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 第一百零六章 用事件表取代時間表 >

第一百零六章 用事件表取代時間表

我最近對提高個人的工作效率有點心得。以前時間多事情少的時候,我總覺得所謂個人時間管理都是瞎扯淡,人還是這麼個人,工作還是這麼多工作,你再有效率還能怎麼樣呢?現在我越來越覺得,是需要轉變思想了。提高工作效率有學問。

一般人一提到時間管理,可能首先想到的多把時間用在「正事兒」上,而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閒事上:多工作少上網,多看書少看電視。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正 事幹的太少,第一個想到的時間管理方案往往是制定一個時間表。我就曾經制定過這樣的表,8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中,多少時間是真搞科研(對物理結果的嘗試和刺 探),多少時間是處理一般事務,多少時間是讀論文等等。但是這樣的表格從來就沒被執行過。

我發現建立時間表其實是一個思維誤區。 這種表格明顯是當初上學時候的課程表的翻版,幾點到幾點學語文,幾點到幾點學數學。實際上課程表的作用與其說是為了教育學生,不如說是為了方便老師。為了 方便老師,必須讓五十多個孩子統一行動,為了讓五十多個孩子統一行動,必須制定課程表。成年人如果是制定健身計劃,沒準這種表格還有道理,如果是為了工作 的話就一點道理都沒有了。

我們在工作中需要幹的事情絕對不可能像上課那樣以固定時間長度為單位。工作有意思的時候可能一連幾天只幹一件事,工作沒意思的時候可能上一整天網。因為我們實際上不可能真正執行什麼時間表,所以實際上時間表的督促作用就完全沒有了。但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那些真正執行了這種時間表的人。他們的才華受到了禁錮,很可能最終一事無成。因為他們不是時間的主人,他們是時間的奴隸。他們的工作方式是服務員的工作方式。他們把退休人員的生活方式當成了自己的工作方式。

我認為個人效率管理的第一原則,一切一切的基礎,就是要把「時間表」觀念轉變為「事件表」觀念。「事件」,也就是任務,才是工作的本征函數,我們的一切計劃必須按照這種本征函數展開。

在每天工作開始之前,應該首先計劃一下今天準備做哪幾件事。也就是說要給自己設定目標。

不行的人沒有目標。普通人只有大的,關於最後結果的目標,比如說一個科學項目。而牛人的工作方式是設定為了實現最後結果的各種中間過程的具體的小目標。有了目標之後還要制定具體的計劃。這裡的關鍵詞是「具體」!

有些有浪漫主義情懷的人認為工作是為了享受「過程的樂趣」,但事實是做事不是做愛。工作就是要完成這些目標,否則就成了行為藝術。

有了明確目標以後,工作就好像打仗一樣,變得非常有活力。這時候什麼閒聊喝咖啡上網都成了放鬆手段,除非你的工作還沒有這些事情重要,否則這些事情根本就不會主動影響工作。

以任務為中心工作,最重要的好處是確保了任務的完成。而如果以時間表為中心去做事,很可能無窮多時間投入進去了,最後什麼也沒做到。這裡的根本原因就是當一個人沒有具體目標的時候,他會找到各種借口來讓自己浪費時間。有時候這種行為甚至是無意識的。

每天工作結束,我們要問自己的問題不是這一天投入了多少時間工作,而是這一天幹成了幾件事。今天做不完可以明天做,但必須建立「一定要完成這幾件事」的工作觀。

多大的事情才能算做完成了一件事呢?我認為值得寫在筆記上存檔的事情才能算一件事。

我認為這些小目標小任務必須是「結果可觀測」的。比如保存在計算機上的數據就是「不可觀測」的,你必須把它畫成圖,給出一個科學解讀和判斷,才算是完成 了一件事。再比如很多人認為讀論文是重要的工作,但只「讀」是不可觀測的,最好把這篇論文的可取之處寫入筆記,才算是做了一件事。

我觀察那些有一定成就的人物,無不是以任務為中心去做事。如果我們要幹一件事,我們就要把這件事幹成。如果我們要學一個技能,我們就要把這個技能學會。哪怕我們只不過讀一本書,我們也要把這本書讀完。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一種功利主義思想,應該「不以成敗論英雄」。其實我同意這種說法。並不是每個人都非得有所作為。無所作為也是一種人生境界,甚至可能更 有美感。但我們的理工科思維不研究怎麼做才有美感,我們研究「如果你想有作作為的話那麼你應該怎麼做」。那些鼓吹什麼「體驗工作的樂趣」的這種重在參與的 人,最後很難取得任何成功。

每天像打仗一樣工作有沒有樂趣?我認為其實很有樂趣。但有一點必須明確,就是這種「以任務為中心」的工作,不「好玩」。肯定沒有打魔獸世界有意思。很多很多任務本質上是髒活累活,是我們不愛干的。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每天都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這一天過得很有意義。

本文談論了我們在工作中「做什麼」的問題。必須把思想建立在「以任務為中心」的基礎上,才能談效率,才能談「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