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第五章 馬雅文明的崩潰 >

第五章 馬雅文明的崩潰

失落古城之謎

迄今為止,已有數百萬的現代遊客造訪過千年前崩潰的古馬雅文明遺址,它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半島,與中美洲毗鄰。所有人都喜愛浪漫的神秘,而馬雅就近在咫尺。對美國人來說,它幾乎和阿納薩茲遺址一樣近。如果要參觀馬雅古城,你只要從美國直飛到現代墨西哥的梅裡達城,租輛車或跳上小型巴士在高速公路奔馳一個小時即可到達(參見地圖6)。

時至今日,馬雅的許多斷壁殘垣、宏偉磅礡的建築和紀念碑,仍然為叢林所環繞,遠離現代人類的居住地(參見圖12)。曾幾何時,在歐洲人到達以前,這些遺址是新大陸最璀璨的美洲文明,擁有目前惟一已被全面破譯的書寫文字系統。今日,沒有幾個農民能在這裡謀生,那麼先人又是如何在此建立起城市文明呢?馬雅讓我們歎為觀止的不僅僅是它的神秘與魅力,而且還因為它是「純粹」的考古地點。由於人口漸稀,馬雅像羅馬或阿茲台克的首都特諾茲提朗(至今仍被埋在現代墨西哥城底下)等許多古代城市那樣,被後來的建築所覆蓋。

直至1839年,被遺棄的馬雅城市仍為樹木掩蓋,不為外人所知。當富裕的美國律師約翰·斯蒂芬斯和英國設計師弗雷德裡·卡瑟伍德聽說叢林中有廢墟的消息後,斯蒂芬斯讓馬丁·范伯倫總統任命他為中美洲共和聯盟大使。斯蒂芬斯與卡瑟伍德一共勘探了44處遺址和城市。從那些精美超凡的建築和藝術中,他們意識到這絕非(用他們的原話)「野蠻人」的作品而是屬於一個業已消亡的高級文明。他們辨別出石碑上的一些雕刻可能是文字,並正確地猜測到它們與歷史事件和人名有關。回來以後,斯蒂芬斯寫了兩本描述這些遺址的遊記,由卡瑟伍德繪製插圖。遊記受到了大眾的歡迎。

馬雅的浪漫魅力從斯蒂芬斯的書中可窺一斑:「城市被遺棄了,既不見子嗣們在斷壁殘垣間徘徊憑弔,也不見代代移接的文化傳承。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艘航行在茫茫大海中殘損的三桅帆船,主桅不復存在,名字無從考起,船員們也消失了。沒有人告訴我們她什麼時候來過,屬於誰,航行了多久,是什麼致使她遭受滅頂之災……在這片蒼翠繁茂的森林中曾經有過輝煌的建築、雕塑、繪畫和所有用於昇華生命的藝術。演說家、勇士和政治家,美麗、野心與榮光最終逝去。沒有人知道他們曾經存在過,更無人講述他們的過往……這是一個有品、精緻和奇特的民族。在經歷了興衰,達到黃金鼎盛時期後,終而消亡……我們登上他們孤寂的廟宇,來到坍塌的祭壇前,無論到哪裡,都能看到他們所留下的喜好和手藝的印記……我們將牆上那些以悲傷目光凝視的陌生人喚回人世,想像他們衣著華麗,羽翎相飾,在宮殿和廟宇的台階拾級而上。這座偉大美好的城市展現出顛倒、孤寂和失落的壯觀景象;在世界歷史傳奇中,沒有什麼能像她那樣給我們如此強有力的震撼……這座身處密林深處的廢墟,甚至沒有一個可以被辨認的名字。」今日前來參觀馬雅遺址的遊客仍能體會到斯蒂芬斯所描述的這種感覺,這就是馬雅文明隕落的吸引人之處。

馬雅的故事為我們這些對史前社會崩潰感興趣的人提供了諸多有意義的地方。首先,馬雅的文字系統被保存下來,雖然不甚完整,但仍然為重新構建馬雅歷史添加了許多細枝末節。對此,復活節島和依靠樹木年輪與林鼠貝塚來重塑歷史的阿納薩茲是無法與之相比的。馬雅城市璀璨的藝術和建築為考古學家提供了許多研究素材,如果他們只是沒有文字的狩獵採集民族,生活在草棚小屋,那麼考古價值將大打折扣。其次,氣候學家和地質生態學家最近又發現了一些導致馬雅崩潰的氣候和環境變化的跡象。最後,許多古代馬雅文化在災難中倖存下來,今天仍然有一些馬雅人居住在他們古老的家園,使用馬雅語言。早期的歐洲到訪者對當時的馬雅社會做了些記錄,為我們瞭解古代馬雅文明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克裡斯多夫·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十年後,即1502年,馬雅人第一次接觸歐洲人。哥倫布在他四次航行的最後一次截獲了一條可能是馬雅人的貿易船隻。1527年,西班牙開始出征馬雅,一直到1697年,才降服了最後的馬雅公國。因此,西班牙人有大約200年時間觀察獨立的馬雅社會。在此特別要提到的是大主教迪亞格·得·蘭德所做的好事與壞事。從公元1549年到1578年,大部分時間他都住在尤卡坦半島。一方面,他在這場有史以來最野蠻的文化破壞運動中燒燬了所有馬雅人的手抄本,以期消滅馬雅人的偶像崇拜,其中只有四本手抄本得以倖存至今。另一方面,他詳盡地撰文描述馬雅社會,並找人粗解了馬雅文字,從而為400年後馬雅文字的最終破譯提供了一些線索。

我們之所以用一整章的篇幅來探討馬雅文明是因為要將它與其他章節中的過去社會做個對照。那些社會規模小,地理環境脆弱偏僻,並且遠遠落後於同時代的技術和文化。馬雅則不同,在前哥倫布時期的新大陸,它擁有最先進的文明(或者說它是最先進社會中的一個),它是惟一留下大量文字、且位於新大陸文明(美索亞美利加)兩大心臟地帶中的地方。馬雅的環境由於喀斯特1地形和不規則降雨存在一些問題,但從世界範圍來看,並不算特別脆弱,至少比起古代復活節島、阿納薩茲、格陵蘭或現代澳大利亞要好些。為避免使你們誤以為只有生態脆弱的小型邊緣社會才有崩潰的危機,馬雅的例子則警告我們崩潰也有可能發生在最先進、最具創造力的社會。

從解釋社會崩潰的五點框架來看,馬雅體現了其中四點:他們的確毀壞了自己的環境,特別是濫伐森林和土壤侵蝕;氣候變化(反覆的乾旱)也促成了馬雅的崩潰;馬雅各城邦之間的龍爭虎鬥是引發崩潰的一個重要因素;最後則是政治與文化原因,尤其是國王和貴族間的爭長競短導致連年征戰、競相豎立紀念碑,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五點框架中剩下的最後一點是與外部友邦的貿易終止,這似乎與馬雅的隕落沒有多大關係。雖然馬雅的黑曜石(他們喜歡用這種原材料來打制石器)、玉石、黃金和貝殼需要進口,但後三樣都是「非必要」的奢侈品,至於黑曜石,遠在馬雅政治體系崩潰後,各地區仍能見到大量的黑曜石工具,由此可見黑曜石從不曾短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