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 第七十二章 筆記本就是力量 >

第七十二章 筆記本就是力量

這幾天我在參加一個物理會議,說了聽了想了很多物理問題。這個狀態下好像不太適合寫博客,但我有一個非寫出來不可的重大發現。我通過仔細觀察,發現所有頂尖物理學家的一個共同特點:他們都有筆記本電腦。

以上是一個可能開的不怎麼樣的玩笑。本文想說的其實不是筆記本電腦,而是筆記本。達芬奇,錢鍾書,和費米,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他們都有一大堆筆記本。

做筆記,似乎不是一個特別酷的行為藝術。學校裡一般只有女生才老老實實地記筆記。我的高中物理老師有一次說,他希望得到的最佳畢業禮物是我們工整的課堂筆記 — 這句話降低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本文不研究課堂筆記。我們關心的是那種能讓人獲得無上智慧和力量的筆記本。科學家試煉這種筆記本,就如同魔獸世界裡的獵人培養自己的寵物一樣重要。

達芬奇的筆記本就雜亂無章,上面全是各種看上去互不相干的心得,想法,實驗記錄和設計。錢鍾書不藏書,再好的書也是看完就順手送人。但他讀書幾乎必做筆記,讀書筆記永遠保留,隨時拿出來用。費米的筆記本簡直是一個傳說。傳說中,費米喜歡每週跟一大幫學生聚會,一般是讓一個學生提出某一方向的物理問題。然後費米就會找出自己在這方面的筆記。一直到臨終之前,他仍然在試圖整理筆記本。

如果他們都是最聰明的人,為什麼要下這種「笨功夫」?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思考一個新問題:在搜索引擎時代,知識還是力量麼?

可能有人認為知識不是力量,「獲得知識的能力才是力量」。我對此的回答是,這種人一點知識沒有。

有人錯誤的認為人腦就如同計算機的 CPU 和內存,講究越快越好,而硬盤的大小對於計算性能來說無關緊要。這種人需要想想為什麼計算機下圍棋贏不了人。

早先的計算機下國際象棋程序是這麼設計的:我遍歷所有可能的走法,然後對每一種走法我再遍歷所有你可能的應對,然後我再遍歷對你的每一種應對的所有可能的應對….. 期間我對每一個局面判斷優劣。人無法做到這一點,這樣一來計算機就可以憑借其計算速度取勝。但事實結果是這樣的計算機根本不是人類棋手的對手,因為這種算法發散的太厲害。也許一台超級計算機能這樣算出去十幾步,可是最後還是人類取勝。

因為職業棋手不是這麼下棋的。在職業棋手眼中,象棋是一門語言,定勢就如同詩句。象棋大師的計算並不比一般選手多,他們只是象棋知識多。為什麼高手可以跟幾十個人下「盲棋」而不必擔心記不住局面?因為在普通人(和早年的計算機下棋程序)看來,棋盤上的棋子是一個一個的;而在大師看來,棋子是一塊一塊的。事實上,有實驗證明,如果是實戰殘局,大師的記憶力比普通人高得多;而如果是隨機擺放的棋子,大師的記憶力與普通人一樣。普通人記的是字母,大師記的是詞彙和段落。現在的下象棋程序,比如「深藍」用的,其之所以成功,就在於它也學會用定勢來思考了。為什麼再牛的大師也要每天打譜?因為下棋比的不是計算速度,而是棋的知識。

真正的專家,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知識體系。這套體系就如同他們心中的一棵不斷生枝長葉的樹,又如同一張隨時變大變複雜的網。每當有新的知識進來,他們都知道該把這個知識放到體系的什麼位置上去。有人管這套體系叫做 mental model, 有人管它叫 matrix。有了這套體系,你才可能對相關事務作出出神入化的「眨眼判斷」,而不是靠什麼「靈感」或者「女人的直覺」。

普通人把魚按形狀分類,而一個有知識體系的漁民則把魚按巡遊習慣和商業價值分類。真正懂音樂的人聽同一首貝多芬要聽很多種不同版本,有知識體系的油漆工可以識別十六種不同的白色。新手消防隊員只看到火,而有知識體系的老消防隊員看到的是一個有起因有發展有結局的故事。有知識體系的科學家,一眼就能看出什麼方向重要,什麼不重要。

怎樣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第一要主動學習。現用現學是一個巨大的能力,但是是不夠的。要為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而學。做筆記是個好辦法。我們看楊絳怎麼描寫錢鍾書做讀書筆記:

他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Bodleian——他譯為飽蠹樓)讀書時養成的。因為飽蠹樓的圖書向例不外借。到那裡去讀書,只准攜帶筆記本和鉛筆,書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跡,只能邊讀邊記。

這段話充分說明為什麼錢鍾書以大師身份進入歷史,而楊絳則以大師的老婆留名。錢鍾書是在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她卻反覆強調什麼因為圖書館向例不外借!

我讀到好書,也會做點讀書筆記。如果你沒做過,你不會有我的感受:寫讀書筆記太累了。正如錢鍾書說的那樣,到寫讀書筆記的時候,才發現很多讀第一遍沒有讀出來的意思。在寫筆記的時候要把一本書融會貫通,要記下自己的感想,甚至要跟作者對話。讀各種閒書是我的業餘愛好,只能使用零散的時間。在讀閒書時間裡我有三件事可以選擇:讀一本新書,寫篇博客,或者寫讀書筆記。其中我最不願意做的事情就是寫讀書筆記。實在是最高強度的腦力勞動。相比之下,反倒是科研筆記更容易寫。

建立知識體系的第二要點,是要把新的知識跟自己已有的知識聯繫起來。一般人善於發現新事物的不同點,而真正的高手則善於發現共同點。所謂消化吸收的本質,正在於此。有些讀書太多的人之所以死板,就是因為他機械地讀,而沒有建立一個體系。

把一本書買回來放在書架上,不等於擁有這本書。把 pdf 文件放在硬盤上並卻確保能夠全文搜索,不等於擁有這個文件。藏書是一個很迂腐的行為。我雖然沒有修煉到錢鍾書看完隨手送人的境界,但我能夠做到追求看過,而不追求書架或硬盤上有。

剛開始念研究生的時候,我把看過的物理論文按內容加標籤,而現在我一律按照作者名字加標籤。你跟我提一篇物理論文,我不記得這篇文章的標題是什麼,但我記得它的作者是誰,哪年發表的。所有的物理學家都是如此。當你對一個領域足夠瞭解,你就會構建一個知識體系,在這個體系裡,誰做的什麼工作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