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柔軟的宇宙:相對論外傳 > 後記 >

後記

與大師為伴

這本書講述了一段跨越兩百年的物理學史,這是一個讓人「三觀盡毀」、腦洞大開的探索歷程。

在一步一步瞭解「柔軟的宇宙」和「彎曲時空」的奇妙過程中,我們有幸與大師相伴而行。對這段歷程,我有自己偏愛的觀察角度。第一個角度是——科學家並非生活在真空中,偉大的發現不是科學家們開腦洞開出來的,每個科學發現都要放到歷史大背景中去審視。比如熱力學的發展與蒸汽機大規模應用關係密切,電磁學與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電氣時代的到來密不可分。

1879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小城烏爾姆,同年,電學宗師麥克斯韋在英國去世,時間上的巧合頗有點交接班的意味。麥克斯韋去世前一天,美國的愛迪生遞交了實用燈泡的專利申請,愛因斯坦的父親也將與燈泡結下不解之緣。你感覺到了嗎?歷史總是把千般線索巧妙安排。

至於第二個角度,那就是——科學家也是人,他們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喜怒哀樂,也有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話說得一點兒不假。你能想到嗎?愛因斯坦上大學時經常翹課,而且他是奉子成婚。請不要責怪我太過八卦。他們與我們一樣,是活生生的普通人。當世界大戰來臨之時,他們是各為其主呢?還是捍衛人類的良知與底線呢?科學家們展現出了與豐富的人性側面。

瞭解科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這些科學家群體或許更值得我們關注。有人早已故去,有人遠在萬里之外。雖然他們與我們不在同一個時空,但我們讀他們的故事,不就相當於穿越時空,與他們為伴嗎?能與大師為伴,是多過癮的事兒啊!

什麼是科學

「科學」二字本是名詞,字面原意就是「分科之學」。在我國,科學經常被當做形容詞使用。人們總是說,「×××不科學」,這時候「科學」已經成了正確與優化的代名詞,但是人們對於科學本身的含義卻未必清楚。到底什麼才是科學呢?人們往往會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統統成為「科學」。這時的科學,就是狹義的科學。

凡是能被科學討論的,必須是可以測量的。伽利略做斜面滾落實驗,連續測量了上千次之多,比薩斜塔上的自由落體實驗更是個廣為流傳的科學故事。儘管伽利略做沒做過這個實驗現在存疑,是不是在比薩斜塔做的也存疑。至少是在伽利略他們這一代人手裡,科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最後逐步發展成了現代科學體系。

為什麼要讀科學史

科學史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人類的「認知史」。我們一開始是怎麼看待這個事物的,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對這個事物的重新認識,人類的知識是如何一點點累進的,都可以通過科學史得到瞭解。人類的認知歷程是個非常曲折而又充滿懸念的過程,聽過我音頻廣播的朋友恐怕會記得我常說的一句話,叫做「按下葫蘆起了瓢」。科學發現的歷程就是如此,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冒出來了,既有山重水復疑無路,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真如破案一般需要層層抽絲剝繭,考驗的是人類的耐心和洞見。就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人類一步步向前發展,社會也在一點一滴進步。

人類的歷程就像無盡的遠征,研讀一段歷史就好比偶爾回過頭去,看看身後那一串長長的腳印。已經走了這麼遠了!原來走了好多彎路啊!我們不由得生出感慨。是啊,我們走了這麼遠了,但前頭的路還長著呢……

吳京平

2017年5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