所遇到的問題,例如冰島的土壤容易侵蝕、火山活躍,而格陵蘭則有生長季短、氣候乾燥、位置偏遠且當地人不友善等問題。雖然法羅群島的地理位置比設得蘭和奧克尼更為偏僻,當地自然資源比奧克尼更為貧瘠,但是島民們可以進口大量的必需品,因此生存不成問題,不像格陵蘭人無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