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馬雅的環境 >

馬雅的環境

要瞭解馬雅文明,我們必須首先瞭解馬雅的環境。說到馬雅,有人往往會聯想到雨林,其實這是不正確的。熱帶雨林一般位於降雨量充沛、終年潮濕的赤道地帶。而馬雅人的家園距離赤道有1000多英里,在北緯17度到22度之間。該地的氣候被稱為「熱帶季節性雨林」。雖然五月到十月多雨,一月到四月卻是旱季。那些關注潮濕季節的人可以將馬雅家園稱作「季節性的熱帶雨林」;而著眼於乾旱季節的人卻可將其形容為「季節性的沙漠」。

尤卡坦半島從北至南,年降雨量按18英吋到100英吋遞增,土壤層也逐漸加厚。所以半島南部的農業產量相對較高,養活了更多的人口。然而,每年的降雨量不定,近年來的雨水就比往年多至3到4倍。此外,每年的降雨時間也難以預測,農民們播種後雨水遲遲不來的情況經常發生。哪怕是現代農民如果在古代馬雅人的家園,尤其在北部種植玉米,也往往會遭遇歉收。古馬雅人也許對此更富經驗,更有對策,但他們仍須面對乾旱和颶風帶來的莊稼歉收的威脅。

雖然馬雅南部降雨比北部多,但南部的缺水問題卻更為嚴重。這使得住在馬雅南部的人生活艱苦,也使現代考古學家們難以理解,為什麼在古代,發生在潮濕南部的旱災會比乾燥北部的更為嚴重。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尤卡坦半島有著豐富的地下淡水資源,但隨著地勢由北至南逐步增高,因此愈往南,地表與地下水位之間的差距也就越大。半島北部的地勢相當低,所以生活在那裡的古馬雅人可以在深邃的天然洞井或山洞汲水。所有到過馬雅奇琴伊察城的遊客肯定會記得當地壯觀的洞井。在地勢較低、沒有洞井的北部海岸,馬雅人只要挖一口75英尺深的井,就能打到地下水。伯利茲許多地方水源都很豐富,西部有烏蘇馬辛塔河,佩滕地區的南部也有一些湖泊。然而南部多數地區距離地下水位太高,無法挖掘洞井和水井。更糟糕的是,尤卡坦半島多為喀斯特地形,即海綿狀的多孔石灰石地形,雨水直接滲入地底,留在地表的所剩無幾。

那麼,南部密集的馬雅人口如何解決缺水問題呢?讓我們感到驚訝的是許多馬雅城市並不建在河邊,而是位於隆起的高地之上。馬雅人從窪地汲水,或者對天然窪地進行改造,把水蝕石灰岩中的漏洞填堵起來使之成為儲水池或水槽。在大型儲水池收集並儲存雨水,以備旱季之需。例如馬雅的提卡爾城就有足夠1萬人在18個月內飲用的水。在科巴城的馬雅人為了使供水更有保障,在湖邊築堤用以提升水位。然而對於住在提卡爾這些依靠儲水池的城市居民而言,如果18個月裡滴雨未下,他們就會遭受極其嚴重的後果,也許短短一場乾旱就能耗盡他們所有的食物儲備,因為作物生長需要的是雨水而不是儲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