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 第三十八章 科學無定論:從手機輻射到全球變暖 >

第三十八章 科學無定論:從手機輻射到全球變暖

(《新知客》,2010年8月)

你相信全球變暖麼?你相信手機輻射致癌麼?這也許是兩個愚蠢的提問 — 手機輻射和全球變暖是純粹的科學問題,應該由科學家來回答。科學事實怎麼能談「相信不相信」呢?只能談「知道不知道」,「理解不理解」,真是如此麼?

好的科學家給人的印象常常是冷酷無情的真理提供者:他們從不考慮任何人的愛憎,敢於跟教會,政府和廣大公眾的偏見唱反調,是愚昧眾生中的孤膽英雄。而一般人則應該學習科學家們提供的答案,最好再把答案傳播出去,與利益集團和偏見無知者作鬥爭!不是麼?比如全球變暖,2009年的調查顯示只有57%的美國人認為全球變暖是真的,相信全球變暖是人類行為導致的更只有36%,這兩個數字都比上一年低。我估計在中國調查的話數字也不會高。是不是公眾正在變得越來越愚蠢,或者利益集團加大了宣傳攻勢呢?

事實是,手機輻射和全球變暖的問題都有一點麻煩。儘管手機輻射是如此的令人關心,但就當前而言,科學家也不知道手機輻射是否真的有害。儘管全球變暖是如此的迫在眉睫,儘管絕大多數科學家都「知道」全球變暖是真的,但遺憾的是很多科學家對這個結論的處理方式遠遠談不上科學。

人們對手機輻射的最直接感受是打電話的時候手機會把整個頭部「烤」熱,但這個熱量其實比站在太陽下頭部感受到的「陽光輻射」低一個數量級。手機發出的無線電波強度顯然大於調頻廣播,但是否足以對人體細胞產生某種傷害,以至於導致癌症呢?很多科學家認為不會。2008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主任 Robert Hoover 就曾經這樣向國會作證。可是你怎麼敢肯定就絕對沒有這種傷害?你怎麼知道 Hoover 沒有被通訊公司收買呢?

最好的辦法是做實驗。1995年的一個實驗發現,每天兩個小時手機強度的無線電波照射會對老鼠的腦部細胞產生傷害並可能導致癌症。然而2004年一個歐盟資助的項目重複做了這個實驗,卻沒有得到類似的結果。

如果手機真的對健康有害,那麼那些頻繁使用手機的人應該比不用手機的人更容易患上某種疾病。2007年丹麥癌症學會對超過42萬手機用戶的統計表明,手機對健康無害。另有很多類似的研究得到同樣的結論。但這些統計研究也不是完全可靠的。比如丹麥的這項調查並沒有包括那些不需要自己支付手機賬單的商業用戶 — 而這些用戶往往是使用手機最頻繁的。另外,這項研究僅僅統計到2002年的腫瘤診斷,可是手機輻射也許需要幾十年才能導致腦癌。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樣本全面,手段科學的徹底調查。國際癌症研究總署 (IARC)就在組織了一項十三個國家參與,耗資2400萬美元的長期研究,稱為 Interphone Study。今年五月,研究報告終於出來了。結論是這樣的:第一,那些最經常使用手機,且用的歷史最長的10%用戶,他們患上某種腦癌的概率比那些根本不用手機的用戶高40%。這似乎是一個明確的警告。

可是這份報告的第二個結論是,那些不怎麼經常用手機的用戶,他們患腦癌的概率比那些只用有線電話的人要低!難道說時不時地用用手機反而會對大腦有好處麼?

沒準還真是這樣。一個更有意思的最新成果是南佛羅里達大學的幾個科學家再次用老鼠做實驗,同樣是每天兩個小時的照射,結論居然是手機輻射可以減少記憶損失,從而避免老年癡呆症!

所以的確有科學家懷疑手機輻射的危害,但有的科學家發現手機輻射並沒有危害,有的科學家甚至發現手機輻射有好處。以至於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都既不能宣佈手機輻射無害,也不能宣佈有害,只能說「沒有證據顯示」手機對公眾健康有害。在這句「沒有證據」的背後,是多個研究項目相互矛盾甚至可以說漏洞百出的結論,結果就是對於手機輻射的研究,你就算都知道了並且理解了,最後仍然要面對「相信不相信」的選擇。

全球變暖的研究者們達成共識的能力比研究手機輻射的科學家要好得多,與疑慮重重的公眾相反,絕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人造全球變暖是真的。但我們可以看到,公眾仍然有充分的理由問一個「相信不相信」。作為一個全球變暖學說的支持者,伯克利物理教授 Richard Muller 在其 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 一書中列舉了科學家和媒體(尤其是幫戈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犯下的四個錯誤。我們將會看到,中國的專家和媒體也在犯同樣的錯誤。

歪曲

一個眾所周知全球變暖「證據」是變暖引起南極冰蓋的減小,這會導致海平面的上升。然而事實是2001年的 IPCC 報告預測全球變暖會導致南極冰蓋增加!為什麼?因為變暖促進海洋水分的蒸發從而增加南極的降雪!所以你最多只能說南極冰蓋減少證明科學家的預測模型有問題,而不能說它驗證了全球變暖學說。

另一個著名的歪曲事實是戈爾紀錄片中一張圖說明颶風引起的人類財產損失最近一百年以來爆炸式增長,這張圖被廣泛引用,目的是證明全球變暖正在讓地球上的氣候災害越來越多。這張圖的唯一問題是它完全沒有考慮通貨膨脹。如果你把通貨膨脹計算進去,歷史上的災害損失基本上是隨機分佈的。很難想像這麼重要的圖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只能解釋成是故意的。

至於戈爾片中那個因為找不到冰塊而淹死的北極熊?北極熊被淹死的全部證據只有四隻,他們被淹死的原因是趕上了風暴。

誇張

很多人認為是全球變暖會增加颶風等災難性天氣。的確有些科學家的模型認為這是真的,但這些模型並不完善。而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全球變暖會減少颶風的出現!風暴的產生是非常難以模擬的氣象過程,不同的模型往往有完全相反的結論,總體而言,科學家並沒有達成什麼共識。歷史記錄也沒有證據說現在的颶風比過去多。

數據採摘

全球變暖帶來的改變是多方面的,而為了引起公眾的警覺,人們往往只報道那些壞的方面。在戈爾的紀錄片裡,他提到由於全球變暖,龍捲風增加了。從歷史數據來看,這個論斷是正確的,可是他沒有把數據說全。沒錯,如果你考察過去50年的數據統計,記錄到的龍捲風的總數的確增加了,但是大的龍捲風,那些足以造成災害的龍捲風,減少了!在這裡戈爾沒有撒謊,但是你能說他很誠實麼?

數據採摘並不只是戈爾的習慣,很多科學家也會有意無意地這麼做,比如那張著名的過去千年北半球溫度變化曲線,就被查出存在重大的統計缺陷。

新聞偏見

如果這個冬天不太冷,媒體就會說你看這就是全球變暖;如果這個城市40年前比現在冷很多,媒體就會說你看這就是全球變暖;甚至2009年冬季全球很多地方非常冷,結果有媒體說專家認為全球變冷就是全球變暖。今年春季中國南方大旱,有專家說是因為全球變暖(一個新聞標題甚至是《當乾旱成為習慣》);今年夏季中國南方大汛,有專家也說是因為全球變暖。事實是過去一個世紀內全球平均溫度只升高了0.55度。平均到每一年,溫度能升高多少呢?每年升高的這麼一點溫度是否足以造成今年相對去年這麼大的改變?大部分被人們感覺到的「非常」氣候和變暖其實是氣候的正常起伏和城市建設增加排熱量的結果。

全球變暖的趨勢很可能是真的,而且很可能是人類行為造成的,但是其中有非常多有爭議的地方。甚至就連到底是二氧化碳增加導致溫度上升還是由於溫度上升導致二氧化碳增加這個最基本的論斷,科學家們也在爭論之中。全球變暖並不簡單,可也許是本著小心為上的目的,媒體和科學家都傾向於向公眾傳達簡單的信息。

也許公眾喜歡簡單的信息,但簡單有代價。上世紀80年代,美國加州曾經連續六年乾旱。為了讓公眾充分認識到乾旱帶來的可能危害,科學家和政客把這場乾旱描寫成永久乾旱,一些科學家甚至提出乾旱是全球變暖的特徵。於是政府投資搞了很多抗旱的設施。然而六年過後開始出現連續的高降水!最後的代價是科學家們失去了公眾的信任。

科學家不是聖人,他們只是一幫幹著可能不太普通的工作的普通人。有些科學家會為了爭取眼球和科研經費而誇大自己的結果。有些科學家會因為拿了利益集團的資助而故意得出有偏見的結論。更重要的是,所有科學家都會犯錯誤,就算他們不犯錯誤,他們也不可能總在公眾最需要答案的時候立即提供答案。

科學家不是真理提供者,科學家是真理探索者。一個科學家的價值不是「知道」,而是「不知道」。科普文章的重大誤區,在於把科學描寫成科學家已經定論的東西。其實科學家在真實生活中最常幹的並不是與公眾,民間科學家或者宗教團體辯論,而是與同行辯論。真正值得報道,最值得玩味的科學是那些尚不知道正確答案,一幫科學家激動地爭執不休的科學。科學前沿的意思不是與日常生活無關,而是沒有定論。

對科學家的信任度下降不但不是社會的退步,而且是社會的進步。我們應該把科學家當成打仗之前散出去的探馬。他們一有風吹草動就興奮地跑回來報告,最後擺在我們面前的情報往往互相矛盾。我們不怕矛盾的情報,因為我們瞭解這些探馬可能會犯錯誤,或者他們的確不知道。我們要做的也許僅僅是耐心等待。除此之外,作為信息時代的人,我們得自己判斷:怎樣去相信一件「科學家講的事情」。

(全球變暖部分所有沒有給出參考文獻鏈接的例證來自 Muller 的書。)

—-

本文交稿之後,看到 Nature 上一篇新聞綜述:

Climate science: An erosion of trust?

此文談的也是氣象科學家在公眾心目中信任度下降的問題。它沒有說到點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