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詩意的原子:8種連結你和宇宙萬物的無形元素 > 任何物質都不會永恆,但你卻一直都在 >

任何物質都不會永恆,但你卻一直都在

人類心理中更為尷尬的一個方面是,我們知道在不能永生的問題上,人類並不是唯一的,於是總是傾向於通過這一點尋求安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測算,2005年大約有5800萬人死亡,其中2/3是因為衰老,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每年的死亡人數也會遞增。是的,沒有人可以逃脫死亡,不過知道人必有一死,也許可以讓我們不會對此過於痛苦。

知道這一點也有助於明白:非生命狀態是常態,即便對你來說也是一樣。想一想:當《獨立宣言》在費城被簽署的時候,你身在何處?當羅馬帝國衰亡之時,你又在何處?在過去的138億年中,你都是「死亡」的狀態,直到最近這短短的數十年。因此從統計意義上講,生存顯然比死亡偶然多了。

如果讓新生兒背負你的「遺產」,你是否就逃避死亡了呢?其實也不會長久。平均來講,你的女兒或兒子攜帶的基因中,也不過只有一半來自於你,到了孫輩就只剩1/4了,按族譜延續下去,「帶有你的基因」不過只是個修辭手法罷了。你不過向受精卵貢獻了一半染色體,而你的任意一個後代體內的上萬億組基因都只是從受精卵中最初的那一組獲得的分子複製品而已。而且不要忘了還有宇宙射線、放射源以及其他各類誘導突變的物質。基因會隨著時間變化,這也就是你為什麼是你而不再是阿米巴原蟲。

沒有了你,生命現象還會延續,但也不是永遠。你可以把你認為永恆的事物列個清單,而原子觀點卻可以說明其中沒有任何一樣是真正永恆的。

想像一下當你死去以後,世界會有什麼變化?生老病死的故事延續了何止千萬年,而變化依舊在發生著。所有我們熟悉的地貌最終都將因為抬升、下沉或風化而消失。大陸會碰撞,海洋會閉合或重生,新的山脈也會發育或消亡,物種也是如此。你如今所能看到的大多數原子——你周圍的面孔、景點或生物——在未來的世界裡都將繼續在生存與死亡之間徘徊。甚至連看上去永生的地球以及構建它的原子,最終在更遙遠的未來也難逃厄運。

如今供養著我們的太陽,最終將膨脹成一顆紅巨星。當它膨脹之時,作為反應,地球上原子的熱運動也會跟著加速。從現在算起大約10億年後,太陽會增亮大約10%,導致水分子的熱運動過於劇烈,不能像如今這般穩定凝聚。缺乏足夠的降水,海洋將會逐步蒸發,進入日漸濕熱的大氣中。而在從現在之後的大約30億年,太陽會更加明亮,水分子將只能以蒸氣狀態存在,就像如今的金星那樣。浮游生物不再能夠生產氧氣,而植物也會因為雨水匱乏,溫度攀升,以及厚重的雲層而滅亡。沒有了原子營養源的基本供給,動物也隨之滅亡,只留下地下的細菌伺機而動,直到地球上的環境不再能夠滿足任何生命生存。

當那一天來臨時,這顆星球上的生命軌跡可以在時間軸上描繪成一個錐形的波峰,由各種原始細菌構成的薄薄邊緣起源於40億年前,多樣化物種構成的高峰持續了大約20億年,最後日漸衰落,還是終止於微生物。你的生命出現在「生命高峰」的中部。在你短暫的生命之後很久,也就是50億到60億年後會迎來一個更有決定性的終點,垂死的太陽最終會把你的原子——當然還有我們其他每個人的——吹向太空。

不過即便到了那時,在太陽消亡的內核冷卻,地球被徹底驅散之後很久,你大多數原子的原子核仍然會存續。它們將以星雲的形式擴散到星際之間的太空,就像太陽系形成前的那樣。很多原子會失去電子,但其他還有很多會逗留在塵埃中的飄浮顆粒中。對於那時的氫原子而言,它們在地球上所待的時間,差不多佔它們誕生後的一半。幾十億年後,它們中的一部分也許會被銀河系中的某個星球俘獲,也許同時還有你的其他元素。如果這些星球足夠巨大,可以讓它們發生聚變,那麼這也就意味著它們走向了終結,即便到了那個時候,多數亞原子粒子仍然會延續,只不過換了種新的原子核組合方式。

而這些也將會消逝。最終,整個宇宙會因為沒有足夠的氫原子而不能引發新的恆星聚變,剩餘的星球會一個接一個地被燒盡,宇宙也將慢慢變得黑暗。宇宙學家將我們在地球上的歲月定位在「多星年代」中,這是大爆炸之後的一場煙火盛會,我們身邊隨處都是爆開的宇宙光彈。不過即便這一漫長的時代,對於整個時間跨度而言,仍只是很短的一瞬間。當最後的恆星燃料也被消耗殆盡後,宇宙還會持續膨脹,粒子內不斷擴張的間隙會讓你的原子孤獨地飄散在茫茫黑暗之中。

如果很多宇宙學家最新的這些猜測是正確的,那麼在數萬億年後,所有殘留的原子都將停止它們的熱運動,熵帶來最後的終點,宇宙亡於熱寂。隨著它們的能量逐漸消散,如今構成你身體的那些原子——是的,包括所有的原子——都將化作相對論所描述的,由亞原子弦和夸克構成的霧。

所以可以看到,不僅是你自己將會湮沒,就連構成你的那些原子也不能倖免。不過你自己的物質和你的世界無法避免的剝離也揭示了很多其他事實,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但也許會給你帶來一絲慰藉。

任何物質都不會永恆,但你卻一直都在。

你的身體以及世界上的其他物體都由原子構成,這些「物質」飄浮在時空之中,也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四維矩陣中。當物質與能量伴隨著宇宙衰老而消散,什麼都不再存在,什麼都不再發生,只有空無一物的狀態會永遠持續,在毫無特點的時空中凍結。

不過如果你渴望不朽,你也許可以用心領會愛因斯坦的物理觀。時間中的位置和空間中的位置一樣真實,即便在宇宙的歷史中,你只是通過一場單向的時間旅程簡單地造訪了一下。你生命的一瞬間會永遠地在時空中定格,如同宇宙誕生之日起每個人的生命與經歷以及其他所有物質那樣。

儘管有些時候,不近人情的科學與個人層面的情感或意圖並不相容,但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偏離事實。如果你的世界觀符合物理事實,那麼即便看上去很可怕的觀點,有時也會帶來鼓舞與安慰。如果你對我的話有所質疑,那麼或許亞倫·弗裡曼(Aaron Freeman)可以說服你。

弗裡曼不是一位瘋狂的「冷血科學家」,而是一名電台主播、喜劇演員和劇作家,所以他的人文頭銜還是可靠的。最近,他在網上撰寫的一篇文章流傳很廣,深受科學家和普通民眾喜愛,我將在此與你分享其中一段。

「你需要一名物理學家在你的葬禮上致悼詞。」他如是寫道:

你需要一位物理學家和你那悲傷的家人談談能量守恆原理,這樣他們將會理解,你的能量從未死去。你需要一位物理學家提醒你那正在啜泣的母親,熱力學第一定律早已告訴我們,能量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你要讓你的母親明白,她心愛的孩子將所有能量,每一次原子振動、每一大卡熱量,以及每個粒子的每一次波動,都留在了這個世界上陪伴著她。

順著這個思路弗裡曼繼續提出:「那些曾經在你臉上彈跳的光子,那些曾被你的笑容改變路徑的粒子,那些拂過你頭髮的無數粒子,早已像孩子般遠去,但它們的軌跡卻因為你永遠地發生了改變。」

他解釋道,從這方面說,你所愛的人未必需要單純依賴信仰,因為這背後的科學精確而不矛盾,也是可以被證實的。

隨後他滿懷希望地總結,你的家人將會「因為知道你的能量依舊存在於左右而得到安慰。根據能量守恆定律,你的任何一點都未消失,只是不那麼有序了而已」。

當死亡的殘酷事實打擊了你或你所愛的人時,這樣的觀點或許可以緩和氣氛,或許於事無補,但至少它們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對客觀事實的合理認知。死亡揭示我們真實的原子自我,就像我們其實是古老而奇妙的粒子宇宙中無比微末而又無比珍貴的一部分,我們短暫地存在於斯,我們的身形和經驗產生於斯,最終也將消散於斯——只不過是時間問題。