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 復活節島的隱喻 >

復活節島的隱喻

復活節島孤立的處境清楚地提供了一個過分利用資源的社會如何自我毀滅的例子。讓我們回顧前面講過的五點造成環境崩潰的因素。受到敵國攻擊和失去友邦的支持這兩點因素在復活節島的崩潰過程中沒有起到任何作用;與此同時,也沒有證據表明,復活節島上的社會在其建立後與外界敵人或朋友有任何關係。即使有一些木筏後來到過島上,這種為數不多的接觸也不可能造成威脅或提供援助。至於第三點因素,我們仍無相關氣候變化的證據,雖然不排除以後可能會出現。最後,我們不得不考慮僅存的兩個導致復活節島崩潰的因素。其一為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特別是濫伐森林和破壞鳥類的數量與種類;其二則是這種環境破壞背後的政治、社會和宗教原因,這包括了復活節島缺乏逃生手段因而無法對外移民的孤立處境,也包括由於部落酋長間的相互競爭引發建造更大的石像,從而需要更多的木材、繩索和食物。

復活節島孤立的境地解釋了為什麼它的崩潰比起任何史前社會的消亡更讓我的讀者和學生們牽縈於心。復活節島和現代文明社會驚人地相似,就像復活節島上幾個相互依存的部落一樣,全球化、國際貿易、噴氣式飛機和互聯網使得今日地球上的這些國家能共享資源並互為影響。地球存在於宇宙中,好比波利尼西亞的復活節島孤立於太平洋一隅。當復活節島民陷入困境之時,他們無處可去,無人救援。同樣,當災難來臨,我們作為地球人也一樣插翅難逃。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會將復活節島的崩潰來當作世界末日的隱喻。

當然,這種隱喻並非完全恰當。我們今日的情況與17世紀的復活節島民有很大差異,但對我們來說,其中有些差異的危害性卻大大增加。例如,僅僅幾千個復活節島民就能靠石器和人力摧毀自己的社會,而當今幾十億人在金屬工具和機器的幫助下豈不是摧毀得更快、更嚴重?但這些差異中還是有我們的優勢,我將在本書最後一章來探討差異問題。

————————————————————

注 釋:
1.海耶達爾為了證明復活節島的文明來自南美印第安的史前文化,他按照公元前500年秘魯印第安人的造船法建造了一艘命名為康奇基號的木筏,於1947年從南美的秘魯出發,在海上漂流了101日,航行8000公里。——譯者

2.意思是「會說話的木頭」。——譯者

3.又稱厄爾尼諾現象。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譯者

4.安山巖線,介於環太平洋島弧區和太平洋內的岩漿巖之間的岩石界線。——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