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歷史:虛無與萬物之間 > 詞彙表 >

詞彙表

A

吸收線(absorption lines):當來自恆星或星系的光線被分光鏡分成不同頻率時,它通常會顯現出暗線,這意味著存在一些特定元素,它們吸收了光的一些能量。吸收線的出現也被用來判斷來自遙遠天體的光線偏向電磁光譜的藍端還是紅端。

吸積(accretion):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圍繞新恆星旋轉的物質經由粒子碰撞和吸附而增大,直到它們最終形成星子和行星。

農耕文明(agrarian civilizations):人口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大型共同體,包括城市、國家及其周圍的農業村莊。農耕文明的共同特徵包括強制性貢賦、專門化職業、等級制度、國教、國王、軍隊、文字和數字系統以及紀念性建築。

農業(agriculture):通過提高對人類最有利的動植物的生產力來開發環境的一種方式。一種共生形式,隨著時間推移,它通常導致「被馴化」物種的基因變化。農業比採集技術更加豐產。它的出現標誌著人類歷史上一次革命性變革。

人類世(Anthropocene):一個新時代,目前還沒有被地質學家正式接受,在這個時代,我們這個物種成為生物圈變化的主導力量。2000 年,氣候學家保羅·克魯岑首先指出,我們在過去 200 年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地質時代,全新世大約在 200 年前工業革命時期就終結了。

套利(arbitrage):通過在一個地區廉價購買物品(在那裡,它們估價過低),然後到另一個地區高價出售它們(在那裡,它們估價過高)來賺錢。

大氣(atmosphere):環繞天體和被天體保留的氣團或氣層,尤其指環繞地球的氣層。

原子物質(atomic matter):原子、恆星以及人類由以構成的物質類型,除暗物質以外的所有形式的物質。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早期一種人科動物,腦容量與黑猩猩的相當,它們在 400 萬年到 100 萬年前興盛於非洲。

南島語(Austronesian):可能起源於中國的一種語系,然後傳遍東南亞,並且向東傳到太平洋地區,向西傳到馬達加斯加(大約 4000 年前開始的海上移民的結果)。今天,說南島語系的人將近 4 億。

阿茲特克人(Aztecs):一個半流動的部族,大約 1325 年定居在墨西哥灣特斯科科湖的一座島嶼上,然後在幾代人時間裡創造出一種農業文明,這種文明在 1519 年西班牙人到來之前一直存在。阿茲特克文明的基礎是令人尊敬的武士,它具有農業文明的一切常見特徵,包括文字。

B

大爆炸(big bang):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最早有點滑稽地使用這個術語,它現在得到廣泛使用,指按照大爆炸宇宙學的說法,宇宙由之而來的最初事件。

大爆炸宇宙學(big bang cosmology):對宇宙起源的現代理解,在 20 世紀 30 年代被首次提出,1960 年以來,它成為現代宇宙學的核心觀念(範式)。

大歷史(big history):從各種尺度——從人類的尺度到宇宙的尺度——建構關於過去的統一敘述的努力;與傳統創世故事等價的、現代的、科學的創世故事,也是這本教材的內容!

生物多樣性(biopersity):地球上或特定時期特定地區不同物種的數量。

黑洞(black hole):太空中的高密度區域,它的引力甚至連光線都無法逃脫。大型天體(比如巨大的恆星)的塌縮可以形成黑洞。

C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Cambrian explosion):寒武紀時期(5.42 億~4.88 億年之前),大量化石出現,動物也進化出了數量驚人的結構形式。長期以來,它被認為是生命在地球上首次出現的時期,儘管我們現在知道,單細胞有機物的出現早於寒武紀幾十億年。

資本主義社會(capitalist societies):在這種社會,市場交換成為貨物和資源交換的主要方式,精英和政府支持和鼓勵商業活動,因為他們的財富依賴繁榮的商業。

種姓制度(caste system):一種社會組織制度,依照這種制度,人們被嚴格地組織在由世系決定的不同等級中。印度的種姓制度一開始由膚色決定,因為外來的雅利安人的膚色比當地達羅毗荼人的膚色淺。

造父變星(Cepheid variables):一類恆星,它們的亮度會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北極星就是一顆造父變星。亨利埃塔·萊維特認識到,它們的變化可以告訴人們它們的質量和真正亮度,這意味著有可能估算出它們的真實距離。因此,造父變星是測量到其他恆星和星系距離的有效方式。通過找出附近星系的造父變星,我們首次證明了宇宙由多個星系組成。

化學分化(chemical differentiation):由於引力作用,液態重金屬會滲入地球核心,從而形成以鐵元素為主的高密度地核。

奇南帕農業(chinampa agriculture):一種耕作方法:以木料和泥土製造漂浮的地皮,並且把它們固定在湖中,然後在上面種植作物。它是中美洲早期農民的一項發明。

城市(city):數萬人的聚集區,有專門的職業,資源依靠外部供應。

強制力(coercive power):基於強制的權力,也被描述為自上而下的權力。它指一種過程,統治者由此獲得控制民眾和資源的能力,在必要時,可以動用武力。

冷戰(Cold War):20 世紀後半期資本主義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漫長的敵對時期。雙方都擁有核武器,因此,世界似乎從來就沒有遠離「熱」戰。

集體學習(Collective Learning):專屬人類的一種能力,指通過符號語言來詳盡而準確地分享個體所獲得的信息的能力,這樣一來,信息就可以在集體記憶中保存下來,一代代積累起來。集體學習或許是我們物種獨特的技術創造力之源。

通訊(communications):它們是指人類用來交換信息和觀念的各種技術:從言語到文字到印刷術和因特網。

共產主義(Communism):一種致力於建設反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通常是受馬克思的啟發而產生。在 20 世紀,蘇聯、中國、東歐、東亞以及東南亞共產主義社會一度囊括了世界近半數人口。

複雜事物(complexity):具有眾多內在聯結成分和新突現屬性的實體,它們的生存依靠自由能的流動。

共識性權力(consensual power):基於同意的權力,也被描述為自下而上的權力。它指一種過程,人們由此自願放棄某種個人和家庭自治,同意領袖人物控制他們的生命和資源。

消費資本主義(consumer capitalism):資本主義歷史的最新階段,在這個階段,生產力水平非常高,以至於只需把產品賣給生產它們的工資工人就可以贏利。消費資本主義要求為工人提供足夠高的工資,以便他們能夠購買這些產品,從而穩步促進日益增長的消費水平。消費資本主義起源於 20 世紀早期,它是當今最富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典型表現。

大陸漂移(continental drift):大陸的運動、形成和再形成。

趨同性進化(convergent evolution):在毫不相關的世系中出現相同的生物特性(比如眼睛)。

宇宙背景輻射(cosmic background radiation):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低能輻射,大爆炸 38 萬年之後被釋放出來,那時,宇宙的冷卻足以讓中性原子形成,從而物質和能量也可以分離。1964 年,宇宙背景輻射被發現,它促使大多數宇宙學家接受了大爆炸理論。

宇宙學(cosmology):一種關於宇宙的歷史和演化的解釋。

楔形文字(cuneiform):世界上第一種已知文字系統,以蘆葦在濕潤的黏土上書寫(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保存下來的最早文本的年代大約為公元前 2100 年。

D

被破壞的生態系統(damaged ecosystems):從許多方面來說,人類正在嚴重破壞支撐著他們的生態系統的許多組成部分——水、土壤、海洋、漁場、森林和生物多樣性。這些系統不但受到核輻射的威脅,也受到人類很高的消費水平的威脅。

伊斯蘭世界(Dar al-Islam):阿拉伯語,意思為「伊斯蘭地區」。由穆斯林戰士和行政官員創造,伊斯蘭世界是公元一千紀後半期最重要的經濟、思想和文化結構之一。

暗物質與暗能量(dark matter and dark energy):對恆星和星系運動做出的研究表明,宇宙中存在的能量和(或)物質肯定比我們能夠觀察到的多很多。目前來說,天文學家完全不知道暗物質或暗能量的構成,這是當代天文學巨大謎團之一。

人口轉型(demographic transition):出生率下降,這減緩了世界各地的人口增長。

散居(diaspora):希臘語,意思為「四處分散」;用來描述猶太人和許多其他民族在古代的分散居住狀態。

DNA:脫氧核糖核酸;雙鏈分子,存在於所有的活細胞中,含有用來合成和維持分子的遺傳信息,並且將這種信息傳給子代細胞。

馴化(domestication):人類對物種的基因改造,以便讓它們變得更溫順、更高產和更容易受人類控制;一種共生形式,馴化物種從中得到人類的保護。農業取決於馴化過程,這種馴化不僅適用於單個植物或動物物種,也適用於整個地貌。為了養活、保護和繁殖我們這個物種,人類已經馴化了地球和所有生態系統的大部分地區。現在,大約 50% 的陸地面積得以馴化,以便用來放牧和耕種,世界上超過一半的森林在這種轉變中消失了。

多普勒效應(Doppler effect):由於兩個物體的相對運動,波長會出現明顯的延伸或收縮。多普勒效應解釋了如下現象:當救護車離你越來越近時,它發出的警笛聲比它離你越來越遠時音調更高。它也解釋了來自遙遠星系(如果它們離我們越來越遠的話)的光為何向光譜紅端的位置位移——這是我們宇宙正在擴張的重要證據。

創新的驅動力(drivers of innovation):指那些往往會促進創新和集體學習的關鍵因素。創新最重要的驅動力包括:政府行為、人口增長、交換網絡的不斷擴大、運輸和通訊技術的改進、競爭性市場的擴張以及商業化。這些驅動力在互相重疊時尤其有效,會創造出新的、強大的協同作用。

E

農業時代早期(Early Agrarian era):人類史上大約 7000 年時間,大致從公元前 10000 年到公元前 3000 年——從最早的農業證據到最早城市和國家的出現這段時期。

突現特性(emergent properties):複雜實體的特性,它們不會呈現在實體的各組成部分中,只有當這些部分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特定的結構時,它們才會顯現出來。汽車具有一些突顯特性,但是在拆開之後,它的各部分不具備這些特性。

能量(energy):由宇宙中各種力構成,這些力可以做功或促使事情發生。目前來說,物理學認定了四種主要的能量:引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在原子層面活動,因此我們很難察覺到它們)。另外還有一種能量形式,即我們現在還不能充分理解的暗物質,儘管它們似乎是一種反引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表明的,物質和能量在極端高溫情況下可以相互轉化。也參見物質(matter)。

《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世界最早的書面文學之一。目前流傳下來的最早的文本大約出現於公元前 2100 年。作品講述了烏魯克超級英雄、國王吉爾伽美什的故事,其中描述了普遍的人類關懷:城市生活與舊石器時代生活的對比、悲悼死亡、藐視神靈以及環境惡化。

農耕文明時代(Era of Agrarian Civilizations):這個時代從大約公元前 3000 年一直延續到大約公元 1000 年。它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時代,那時,農業文明是所有人類共同體中最龐大、最複雜和最強大的。

真核細胞(eukaryotes):比原核細胞更複雜的細胞,它有了顯著的「細胞器」(比如「線粒體」),遺傳物質也受到細胞核的保護;真核細胞包括許多單細胞有機物和所有多細胞有機物。琳恩·馬古利斯認為,最早的真核細胞可能通過原核細胞的共生融合而興起。

交換網絡(exchange networks):以信息、貨物和人口交換的方式,把人口、社會和地域連接起來的網絡。所有形式的集體知識都通過交換網絡發揮作用。

擴張化(extensification):這個詞被用來描述創新和發展的各種進程,這些進程會帶來更廣泛的拓殖,同時又沒有導致單個人類共同體在規模上的擴大。擴張化是舊石器時代富有特色的發展形式。也參見它的對立面集約化(intensification)。

F

工廠制度(factory system):一種安排,工人由此在監督下進入工廠一起勞動,工廠中的蒸汽機或其他原動機為大量機器提供動力。

失敗的國家(failed states):指某些政府,它們無法控制它們的部分或全部領土,無力徵集稅收或者無法確保本國民眾的安全。

法西斯主義(fascism):首先在意大利提出來的一種意識形態,它認為,世界被劃分為相互衝突的種族群體。希特勒時期德國納粹黨的主要意識形態。

火棒農業(fire-stick farming):不是一種農耕形式,而是一種採集策略。為了促進新的增長和吸引可以獵殺的食草動物,食物採集者通常會焚燒地面。儘管是一種採集生活形式,不過,它也算是一種控制環境的方式(目的在於提高對人類有用的資源的生產力),因此,它也可以被視為向農耕邁出的一步。

採集(foraging):一些技術,它們依賴對大致處於自然狀態的自然資源的使用。狩獵和採集。採集是舊石器時代主要的技術類型。

化石燃料(fossil fuels):煤炭、天然氣和石油,它們蘊含著幾億年前吸收和埋藏起來的太陽能。

化石(fossils):死去的有機物的礦物化殘骸;保存在岩石結構中的一切動植物的硬化殘骸。

聚變(fusion):在恆星的大部分生命中,從氫核到氦核的聚變為它們提供能源,這樣,大量能量被釋放。氫彈威力的來源。

G

人屬(genus Homo):人科的一個種類,最早出現在 300 萬年前到 200 萬年前的非洲,它們比類人猿更像人類。其中包括能人、盧多爾夫人,或許還有匠人。這些種屬的特徵為:使用簡單工具、脫離了樹林的生活和腦容量的快速擴大。

全球化(globalization):交換網絡的擴張,直到它們逐漸覆蓋整個世界。

金鳳花環境(Goldilocks conditions):指各種條件剛好適合更複雜事物出現的環境——不是太熱也不是太冷、不是太大也不是太小,如此等等。

大轉折(the great turning):發展一種更強大的、積極參與型的民主體制,在這種體制中,民眾可以捍衛他們自己的長遠利益,這是對企業全球化持批評意見的經濟學家戴維·科騰的主張。

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地球大氣中某些微量氣體把到達地球的太陽熱量保存下來,而不是反射回太空,從而促使地球溫度像溫室那樣升高。

國內生產總值(GDP):一種指標,被經濟學家用來衡量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市場總價值。儘管是一種十分有用的衡量總產品的近似指標,但是 GDP 也忽略了其他許多重要的經濟活動形式,其中包括沒有報酬的家務勞動以及砍伐森林和排放二氧化碳之類的活動。

地下水(groundwater):儲存在地下巖縫或蓄水層的水。這種儲備花了幾千年時間,因此,當前地下水的使用速度似乎是不可持續的。

H

冥古宙(Hadean eon):地質上的年代,一直從 45 億年前持續到 38 億年前。它的名字取自古希臘人的冥界,即死者居住的地方。地質學家把地球歷史上這個最早階段稱為冥古地球,因為它是一個異常高溫的、「地獄般的」場所。

半衰期(half-life):一種放射性元素的一半質量衰變為另一種元素所需的時間。

赫羅圖(H-R diagram):通過繪製恆星的不同特徵——比如它們的絕對亮度和表面溫度——來表現它們生命週期之不同階段的圖表。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s):埃及的文字,希臘文的意思為「神聖的銘刻」,因為埃及人以這種文字來裝飾他們的建築。它使用圖畫和符號來表達聲音和思想,一直被廣泛使用到公元 4 世紀,此後被阿拉伯語所取代。

全新世(Holocene epoch):地質時代,從 13000 年前最後一次冰期結束一直持續到大約 200 年前人類世的開始。參見人類世(Anthropocene)。

人亞科原人(hominines):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分離以後,人類分支的所有物種;最早出現於 800 萬年前到 500 萬年前。這一支的唯一倖存者是智人或現代人。

直立人或匠人(Homo erectus or Homo ergaster):大約 200 萬年前出現在非洲的人亞科原人。幾乎與現代人一樣高,它們的腦容量大於能人的腦容量,它們馴服了火,實行配對,製造了更複雜的石器工具。一些直立人遷徙到歐亞大陸,甚至更遙遠的中國。

智人(Homo sapiens):我們這個物種即現代人的生物學名稱,似乎在大約 20 萬年前之後某個時間出現於非洲。在本書中,我們認為,我們物種的出現標誌著一道新的門檻,因為我們是地球歷史上第一個具備集體學習能力的物種。

園藝農業(horticulture):一種耕作方法,使用人力以及傳統的技術和工具——比如裝有木柄的石斧——來清除地面;以腳犁和鋤頭種植;以裝有木柄的骨制或石製鐮刀收割;以石頭碾磨穀物。

維奇洛波奇特利(Huitzilopochtli):阿茲特克人的戰神、太陽神和人祭之神,特諾奇蒂特蘭的保護神。

人類足跡(human footprint):人類對我們地球的再生能力的集體需求,有時候也稱為地球的承載能力。

I

帝國主義(imperialism):工業強國的擴張和工業化國家對非洲、拉美和亞洲社會的征服和殖民。

印加人(Inca):一個以秘魯庫斯科為中心的部族。15 世紀,他們沿南美西部邊緣創造了一個大型農業文明。這個文明建立在馬鈴薯和藜麥之上,也餵養美洲駝以獲得駝毛和用於運輸,它的主要特徵為出色的石造建築、精美的編織物以及戰神崇拜。與大多數農業文明不同,印加人發明了結繩語(奇普)而不是文字作為記錄的方法。

創新的誘因(incentives to innovate):社會中促進或阻礙創新的因素。它們可能包括賺錢或獲得政府高位或贏得聲望的機會,也可能僅僅是指改善個人和其他人生活的機會。

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s):一個特定地區最早的居住者。

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製造業、通訊和交通領域化石燃料的系統使用(它們取代了人力和畜力)所帶來的眾多變化。

集約化(intensification):農業時代和現代時期富有特色的發展或創新類型,在此過程中,創新使得一個特定地區可以供養更多人口,從而創造出更龐大、更稠密的人類共同體。參見它的對立面,即擴張化(extensification)。

同位素(isotopes):指特定元素的原子,它們的原子核中含有不同的中子數,因此原子重量也不同。碳測年技術就是測量碳的不同同位素比例的變化,因為碳-14(在碳的同位素中,只有它是放射性的)會在漫長的時間發生衰變。

L

拉皮塔文化(Lapita culture):一種繪有獨特幾何圖形的與眾不同的陶器,從巴布亞新幾內亞到薩摩亞等地均有出土,考古學家通過這種文化來探究深入太平洋地區的早期移民。

最後的共同祖先(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LUCA):現在地球上全部有機物由之而來的最近有機物或有機物群體,被認為生活在大約 38 億年前。

生命(life):生命具有三種公認的屬性,第一,通過進食或呼吸或光合作用,它使用來自環境中的能量(新陳代謝);其次,它自我複製(繁殖);第三,經過許多代之後,它能夠改變特徵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適應性)。

光年(light-year):光是電磁能的一種形式;沒有什麼事物比光速更快,光速大約為 300000 公里/秒。一光年是指光在一年時間走過的距離,大約為 9.6 萬億公里。

小冰期(Little Ice Age,LIA):指大約 1250 年到 1900 年這一時間段,這一時期,世界許多地區的溫度下降。其中的原因似乎是廣泛的火山噴發以及大氣中二氧化碳和甲烷含量降低。

M

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佛教兩大傳統或教派中最大的一支,大乘佛教提供了一條通向覺悟的途徑。它也被稱為大乘(Great Vehicle)。

馬爾薩斯循環(Malthusian cycles):指長期的循環,一開始是經濟、人口、文化甚至政治擴張期,隨之而來的,通常是危機、戰爭以及人口、文化和政治衰落期,如此週而復始。循環一般持續好幾個世紀,在整個農業文明時代十分明顯。它產生的原因或許在於這麼一個事實:儘管存在創新(它帶來繁榮),但是創新的速度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這就解釋了最終的崩潰。這種循環以英國牧師兼經濟學家托馬斯·馬爾薩斯(1766—1834)的名字命名。

天命(Mandate of Heaven):中國人的一種信仰,它認為,只要統治者的統治不違良知與道德,遵守維持秩序所需的一切儀式和禮儀,那麼,他們就會一直得到上天的眷顧。

摩尼教(Manichaeism):古代中亞一種宗教,它認為,人類歷史上貫穿著善的、精神性的光明世界與惡的、物質性的黑暗世界的鬥爭。

馬克思主義(Marxism):受馬克思(1818—1883)的作品啟發而產生的意識形態。馬克思聲稱,資本主義是現代世界的關鍵特徵,資本主義製造了如此深刻的不平等,以至於它最終必然會在未來社會主義社會中被消滅。

物質(matter):具有質量並且佔據空間的實體。正如愛因斯坦所指出的,依照著名的公式,物質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E(能量)=m(質量)×c(光速)2。因此,物質可以被視作凝結的能量;在大爆炸第一秒的大部分時間裡,物質和能量依然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大型動物的滅絕(megafaunal extinction):舊石器時代大型動物物種的滅絕,可能是人類過度狩獵的結果。在人類新近拓殖的澳大拉西亞和美洲世界區,大型動物的滅絕尤為嚴重,這也解釋了為何這些地區很少有大型哺乳動物,因此也很少有可能被馴化的動物。

中美洲(Mesoamerica):從墨西哥一直延伸到巴拿馬的一個文化區,包括整個危地馬拉、伯利茲、薩爾瓦多以及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巴拿馬以及尼加拉瓜部分地區。

米蘭科維奇循環(Milankovitch cycles):指地球繞日軌道在三個方面的有規律變化,以首次描述它們的塞爾維亞天文學家米盧廷·米蘭科維奇(1879—1958)的名字命名。第一種循環涉及地軸的波動,即地軸所指方向的改變,變化週期大約為 21000 年。第二種涉及地軸傾斜度的變化,傾斜角度介於 22.1 度到 24.5 度之間,每個週期大約為 41000 年。第三種是由地球繞日軌道的變化引起,由於附近其他行星引力的作用,地球公轉軌道不是一個完美的圓形。這種變化以 10 萬年和 40 萬年為週期。

現代革命(modern revolution):一個有意使用的含糊術語,用來指稱創造了現代世界的革命性轉變。現代革命迎來了人類歷史的現代時期。

現代國家(modern state):一種新的政治權力結構,也被稱為國家(nation),基本特徵為國家機構——常備軍、警察、官僚體制、神職人員和司法機構——的權力的擴大。現代國家提高稅收、管理土地使用、控制貨幣和貸款供應、實施義務教育以及在共同語言和歷史的基礎上發展國家意識形態。它們也提供服務以保持公民的忠誠,由此增強它們的強制性和共識性權力。

分子(molecules):由不同類型的化學鍵結合在一起的兩個或更多的原子。

壟斷(monopoly):指一種商品只有一個供應者的情況。依照經濟學理論的說法,壟斷會阻礙創新,因為壟斷者壟斷了市場,因此,他們不需要為了提高他們產品的質量或降低它們的價格而費神。

紀念性建築(monumental architecture):大型建築物,比如金字塔、神廟、公共空間或大型雕像,只要有強大的領導者存在的地方,它們似乎都會出現;所有農耕文明的一大特徵。

N

納瓦特語(Nahuatl):阿茲特克人所說的語言,現在墨西哥依然有數十萬人說這種語言。英語中來自納瓦特語的詞彙包括 ocelot(虎貓)、coyote(郊狼)、tomato(番茄)、chocolate(巧克力)和 tamale(玉米粉蒸肉)等等。

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ies):使用微型的、分子般大小的機器的技術。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現代理解生命有機體如何變化的核心概念,19 世紀由查爾斯·達爾文提出。達爾文指出,個體發生的微小而隨意的變化,可能增加或減少它們生存的機會。機會增多的個體最有可能把它們的基因遺傳給自己後代,因此,最終越來越多的個體會繼承那些成功的變異。經過漫長的時間,這些微小的變化會導致新物種的出現——這是現代生物學的核心觀念(範式)。

尼安德特人(Neandertal):人亞科原人的一個種類,與我們自己這個物種即智人非常接近。這兩個支系可能至少在 50 萬年前就分道揚鑣了;距今 35000 年到 30000 年間,尼安德特人滅絕。遺傳學研究表明,歐亞血統的人們的 DNA 有 1% 到 4% 源自尼安德特人。

努比亞(Nubia):指尼羅河流域從第一瀑布延伸到第六瀑布的地區,包括今天蘇丹北部。公元 4 世紀以來被稱為努比亞,此前被稱為庫什。

核武器(nuclear weapons):以鈾和鈽之類的大型原子的裂變(比如 1945 年在廣島和長崎投放的原子彈)或以氫原子聚變為基礎研製的武器。這種武器威力巨大,如果得到大量使用,它們能夠摧毀大部分生物圈。

O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相互競爭的產油國為了共同利益而採取合作的一個團體。這種團體也被稱為卡特爾(cartel),其目的在於通過減少競爭來提高成員國的利潤。

起源的故事(origin stories):所有社會都會講述的、關於萬物起源的故事:人類、動物、地形、地球、恆星以及整個宇宙的起源。它們是瞭解萬物歷史的指南。

臭氧(ozone):包含三個氧原子而不是更常見的兩個氧原子的氧分子。大氣上空一層薄薄的臭氧層保護著地球表面免遭紫外線傷害。臭氧層的形成花了幾十億年時間。1980 年,人們發現氯氟烴(CFCs)的使用正在破壞臭氧層;國際條約已經促使大部分氯氟烴的生產和使用被禁止。

P

舊石器時代(Paleolithic era):人類史上第一個明確的時代,從大約 20 萬年前智人出現一直延續到大約 12000 年前農業開始。舊石器時代有時候又被細分為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 20 萬年到距今 5 萬年)和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 5 萬年到距今 12000 年)。

古地磁學(paleomagnetism):一門學科,利用磁性礦物來研究地磁場的歷史以及板塊的運動。

泛大陸(Pangaea):2 億年前板塊構造活動將大多數主要的大陸板塊結合起來形成的超級大陸。這種超級大陸在地球歷史上可能會週期性形成;一塊超級大陸的存在可能降低了生物多樣性。

視差(parallax):觀察者的移動所引起的兩個固定物體之間明顯的關係變化。如果你舉起手指,然後晃動腦袋,你就會發現手指似乎在移動。視差測量法可以用來測量最近的恆星的距離。

元素週期表(periodic table):通過共同特徵來分組排列化學元素的一種方法;最早由俄國偉大化學家德米特裡·門捷列夫於 1869 年創造。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植物或類似植物的有機物通過使用陽光來儲存能量。光合作用的最早證據來自約 35 億年前。它是生物圈中生命所需要的大多數能量的來源,也是大氣中大部分氧氣的來源。

等離子(plasma):一種質子和電子未結合在一起的物質狀態。這是大爆炸 38 萬年後整個宇宙的狀態,也是恆星內部的常見狀態。

板塊構造學(plate tectonics):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現代地球科學的核心概念(模式),它建立在如下認識之上:地殼分裂為獨立的板塊,在來自地球內部的熱量的推動下,它們不斷運動。

城邦(polis):希臘語的「城市-國家」之意,複數形式為 poleis。

《波波爾·烏》(Popol Vuh):危地馬拉基切瑪雅人的神話歷史故事集。書名的字面意思為「人民之書」。這個起源故事認為,神靈以玉米和水創造了人類。這部著作只有一本留存了下來,即 16 世紀中期一位多明我會修道士的手抄本。

權力(power):我們可以將人類社會的權力關係有效地分解成兩種基本形式:源自下層的權力(共識性或自下而上的權力),即追隨者讓與領導者的權力,以便確保團隊任務的成功實現(比如選舉球隊的隊長)。來自上層的權力(強制性或自上而下的權力),權力取決於統治者依靠武力強行施加他們的意志的能力。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中,源自下層的權力早於源自上層的權力,原因很簡單:一個人為了支付一群扈從的費用(他們可以通過武力強加個人的意志),他必然已經具備了動員重要資源的能力。

原核生物(prokaryotes):簡單的單細胞微生物,它的遺傳物質未包含在細胞核中。

貿易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這種觀念認為,保護國家經濟的最好方式,不是自由貿易,而是通過關稅以及必要時的武力創建把競爭對手排除在外的貿易區。

Q

克丘亞語(Quechua):西班牙語對印加人所說語言的稱呼,印加人自己稱之為 Runa Simi。從厄瓜多爾到智利的幾百萬人口現在還在使用克丘亞語,它是秘魯第二種官方語言。

羽蛇神(Quetzalcoatl):托爾特克人的一位和藹的神靈,它只需要水果和堅果作為祭品;阿茲特克祭司階層的保護神,也是知識之神。阿茲特克人認為,羽蛇神在一位惡神的哄騙去了東方,留下了將來某一天返回的承諾。

R

放射性(radioactivity):指不穩定的原子(比如鈾)自發地放出亞原子粒子的衰變現象。

放射測年法(radiometric dating):通過放射性衰變的速度來測量物質(比如骨頭或岩石)年代的技術。

拉帕努伊島(Rapa Nui):也以復活節島著稱。這座太平洋上的島嶼為智利所有,大約 1000 年前,島上出現了最早居民,即波利尼西亞航海者,它也以大量石像聞名於世。

紅巨星(red giants):表面溫度相對較低的巨大恆星,這是它們在生命末期擴張所導致的。獵戶座的參宿四就是一顆紅巨星。

紅移(red shift):20 世紀 20 年代,埃德溫·哈勃發現,來自許多遙遠星系的光線似乎移向光譜的紅端。他將這種現象解釋為多普勒效應的結果,這意味著,發射出這些光線的星系正在快速地遠離我們而去——這是我們的宇宙正在擴張的第一個證據。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指那些來自可再生資源(比如陽光和水力)的能源形式。

(有氧)呼吸(respiration〔aerobic〕):光合作用的相反過程。在呼吸活動中,細胞吸引和利用氧來消化碳水化合物,同時釋放細胞消耗的能量以及排放作為廢物的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消費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呼吸活動消費氧氣,放出二氧化碳,正好與光合作用相反。

核糖核酸(RNA);類似於脫氧核糖核酸,不過只是單鏈,而且化學成分也不同。這種細胞執行 DNA 分子指定的蛋白質合成指令。RNA 原來可能有能力為遺傳信息編碼以及參與新陳代謝,這種功能或許在地球生命的早期進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S

薩胡爾(Sahul):冰川時代一塊大陸的名稱,這塊大陸包括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和塔斯馬尼亞。最後一次冰川時代末期,海平面的上升把它分割成現在的模樣。

科學(science):現代世界知識的主要形式。科學在 17 世紀的科學革命中開始繁榮。科學知識的影響遍及全球,它的基礎在於嚴格使用受到仔細檢驗的證據。

海底擴張(seafloor spreading):來自地幔的熔漿從板塊之間的縫隙或海脊湧出並擴張,從而形成新的海底的過程。

定居(sedentism):指一年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一個地方。定居在採集社會很罕見,隨著農業的採用,它變得更普遍,因為農業使得一個地區可以生產出更多資源,也促使農民待在一個地方以便保護他們的作物。

半定居的(semisedentary):這個術語被用來描述那些從事農業同時又需要輔以狩獵和採集活動的民族。這些民族不能養活像完全的定居民族那樣的龐大人口。

絲綢之路(Silk Roads):一個現代術語,用來描述貫穿中亞的貿易和交換網絡,這種網絡在農業文明時代把非洲-歐亞大陸的大片地區連接在一起。

社會主義(socialism):一種意識形態,致力於建設不存在極端不平等(似乎由資本主義導致的)的社會。

南方化(southernization):世界史學家琳達·謝弗於 1994 年創造的一個術語,用來描述物質和非物質產品從非洲和印度北部向歐亞大陸中部、東部和西部的傳播。

分光鏡(spectroscope):一個類似稜鏡的裝置,通過它,光可以被分成不同的頻率。由於不同的化學元素吸收不同頻率的光,因此,分光鏡可以用來測定恆星和星系中不同元素的存在和數量,由此可見,它們是研究恆星之性質和演化的基本工具。

國家(state):一個從地域上組織起來的社會,在必要時,能夠以武力強加它的意志,它的基礎在於城市及其周圍環境,人口幾萬到幾百萬不等。

國教(state religion):統治者為了實現社會團結和證明他們權威的合法性而接受的宗教,這種做法往往犧牲了各種地方性宗教(儘管如此,它們依然在地方上興盛起來)。

蒸汽機(steam engines):通過燃燒煤炭產生蒸汽來做機械功的機器,詹姆斯·瓦特在美國革命期間設計了第一台贏利的蒸汽機。蒸汽機的使用促使人類邁過了一道門檻,不再受制於每年的太陽能流量。

火耕農業(swidden agriculture):一種農業形式,即燒掉林地,在灰土上種植作物,當土地肥力降低時,再開闢新的地區。由於它是一種半流動生活方式,因此,焚林農業只有在人口稀少的地區才有可能,比如亞馬孫流域。也被稱為刀耕火種農業(slash-and-burn agriculture)。

共生現象(symbiosis):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比如人類與馴化的動植物之間的關係,雙方都從這種關係獲得好處(程度不同)。這種關係在自然界很常見。

符號語言(symbolic language):一種交流形式,比其他所有動物使用的都強大,因為它能夠更準確地傳達更多信息。符號語言十分強大,人類據此可以分享數量巨大的信息,這樣,信息就可以通過一代代人積累起來。換言之,符號語言使得集體學習成為可能,而集體學習似乎是理解人類歷史那種可變的累積型本質的關鍵。

T

分類學(taxonomy):基於共同特徵之上的命名和分類體系。生物學家利用分類學把物種歸入越來越大的類型,以這種方式來顯示它們的關係,並形成一種分類序列。從最高類別到最低類別依次為:域、界、門、綱、目、科、屬、種。

地球化(terraforming):通過類似於融化火星表層下面的冰塊或者在那裡種植細菌的方式,讓其他行星變得適合人類居住。

化學進化理論(theory of chemical evolution):這種理論認為,複雜的、無生命的化學物質的緩慢變化(運作方式類似於自然選擇),導致最早的、真正的生命有機體的出現。

350ppm: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上限,根據一些主要科學家的估計,這種含量水平能夠為我們所瞭解的人類文明保持一種安全的氣候。

工業化的三次浪潮(three waves of industrialization):第一次浪潮開始於 18 時候後期的英國。第二次浪潮開始於 1820 年到 1840 年年間,持續到 19 世紀末,包括工業化向比利時、瑞士、法國、德國和美國的擴散。第三次浪潮開始於 19 世紀 70 年代,工業化擴展到俄國和日本。

日益增強的複雜性的門檻(thresholds of increasing complexity):某種新事物和更複雜事物出現的時刻。在本書中,我們關注日益增長的複雜性/複雜事物的八大門檻。

運輸(transportion):把人口和貨物從一地運送到另一地的技術,不管運載工具使用的是人力、馬車、輪船還是飛機和集裝箱。

貢賦(tribute):各種資源,可能包括貨物、勞動、現金甚至人口,基本上由國家或國家官員或代理人通過武力威脅加以控制。

U

烏魯克(Uruk):公元前 3000 年以前,蘇美爾出現的少數幾座城市中的第一座,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

W

旺加裡·馬塔伊(Wangari Maathai):一位肯尼亞的傑出女性(1940—2011),她發起了在肯尼亞植樹造林的綠帶運動。

戰爭(warfare):農業文明時代的一個特徵,比以往更有組織也更專門化,尤其是收取貢賦的統治者統治下的特徵,因為他們往往通過戰爭來擴大領土、資源和貢賦。

前進波模式(wave of advance model):農耕社會邊緣地區的人口增長與當地的移民模式結合在一起,必然會帶來人口的四處擴張,即向所有環境適宜的地方遷移,並且穩定地推進。

世界區(world zones):四個彼此沒有聯繫在一起的地理區域,出現於最後一次冰期末期海平面上升之後。這四個世界區為:(1)非洲-歐亞大陸(非洲和歐亞大陸,再加上英國和日本之類的近海島嶼);(2)美洲(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再加上一些近海島嶼);(3)澳大拉西亞(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以及臨近島嶼);(4)太平洋島嶼社會(新西蘭、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以及夏威夷)。

世界體系理論(world-system theory):由伊曼紐爾·沃勒斯坦首先提出,世界體系理論探究的是通過貿易或其他交換聯繫起來的大型國際互動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